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成人型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6例成人型肌张力障碍病人按受累部位分成3组:A组:书写痉挛.12例;B组:节段性肌张力障碍,3例,A、B组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C组:痉挛性斜颈,1例,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并根据颈部痉挛肌群肌电活动强度.进行脑深部电刺激参数的调整。随访1年.观察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A组均治愈;B组平均改善率59、7%;C组在肌电监测之前.临床改善率为23.1%.根据肌电活动强度调整双侧脑深部电极刺激参数后临床改善率为67.3%。结论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手术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手段。肌电活动强度是设定和调整脑深部电刺激参数的量化指标,可以缩短反复调整的时间.减少电池耗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并取得飞快发展。苍白球内侧核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其对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仍不确定。一些文献报道采用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症状改善迅速,刺激参数相对较低的优点。本文对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疗效、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非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16例非痉挛型脑瘫病人分成三组:A组为肌张力障碍型,11例;B组为肌张力障碍合并震颤型,3例;C组为共济失调合并震颤型,2例。采用通用DT评分量表(GPS)评估病肢功能。分别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评估症状改善情况。结果A组肌张力障碍改善率为0—58.3%,平均17.1%;B组肌张力障碍改善率6.7%~25.0%,震颤改善率66.7%~75.0%;C组共济失调无明显变化,震颤改善率12.5%~25.0%。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肌张力障碍型及震颤型脑瘫的可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发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早发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复习国内外文献对早发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肌张力障碍叠加综合征,在肌张力障碍的同时伴有帕金森病症状,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能够部分缓解患者的症状。结论早发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可选择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原发性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均可以使用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两种病因导致的疾病可能存在相同的病理基础.运动障碍疾病发生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均与局部场电位有关.本文拟探索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局部场电位特点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本文纳入3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和4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比较15例行舣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 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以上,6个月后平均改善92%;1例在2个月后开始改善,6个月后改善90%以上;2例在1个月开始出现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了76%:15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稳定,经过1—3次程控后不需经常调整刺激参数: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持久、稳定,无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比较GPi—DBS而言,STN—DBS起效快、最件刺激化点及参数易于确定、刺激参数水平低、长期疗效稳定,可能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BS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7.
肌张力障碍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脑内一些神经递质的代谢及传导出现异常,从而直接或间接增加了运动神经突触间的兴奋性,削弱了其抑制性,最终产生的以全身或局部的异常动作和(或)姿势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故临床对其处理的重点主要为对症治疗。随着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深入发展,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疗效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附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关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评估病程、病情相似的2例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术后疗效.病例1:8岁发病,BFMDRS评分100,运动评分80,功能障碍评分20,DYT1基因突变阳性.病例2:18岁发病,BFMDRS评分98,运动评分71,功能障碍评分27,DYT1基因突变阴性.结果 2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了改善,给予刺激治疗5个月时病例1的BFMDRS/运动评分/功能评分分别为38/32/6,病例2分别为66/44/22.病例1术后肌张力障碍症状改善的速度和程度均优于病例2,且病例2术后功能障碍改善较差.结论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术后疗效主要与手术时机有很大关系,应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脑深部电刺激术已成为外科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疗效肯定,而对颅脑创伤致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尚不确定。本文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和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4例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患者,分别于术前以及开启刺激器后1、6、12和24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运动障碍和功能障碍评分,计算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开启刺激器后1、6、12和24个月BFMDRS运动障碍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38.35%、47.28%、62.74%和68.69%,功能障碍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35.36%、46.83%、59.60%和67.01%。影像学检查显示4例患者基底节区均完好。结论经严格选择适应证,脑深部电刺激术可有效改善颅脑创伤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症状,且长期疗效稳定。基底节解剖结构完整可能提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运动障碍疾病以来,神经电刺激的适用范围逐渐增加,最初DBS仅用于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患者。自90年代开始,随着对新的临床指证,解剖靶点和手术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1.
肌张力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肌张力障碍(dystonia)为一组临床综合征,系指主动肌与拮抗肌间歇性不协调收缩或过度的持续性收缩所引起的肢体重复性不自主运动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疼痛。其分类可按病因、发病年龄、受累部位等进行划分;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支持治疗,20世纪80年代后期,肉毒杆菌毒素开始用于多种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外科手术尤其是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全身性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有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肌张力障碍是指由于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身体局部或全身出现持续性扭转或姿势异常的一组病症.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目前为肌张力障碍外科的首选治疗方法.2010年1月-12月,北京天坛医院开展DBS治疗肌张力障碍33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以持续肌肉收缩.频繁扭转和重复动作的异常姿势为特征的症候群。肌张力障碍早期采用射频毁损术治疗.包括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单侧毁损术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因为并发构音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很高,所以双侧毁损术现在已经很少应用于临床。随着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取得满意疗效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方法。因为对于中线的症状的改善有限,丘脑DBS手术现已经很少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苍白球DBS治疗肌张力障碍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结果均显示苍白球DBS对于缓解肌张力障碍症状、提高肌张力障碍病人生活质量有明显疗效。但是,对于丘脑底核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报道还很少见,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了解不同表现形式肌张力障碍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从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就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并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患者临床特点,对患者的治疗靶点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BFMDR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别对术后初期、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后症状改善率做评估。结果23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植入后,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初期改善程度从25.6%~85.7%,平均改善达52.5%;3个月时患者改善程度从40.0%~78.6%,平均58.1%;1年后患者改善率从37.8%~94.7%,平均达到77.1%,23例患者中18位患者的症状在长期随访中均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占74.9%。16例患者接受B-GPi靶点刺激,2例患者采用B-Vim,另外5例为B-STN。结论随着对肌张力障碍疾病认识的更深入和细致,选择不同的手术靶点为不同运动形式的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以提高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症状改善率,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用于基底神经核通路的不同靶点已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dystonia,DT)的一种重要的外科处理方法。DBS的优势在于其可逆、可调、可控,对基底核通路的作用是持续的。本文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作用机制、外科处理的技术要点、临床应用,特别对肌张力障碍常见类型包括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颈肌张力障碍(cervical dystonia,CD)等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7.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一项新技术,其具有可逆性、可调性、非破坏性等特点。脑深部电刺激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为代表肌张力障碍和运动障碍疾病,也用于一些非运动障碍性疾病,如癫痫、神经精神疾病、疼痛等。本文综述了脑深部电刺激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治疗1例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手术效果。方法在微电极的引导下,将刺激电极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为患者进行UDRS和BFM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UDRS评分分别为94、38和7.5,BFMS评分分别为98.5、42.5和8,随访3个月的症状缓解率在90%以上,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双侧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剌激(DBS)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可行性、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5例行双侧STN—DBS,1例行单侧STN—DBS。结果 术中利用微电极记录的电信号获得STN的准确靶点定位,电刺激后患者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扭转改善不明显。随访半年至3年,6例患者中,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及外伤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疗效理想,BFMDRS评分改善均在90%以上,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效果持续不断改善;其余4例患者疗效不佳,4例均肌张力略有改善,其中1例扭转略改善,1例语言及步态略有改善。手术后患者均无明显合并症,但1例术后16个月发现左侧电极折断,后取出。结论 DBS治疗迟发性和外伤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效果理想,而对于缺氧或脑基底节区弥漫性损害的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效果不佳;STN可以成为治疗本病的理想靶点;术中应根据电生理记录结果和肌张力的轻度改善作为靶点定位的指标;手术无明显合并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程控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GPi的电生理信号,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8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所有患者的刺激靶点均为双侧GPi.结果 除1例继发性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时间12-36个月,改善率35.5%~87.5%.其中随访超过18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59.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锁骨下切口感染,最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术后靶点区域少量出血,血肿吸收后原有症状仍有改善.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刺激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GPi是治疗肌张力障碍较为有效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