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草被称为中药中之国老,它味甘、性平或微温,具有调和诸药,补气健脾,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近代临床大家张锡纯对甘草认识颇深,运用亦有其独到之处,笔者就个人学习所得略述于下。  张锡纯选药组方,恒喜专药重量,直去其病势,故在其160条自制方中,选用甘草者仅52首,约占1/3,其中用炙甘草者8首,用生甘草者16首,未注明生、炙者28首,这与历代医家喜用炙甘草者,略有不同。1 炙甘草的补益之性  张锡纯认为:“甘草性微温,其味至甘,得土气最全。”同时他指出“甘草熟用则补”。因此张氏承历代医家之说,用炙甘草以补益脾气,调和脾胃。如其在治疗…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芍药甘草汤系《伤寒论》之经方,药产效专,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胆道蛔虫证、坐骨神经痛等疗效显著,是该方有解痉止痛、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功用之故.  相似文献   

3.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由芍药、炙甘草、炮附子组成,功在复阳益阴,主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之证,症见脚挛急,恶寒,脉微细者。笔者临床善用经方,常以此方加味治疗各种顽固性痛证,疗效颇佳,兹举验案2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本经疏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 ,凡为方二百五十 ,用甘草者 ,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 ,乃方必合甘草 ,始能曲当病情也。”综观甘草在不同方剂中所起的作用 ,可以看出其应用之广 ,确实不可忽视。1 作为君药1.1 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 )方中君药为炙甘草 ,具有益气复脉之用 ,为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而设 ,究其病因为心气不足以鼓动血脉 ,脉气不得接续 ,无阳以宣其气 ,无阴以养其心 ,故脉来结代 ,治宜益气养血 ,滋阴通脉 ,心气足则脉气可通 ,心血足则脉体可续。仲景在方中重用炙甘草四两 ,以达甘温补中益气 ,缓急养心之功…  相似文献   

5.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后世医书亦多有论及,方由芍药,甘草、随证不同,笔者选用白芍或赤芍,生甘草或炙甘草组成,它具有酸甘化阴,养营和血、补中缓急,复阴养筋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中治疗痛证运用此方另味,取效满意,现择医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法方药缜密、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许多名老中医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治疗大病、疑难病效若浮桴。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2方(不计烧裈散与禹余粮丸),其中70方有甘草,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的涉原文137条。《伤寒论》中的甘草运用规律可以指导当今临床甘草的运用。1《伤寒论》中甘草运用种类《伤寒论》70个方剂中配伍有甘草。除甘草汤和桔梗汤中用生甘草外,其余68个方剂中均用炙甘草。《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汤中含生甘草一味药,桔梗汤含桔梗  相似文献   

7.
学习仲景方用甘草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仲景用甘草方计124方(《伤寒论》70方,《金匮要略》54方)。其中以甘草为君的方有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10方,以甘草为臣的方有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桔梗汤、栀子甘草豉汤等11方。可见甘草之功绝非仅“调和诸药”而已,作为君药或臣药自有其独特功效,不可等闲视之。现通过对仲景方的学习和运用,谈一些体会,并祈高明正之。  相似文献   

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乃《伤寒论》方。《伤寒论》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方有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组成。是仲师为太阳病因误治而损伤心阳、心神被劫出现烦躁不安等证而设。余在临证中.不囿于因烧针而出现的变证;  相似文献   

9.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二十余处分别论述了心悸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现将其归纳为八法,浅述如下。1补益心阳法该法主要用治心阳不振之心悸,其代表方为佳技甘草场。《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技甘草场主之。”心田不振,或因发汗过多,心阳复损,心神不宁,故而心悸。成无已回:“心下悸欲得按老.与桂技甘草汤.以调不足之气。”枝枝甘草汤虽只药用二味,然两药相伍,辛甘化阳,使心阳得复而心悸可愈。2通田重脉法该法主要用治心气血虚之心悸,其代表方为炙甘草场。…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探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中医研究》1997,10(2):16-17
炙甘草汤探识黑龙江150400宾县人民医院李华主题词炙甘草汤/治疗应用甘草必炙仲景炙甘草汤之甘草逾越常规剂量数倍,主要取其通经脉、利血气,统大队阴柔阳动之药,以复血气。但目前常无炙品,多以生甘草代之。笔者临床观察,不但炙甘草汤,即使是归脾汤、养心汤、...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甘草遣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112方中 ,有 70方运用甘草 ,分别担任着该方的君臣佐使。仲景在《伤寒论》中遣用甘草 ,机动灵活 ,可归纳为十三种用法 ,现整理如下。1 养心复脉《伤寒论》第 17条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方中以炙甘草为君 ,人参相伍 ,旨在益心气养心血 ,培补胃气 ;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养阴血 ;桂枝鼓舞胸阳 ;姜、枣调和营卫 ;清酒引诸药温通脉道。诸药合用 ,可使心血衰少、心阳式微之证趋以平复。又如《伤寒论》第 2 1条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证属胸阳受损 ,用甘草与桂枝、生姜通胸阳 ;与大…  相似文献   

12.
芍药甘草汤加味辨治痛证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后世医书亦多有论及 ,方由芍药、甘草 ,随证不同 ,笔者选用白芍或赤芍、生甘草或炙甘草组成。它具有酸甘化阴 ,养营和血 ,补中缓急 ,复阴养筋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中治疗痛证运用此方加味 ,取效满意 ,现择医案 3则介绍如下。1 胃脘痛案柴某 ,女 ,47岁 ,1 981年 5月 1 5日初诊。患胃脘胀痛 3年 ,胸翳 ,病甚连及两胁 ,纳不佳 ,口苦、口淡有时泛酸 ,大便不成形。经 X线钡透诊为“浅表性胃炎”,舌质淡有瘀斑 ,苔微厚腻 ,脉弦细。证属肝胃不和 ,兼气滞血瘀型胃脘痛。治以疏肝理气合胃 ,佐以祛瘀。药用 :杭芍 2 5g,甘草…  相似文献   

13.
甘草常作为佐使药,在方剂中被广泛运用,有"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之说。然正因其过于普遍的应用,多数临床医家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视之婉若等闲之辈,剂量取舍亦无圭臬。历代古医籍对甘草一味多有详细阐述,誉其为"国老",尤对其炙用者,多提及补益之效,"虽非为君而为君所宗",其功效绝非后世合和而已。本文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炙甘草补益之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伤寒论》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橘皮竹茹汤的配伍,结合现代药理,重点阐释炙甘草补益之性,以正其名。  相似文献   

14.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5.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方以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四味组成。尤在泾说:“方中以茯苓、桂枝以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用五味子之酸敛其逆气,土厚则阳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  相似文献   

16.
芍药甘草汤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祥本 《光明中医》1999,14(6):13-14
芍药甘草汤方出《伤寒论》,系仲景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证而设。用白芍益阴和营,炙甘草补中缓急,以达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效,主治腿脚挛急,腹中痛。芍药甘草配伍使用运用范围甚广,仅《伤寒论》113方中就有24方使用了这一配伍,使用率达21%。仲景及历代医家十分重?..  相似文献   

17.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温阳生津、祛寒化饮之效,主治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口苦、心下微结者等。笔者在临证时常采用此方加减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的临床运用敦化市中医院(133700)金松林,马瑞云[关键词]温胆汤,胃神经官能证,癔病混肥场系《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在革、甘草、竹茹、积实、生姜、大枣8味药组成.方名温胆,实为增固和日,除疲止叹之剂.主治胆虚痰热上抗疟,诊见虚烦不寐.胸...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后世温胆汤所载方药与之有所不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千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20.
正肠胃作痒,临床并不常见。《中医奇证新编》一书记载各种痒症,唯独肠胃作痒最少。《奇病方》有载:有人觉肠胃中痒,而无处抓搔者,只觉置身无地。此乃火郁结而不散之故,法当用表散之药,服化痒汤数剂自愈(化痒汤方[1]:柴胡、炒栀子、天花粉各三钱,白芍一两,甘草二钱)。笔者临床数年来,遇肠胃病案无数,但肠胃作痒者仅见1例,笔者亦以化痒汤为主方,根据症状作适当加减,取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