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2.
股深动脉分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医学院学报》1995,26(2):84-88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国人成人男性尸体材料上测量了无名动脉上端、中点至环状软骨上缘的距离;无名动脉上端、中点至2、3气管环间的距离。对气管套管气囊的位置、气管套管末端的位置及无名动脉对应的气管环的位置进行了观察。对临床上气管切开的位置及选择气管套管的长度,有效的防止气管切开术后造成无名动脉被腐蚀破裂出血,甚而使病人死亡。所以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性腺动脉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尸解观测性腺动脉的起始位置、支数、口径、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的距离、经行及其与肾蒂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左右两侧劝脉口径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建立线性方程。结合观测结果讨论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5.
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方法 采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22具(共4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没行有关数据学处理结果:①22具尸头44侧共发现小脑下前动脉41支。从基底动脉下1/3段发出者34支(占82、93%)从基底动脉1/3段发出者7支(占17.07%)。②小脑下前动脉起始段位于展神经根腹侧者34支(占82、93%);位于展神经根背侧者5支(占12.19%);穿展神经根丝者2支(占4.88%)。③小脑下前动脉与第Ⅶ和第Ⅷ对脑神经位置关系腹侧型者16支(占37.84%);穿神经根型者19支(占47.02%);桥袢型者4支(由9.76%),远隔型者2支(占4.88%)。④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桥臂袢位于三叉神经根腹侧者9个(占34.62%);位于三叉神经根腹外侧者15个(占57.69%);位于三叉神经根背侧者2个(占7.96%)。结论: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及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极其密切,血管与神经之间可产生相互压迫而导致某些神经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上颌动脉的解剖学起源、走向、分支形式及腔内直径,为上颌动脉区域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对15具中国人尸体进行观察,共28面,分析上颌动脉的走行及每种分支类型的规律.同时测量上颌动脉起始和血管内径.结果:27面(94.6%)为外侧行程,1面(5.4%)为内侧行程.右侧自外耳道上方空白区至上颌动脉起始处的垂直高度为(23.4±5.1)mm,而左侧 的垂直高度为(22.6±4.5)mm.19面(67.9%)分支顺序为标准型.下牙槽动脉和颞深前动脉在上颌动脉中的分支中的长度变化最小.脑膜中动 脉和颊动脉为内径最大和最小的血管.结论:上颌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包括上颌动脉的起始、行程、分支形式及内径大小等指标,能够作为血管栓塞术一个指标改善影像学诊断的精确 性,同时也能够为超选择性动脉内化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25例(50例)胎尸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分布,分支类型、管径及其临床应用解剖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讨论分析。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有中央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下动脉。中央支供血于脑干,迷路动脉走行面听神经的下方,回返穿通动脉行于面听神经之间,弓下动脉行于面听神经的后上方。结论:小脑下前动脉与脑干、展神经、面听神经关系密切。脑干腹侧及桥小脑角病变手术中应妥善保护小脑下前动脉主干及分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节段性营养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椎管内节段性动脉的来源及分布的解剖特点,为防止椎管内手术或麻醉伤及脊髓营养动脉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5具成人标本,切开椎管后壁,在手术显微镜下和X线造影片上观察椎管内节段性营养动脉的来源,在脊神经节,脊神经前后根,脊髓表面的分布及其与脊神经节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险峰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65-166,F0003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9具尸体,通过模拟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暴露椎体的步骤,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由外到内、由浅人深重点观察C5-T3椎体前方在前路途径中必须牵开和需要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并测量相关重要参数。结果左头臂静脉长度为(67.8±11.2)mm,其与头臂干交点距胸骨上切迹的垂直距离为(52.6±21.3)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8.1±2.2)mm、右侧(13.1±2.9)mm,左右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和距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9.2±4.3)mm和(34.1+2.1)mm;右喉返神经穿入脏筋膜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6例,占15.38%。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33例,占84.62%;其与颈总动脉内侧缘交叉点位于T1上半水平9例。位于T1下半水平30例,分别占23.08%和76.92%。结论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采用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方式可使C5-T3充分暴露,只有熟悉了局部解剖才能佑前路手术得以诈常开展.从而降低疾源件并寿疗管毕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距离鼓膜张肌的长度平均为2.2mm,距离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9mm和6.8mm。结论侧颅底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术者了解侧颅底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避免术中损伤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13.
后路骶骨次全切除的相关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诚  陈实  曾炳芳 《上海医学》2005,28(7):561-564,F0006
目的 测量骶骨标本及解剖骶后区,了解骶骨次全切除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观测50个干燥的成人骶骨标本,采用求积仪计算经S1、S2骶后孔上、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积的百分率;解剖19具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骨盆标本,从骶后入路观察骶髂关节与各骶后孔、骶神经的毗邻关系;以髂后上棘至同侧的骶角连线(PS线)为基线,测量各神经出梨状肌上、下缘处至PS线的垂直距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S1骶后孔上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均超过50%,经S1骶后孔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大部分超过50%。而经S2骶后孔上缘所切除骶髂关节面在50%以下者,男性为32.14%,女性为22.73%;72.0%的骶髂关节下缘位于第2、3骶后孔之间,90%S2神经根从其前方经过;阴部神经主要由S3神经前支组成;阴部神经距骶骨最近。结论 经S2骶后孔上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骶髂关节下缘可作为术中确定S2神经位置的骨性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26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的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2.3±1.0)mm;②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根背外方者占92.5%,岩静脉与神经根的最短距离为(5.0±3.8)mm,最长距离为(7.1±4.1)mm,静脉对神经根有压迫的占15.4%;③岩静脉距横窦与乙状窦交角处的距离为(31.1±5.2)mm。结论:岩静脉解剖结构存在许多变异,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变异的岩静脉可引起三叉神经痛,手术中应明确岩静脉解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岩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26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的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2.3±1.0)mm;②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根背外方者占92.5%,岩静脉与神经根的最短距离为(5.0±3.8)mm,最长距离为(7.1±4.1)mm,静脉对神经根有压迫的占15.4%;③岩静脉距横窦与乙状窦交角处的距离为(31.1±5.2)mm。结论:岩静脉解剖结构存在许多变异,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变异的岩静脉可引起三叉神经痛,手术中应明确岩静脉解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髋关节直接前入路远端延长及其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参照手术入路层次对10个成年尸体下肢标本相关结构和重要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与切口线的距离在X1、X2、X3线平面上分别为(0.61±0.39)、(-0.65±0.39)、(-0.10±0.32)cm,股外侧皮神经内侧支与切口线的距离在X1、X2、X3线平面上分别为(1.53±0.52)、(0.67±0.56)、(1.28±0.56)cm。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升支、横支、降支)与切口线的交点与髂前上棘(ASIS)的距离分别为(7.77±0.79)、(11.01±1.48)、(14.91±1.48)cm,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升支、横支、降支)与切口线的交点与X1线平面的距离分别为(0.48±0.58)、(4.99±1.18)、(7.35±1.07)cm。股神经股外侧肌支分支(最上支、最下支)入肌点与ASIS的距离分别为(11.26±0.96)、(15.09±1.74)cm,股神经股外侧肌支分支(最上支、最下支)入肌点与X1线的距离分别为(4.70±2.09)、(7.71±1.45)cm。结论转子间线的远端是许多神经分支的入点,髋关节直接前入路切口的远端延长不应超过大转子平面以下1.1cm。  相似文献   

17.
柏士平  潘拥军 《安徽医学》2006,27(5):372-374
目的为设计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的横径、长度及穿深筋膜点的位置进行观测。结果耳大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耳后动脉皮支及枕动脉肌皮支,其浅出点横径分别为0.48±0.16mm及0.55±0.12mm,穿深筋膜后长度18.96±3.15mm及20.14±4.36mm;营养血管呈节段性分布,于神经旁0.4cm范围内形成顺沿耳大神经的纵向链式吻合血管。结论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蝶腭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固定的成人尸体上颌动脉翼腭部进行显微外科解剖,观察腭降动脉与蝶腭动脉的关系,并测量腭降动脉和蝶腭动脉的外径及长度。【结果】蝶腭动脉为上颌动脉的直接延续,蝶腭动脉外径平均为(1.79±0.34)mm,腭降动脉的外径平均为(1.48±0.27)mm,长度平均为(8.28±2.49)mm。【结论】腭降动脉是经上颌窦鼻内镜下定位蝶腭动脉重要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CTA)对腰动脉的显示情况,分析腰动脉的影像学解剖特点。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和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对100例患者进行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使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血管三维重建,观察腰动脉起源、与腹主动脉的交角、腰动脉间距以及追踪腰动脉的细小分支Adamkiewicz动脉(AKA)、第5对腰动脉的显影率及起源与走行。结果100例患者CTA共检出778支腰动脉,其中,752支腰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背侧,26支腰动脉共干;腰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374支腰动脉以直角发出,再向上向后行走于腰椎两侧缘(<20o);194支呈正常型;210支例呈垂直型。相邻腰动脉的间距分别为:(30.88±5.76) mm、(28.74±5.65) mm、(24.42±3.88) mm。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非损伤地显示腰动脉的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20.
耻骨上支髓内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耻骨上支的解剖学基础,为耻骨上支髓内螺钉固定提供参数。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用游标卡尺依次测量骨盆的外径、内径、矢状径,耻骨上支上下径及前后径,同时沿耻骨上支长轴以层距1mm作螺旋CT横断面扫描,确定最小横断面的上下径及前后径为可打入螺钉的最大安全直径。耻骨结节内缘进针点为A点,置入直径为2mm的克氏针,髋臼外上缘出针点为B点,测量A8的距离、克氏针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角度、B点至坐骨大切迹外上缘(C点)的距离。AB距离为耻骨上支螺钉钉道的长度。置钉后进行CR拍片及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观察钉道与髋臼及盆腔的关系。结果耻骨上支前后径及匕下径游标卡尺测量值与螺旋CT影像学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上支的最细部位在髋臼内侧壁内缘处,即髂耻粗隆内侧,该截面为近似为水滴状。AB距离左侧骨盆为(118.3±1.22)mm,右侧骨盆为(117.9±1.36)mm;BC左侧为(36.63±1.43)mm,右侧为(37.21±1.21)mm.最佳置钉点在耻骨结节内侧缘,克氏针与躯体矢状面成角40(°)~45(°),与横断面成角20(°)~35(°)。顺行置钉角度与逆行置钉角度相反,但是数值相同。螺钉的安全直径可达72mm,最大长度可达110.0mm。结论临床应用耻骨上支髓内钉内固定是可行的,术前一定要进行螺旋CT虚拟置钉评估,置钉点和置钉角度要有个体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