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45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病例,由急诊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协作诊治,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诊治过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38例经内、外科协作综合治疗痊愈,7例死亡。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内科与外科治疗相配合、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急性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30例临床分析;口腔颌面部感染伴严重并发症23例临床分析;超声洁治术治疗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急性冠周炎的体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正>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现代研究中,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感染途径分类的方法:即牙源性感染和非牙源性感染。其中牙源性感染是颌面外科临床中最多见的感染类型。有资料显示:牙源性感染病例占口腔颌面外科病例总数的11.3%[1]。亦有学者报道,牙源性感染占颌面颈部脓肿及蜂窝织炎病例的77.7%[2]。陈文君等[3]报道,在11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99例,占88.3%。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糖尿病患者并发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的病例也逐渐增多,有些病人病情危重,发展迅速,特别是发生严重并发症者,病情常难以控制,严重者危及生命,现将我科1999年7月~2006年6月收治的31例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岁。31例中牙源性感染21例,腺源性感染5例,损伤性感染3例,医源性感染1例,其它1例,累及间隙见表1。表131例糖尿病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发生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区的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diffuse 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D-TSGCT)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1月-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TMJ区D-TSGCT病例的临床病史和CT、MRI图像。结果 2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耳前区肿块伴肿胀、疼痛。颌面部CT示TMJ区肿块,平均CT值(72±20.49)HU,增强平均值(125.3±22.68)HU;9例(39.1%)肿块内出现不规则或类圆形相对低密度灶,增强后无强化;14例(60.1%)肿块内出现钙化灶;16例(69.6%)出现TMJ关节间隙增宽;14例(60.1%)出现髁突骨质破坏;17例(73.9%)出现关节窝骨质破坏;6例(26.1%)出现中耳鼓室壁破坏。颌面部MRI示6例(66.7%)肿块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22.2%)肿块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11.1%)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5例(55.6%)肿块内出现囊性变。结论 TMJ区的D-TSGCT主要临床症状为耳前区肿块伴疼痛。影像学特征为TMJ区肿块,CT平扫密度高,增强后强化明显,可有钙化,多伴有髁突、鼓室壁、关节窝骨质破坏。T2WI示肿块内特征性低信号,可出现囊性变。联合运用增强CT与MRI检查能明显提高TMJ区D-TSGCT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在增强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估其对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11年12月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并行增强CT检查的连续病例227例.对其发病原因、CT表现、累及间隙、治疗结果、随访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病因多为牙源性和腺源性,分别有167例和33例;CT主要表现为脓肿、气体积聚和蜂窝织炎;下颌下间隙累及频率最高,为145例,其次为咬肌间隙(73例)、翼颌间隙(50例)和舌下间隙(48例);出现呼吸道梗阻15例,下行性纵隔炎11例;214例患者治愈,8例失访,5例死亡。结论:增强CT应作为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为术前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分析口腔颌面部恶性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5—2013年我院收治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神经鞘瘤的病历资料,系统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颌骨内恶性神经鞘瘤的CT检查表现出骨质破坏、牙根吸收等恶性肿瘤特征。而软组织恶性神经鞘瘤的MRI检查表现为边界不清,T1WI呈等信号、T2WI压脂像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有不均匀强化等特点。病理学上,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所有病例的恶性神经鞘瘤细胞中为强阳性,S-100和Ki-67表现为部分肿瘤细胞表达阳性。CD34在7例患者肿瘤细胞中表达为阴性。结论: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帮助确定颌面部恶性神经鞘瘤的性质、范围、形态和破坏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Vimentin、S-100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用于肿瘤术后的确诊。  相似文献   

8.
3T磁共振成像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3T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序列、参数及电影成像方式的技术特点,并为临床研究颞下颌关节盘病变提供形态与功能影像学参照。方法选择15例正常志愿者和7例颞下颌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E Signa HD 3T MRI和颞下颌关节专用表面线圈对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获得斜矢状、斜冠状闭口位FSE-XL/T1WI、FLAIR/T1WI、FSE-XL/PDWI、FSE/PDWI+FS、FRFSE-XL/T2WI、FRFSE/T2WI+FS扫描及斜矢状张口位FSE-XL/T1WI、FSE-XL/PDWI图像。由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和MRI医师共同对各序列进行打分,分析各序列不同加权像对颞下颌关节盘的显示效果。结果PDWI对关节盘的显示效果得分最高,能清楚显示关节盘的解剖结构与形态。T2WI对关节盘损伤、撕裂、穿孔和关节囊积液显示良好,对关节盘移位情况则以PDWI序列显示效果为好。结论3T 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关节盘在关节运动中的动态改变与病变受累情况,对颞下颌关节软组织损伤的诊治有重要价值。T1WI、PDWI及T2WI应作为常规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9.
咀嚼肌间隙感染常伴张口受限,进行口内检查非常困难,常规X线检查意义不大,CT是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曾有报告认为:CT对感染的诊断价值在于区别脓肿和蜂窝织炎。本研究旨在仔细分析咀嚼肌间隙的感染及其扩散。而且讨论了CT值对诊断及追踪的临床意义。 1985~1988年间在Kyushu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内、外学科合作诊治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0例,由急诊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协作诊治,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内、外科协作治疗后,7例痊愈,3例(30.0%)死亡,较传统治疗死亡率降低(61.5%)。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内、外科协作,全身与局部兼顾的方法综合处理,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 例间隙感染及肿瘤的超声表现,并对误诊及漏诊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90 例中,87 例间隙感染53 例有脓腔形成,全部经手术切开引流及穿刺证实;2 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 例为鳃裂囊肿伴感染.超声表现:①间隙感染回声较肿瘤回声强, 95%(83/87)的间隙感染为暗淡/中等光点,而肿瘤 2 例回声均为无明显光点;②肿瘤周围组织一般不肿胀,回声正常;而间隙感染与周围组织无明显边界,软组织肿胀明显;③间隙感染病变区血流少占87%(76/87),肿瘤内血流均较多;④抗炎治疗后复诊,病变区会明显缩小,血流也会减少,回声增强;肿瘤患者抗炎治疗后均无改变.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间隙感染符合率高达92.2%,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与肿瘤伴感染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检查费用低,可以作为临床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3.
对16例因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而死亡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重点讨论颌面间隙感染死亡原因.16例颌面间隙感染致死患者10例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其余6例49~57岁,多伴有全身基础性疾病,以糖尿病最为常见(11例),感染来源以牙源性为主(13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致死因素是多方面的,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西藏日喀则地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住院的90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发病年龄、职业、感染原因、好发部位等。结果 90例患者中,儿童、学生及农牧民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以第一、二恒磨牙为主要病灶牙;单间隙感染71例,占78.89%;多间隙感染19例,占21.11%;下颌下间隙受累最多。结论 日喀则地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发病年龄较早,应及早对儿童及父母开展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医疗保健意识,并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颌面部间隙感染目前仍然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多发病。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颌面间隙感染的并发症较多且危险。预防颌面感染并发症成为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治疗的关键。颌面间隙感染并发髁状突破坏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将报道1例颞下间隙感染并发髁状突破坏的病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老年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点.方法:对31例老年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病情发展和治疗要点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牙源性感染占第一位,牙周疾患和多间隙感染常见.结论:根据老年人及其颌面部间隙感染特点,强调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出现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85%,其中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27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563)、感染至就诊时间越长(OR=1.324)、累及间隙越多(OR=0.441)、呼吸困难(OR=1.715)、合并糖尿病(OR=2.261)、中性粒细胞计数>0.9×109/L(OR=1.505)、C-反应蛋白≥10 mg/mL(OR=2.231)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