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动态增强MRI对软组织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MRI对软组织肿块和肿瘤样病变的良、恶性的鉴别价值。方法 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肿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块19例。将感兴趣区(ROI)的信号强度绘制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分别计算其0.5min斜率值。结果 30例软组织肿块的TIC分为3型,12例表现为I型曲线,其中10例为恶性肿瘤,2例为良性肿瘤;12例表现为Ⅱ型曲线,其中11例为良性肿块,1例为恶性肿瘤;6例表现为Ⅲ型曲线,均为良性肿块。11例恶性肿瘤中,10例病变的0.5min斜率值大于0.0057;19例良性肿块中,17例0.5min斜率小于0.0057;良、恶性肿瘤的TIC斜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病变良、恶性和斜率值有相关性。以0.5min斜率值0.0057作为鉴别肿块良恶性的阈值,判断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9.4%,阳性预测值为83.3%,阴性预测值为94.4%。结论 动态增强MRI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肿瘤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8月间于我院超声检查发现盆腔附件肿块的71例女性病人,年龄14~78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病人行MRI常规及动态增强检查后经手术获得病理结果。利用工作站在肿块实性区和正常子宫外肌层设置兴趣区获取TIC,以子宫外肌层强化曲线为基准,对卵巢肿块实性区的TIC类型进行校正,分析曲线类型与良恶性卵巢肿瘤的关系。采用χ~2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间3种TIC类型差异。结果 71例病人中包括卵巢恶性肿瘤40例,良性肿瘤26例,交界性肿瘤5例。上述3种肿瘤的TI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以Ⅰ型TIC为主(73.1%),恶性肿瘤以Ⅲ型TIC为主(77.5%)。MRI+TIC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较单独常规MRI检查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动态增强MRI及其TIC对卵巢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早期动态MRI增强斜率值(Slope)在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经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22例),分析早期动态增强斜率值(Slope)及感兴趣区(ROI)的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类型,探讨其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确定Slope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之间关系.结果 48例肿块的SI-T曲线共分为3型,其中Ⅰ型(陡峭上升型)22例,Ⅱ型(缓慢上升型)21例;Ⅲ型(轻微上升型)5例.恶性组Slope值(4.23±2.68)%/s[范围(0.96%~10.53%)/s],良性组(1.44±0.99)%/s[范围(0.36%~3.76%)/s],2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以2.2%/s为界,Slope对肿块潜在恶性评估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8%、96.2%、81.1%.Slope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1). 结论早期动态增强斜率值(Slope)反映了肿瘤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情况,可作为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一种定量检测指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和动态强化参数早期动态增强的斜率值(Slope)、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Rrim-center)在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6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工作站配置的MeanCurve分析软件直接得到病变实质、邻近肌肉及相同层面的动脉TIC,测量指标包括TIC类型、Slope、Rrim-center。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1例良恶性骨肿瘤TIC类型:23例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I型0例,Ⅱ型7例(30.4%),Ⅲ型13例(56.5%),Ⅳ型3例(13.0%);38例恶性骨肿瘤中,I型11例(28.9%),Ⅱ型17例(44.7%),Ⅲ型10例(26.4%),Ⅳ型0例;良、恶性骨肿瘤TIC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C取I、Ⅱ型曲线为恶性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69.57%,准确性为72.13%,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61.54%。动态增强参数比较,良性骨肿瘤Slope...  相似文献   

5.
早期增强MRI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MR早期动态增强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6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含有实质成分的卵巢肿瘤的早期动态增强表现 ,评价标准包括时间 信号曲线 (TIC)类型(共 3型 )、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时间和曲线斜率值。结果 良性肿瘤 19例中Ⅰ型曲线 3例 ,Ⅱ型曲线 3例 ,Ⅲ型曲线 13例 ;低度恶性肿瘤 5例中Ⅰ型曲线 4例 ,Ⅱ型曲线 1例 ,无Ⅲ型曲线 ;恶性肿瘤4 4例中Ⅰ型曲线 4 1例 ,Ⅱ型曲线 3例 ,无Ⅲ型曲线。表现为Ⅰ型和Ⅲ型曲线的良恶性卵巢肿瘤共6 1例 ,其中 16例良性肿瘤主要呈Ⅲ型曲线 (13例 ) ,4 1例恶性肿瘤全部为Ⅰ型曲线 ,无Ⅲ型曲线。良性肿瘤早期强化率低 [(6 8± 2 7) % ],强化峰值时间长 [(16 3 5 3± 5 8 5 4 )s],曲线斜率低 (3 5 6± 3 4 2 ) ;恶性肿瘤早期强化率高 [(12 8± 15 ) % ],强化峰值时间短 [(72 89± 10 84 )s],曲线斜率值高 (9 6 9±1 4 1)。良恶性肿瘤在曲线表现类型、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时间和曲线斜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结论 早期动态增强MR有助于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Ⅰ型曲线提示恶性肿瘤 ,Ⅱ型曲线肿瘤性质不确定 ,Ⅲ型曲线提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R T2W I和增强检查对胸膜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31例胸膜局灶性病变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细胞病检或临床追踪证实。其中恶性肿瘤16例,良性病变15例。MR动态增强扫描后在工作站上比较信号强度和增强形态,并将感兴趣区(RO I)的信号强度绘制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别计算其0.5 m in斜率值。结果31例胸膜局灶性病变在T2W I平扫的表现上良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组TIC可分为3型,Ⅰ型17例(恶性肿瘤14例,良性病变3例);Ⅱ型4例(恶性肿瘤2例,良性病变2例);Ⅲ型10例(均为良性病变)。16例恶性肿瘤中14例病变的0.5 m in斜率值>0.00227;15例良性病变中8例病变的0.5 m in斜率值<0.00227;良恶性病变的TIC斜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0.5 m in斜率值0.00227作为鉴别胸膜局灶性良恶性的阈值,31例病变中22例诊断准确,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53.3%。结论以病灶信号特点、形态、曲线类型或斜率值等判别胸膜病灶的良恶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成像在诊断良恶性骨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骨病患者(良性14例,恶性22例)行DCE-MRI检查。于动态增强图像上测量信号增强幅度(SEE)、早期动态增强斜率值(Slope值)、向心性增强率(DER),判断TIC曲线类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选择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阈值,计算各参数对病变潜在恶性估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①36例病例中,恶性病变组共22例,均为Ⅲ型(100%);良性病变组共14例,呈Ⅲ型者2例(14.29%),呈Ⅱ型者5例(35.71%),Ⅰ型者7例(50%)。若以Ⅲ型为恶性病变,Ⅰ、Ⅱ型均视为良性病变为诊断标准,则TIC类型对病变潜在恶性评估的准确度为94.3%;②良恶性两组间SEE、Slope值、DER分别为227.96±172.08、325.6±125.86(P0.05);(0.97±0.67)%/s、(2.53±0.91)%/s(P0.05);0.2043±0.0487、0.2267±0.0402(P0.05)。Slope值对病变潜在恶性估计的准确度为91.4%。结论:DCE-MRI可以反应病变组织的血管化与灌注,有助于鉴别骨骼系统病变的良恶性,且以TIC类型准确度最高,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曲线(TIC)、半定量指标与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6个乳腺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半定量指标以及ADC数值。分析测定的6个半定量指标包括达峰时间(TTP)、正性增强积分(PEI)、时间最大密度投影(TMIP)、最大上升斜率(MSI)、流入(WI)、流出(WO),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6个半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联合MRI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半定量参数、ADC值得最佳诊断组合及最佳切值。结果:良性病灶38个,恶性18个。良性病灶多见TIC类型为I型,共29个(76.3%),TTP≥180s(79.4%)、MSI≤1500;恶性病灶多见TIC类型为I型,共14个(77.7%),TTP<180 s(91.79%)、MSI>1500。ADC数值良恶性病灶的分界为1.04×10^3mm^2/s。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大上升斜率(MSI)、ADC值联合诊断敏感度98.2%、特异度93.3%。结论: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火上升斜率(MSI)、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均有价值。且联合使用使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艾松涛  朱文静  余强   《放射学实践》2011,26(2):159-163
目的:评价正常舌组织和其他颌面颈部组织的动态增强MRI(DCE-MRI)表现,比较正常和异常舌组织的TIC曲线类型和最大斜率值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5例健康成人和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舌肿块性病变患者(良性19例,恶性46例)行DCE-MRI检查.分别获取正常颌面颈部肌肉和腮腺组织的TIC曲线类型和最大斜率值,以及舌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谱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肿瘤,其中恶性39例,良性26例,所有病例均行磁共振3D T1WI动态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波谱采集.在GE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图像分析,分别计算良、恶性肿瘤的早期强化率,判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计算波谱曲线3.23 ppm处胆碱(Cho)峰信噪比.结果 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MRS在鉴别良、恶性肿瘤方面均有显著意义(P<0.01).早期强化率的变异程度较大,良、恶性病变间重叠范围较大,其敏感性为97.4%,特异性30.7%,准确性70.7%,阳性预测值为67.8%,阴性预测值为88.9%.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69.2%,准确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0.9%,阴性预测值为78.3%.MRS的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73.8%,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61.5%.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率及TIC的敏感性(分别为97.4%和87.2%)均高于MRS(61.5%)(P<0.01),但其特异性均明显较MRS(92.3%)低(P<0.01),尤其是早期强化率,其特异性只有30.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8%和80.9%)亦较MRS(92.3%)低(P<0.01).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谱结合,可以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 RI对X线摄影中乳腺“局灶性不对称”(FAB )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6例FAB的M RI形态学特点及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 IC )的类型。结果在FAB相应区域,M RI检出46例病灶,病理证实良性病变35例,恶性病变11例。其中外形分叶及边缘毛刺的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1%、66.67%、86.49%和86.96%、85.71%、87.18%。T IC显示:Ⅰ型17例,均为良性;Ⅱ型6例,其中良性4例,恶性2例;Ⅲ型9例,均为恶性。M RI对其良恶性诊断的准确度为86.9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与96.88%。结论 M RI能够准确判断FAB中是否存在潜在病灶,并能较准确地判断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在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十二指肠原发性病变的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征象及病理结果,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间各形态评价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差异.结果 良性组25例,恶性组15例.良性组形态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一组软组织肿瘤同一病例相同ROI的MR DWI及PWI的影像信息,比较这2种MR功能成像技术用于软组织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软组织肿瘤(良性24例,恶性26例)同时行DWI及PWI.通过扩散及灌注软件分析DWI及PWI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中的表现,进行差异的t检验,对所获两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x2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确定诊断阈值并对2种诊断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良、恶性分别为(2.03±0.36)和(1.52±0.39)×10-3mm2/s]、首过灌注(FP)期信号强度丢失率[良、恶性分别为(13.54±3.37)%和(47.57±5.2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5和2.938,P值均<0.0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线性斜率[良、恶性分别为(5.51±2.54)%和(7.94±3.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272,P>0.05);以ADC值1.866×10-3mm2/s为阈值,DWI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84.6%(22/26),特异度为83.3%(20/24);以FP期最大信号丢失率40.33%为阈值,PWI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88.5%(23/26),特异度为75.0%(18/24);TIC类型的Ⅰa型在良性肿瘤中占3/24,在恶性肿瘤中占20/26;Ⅰb型在良性肿瘤中占14/24,在恶性肿瘤中占3/26;Ⅰc型在恶性肿瘤中占3/26.Ⅱ型TIC在良性肿瘤中占7/24.在DWI上用ADC值、PWI上用FP期最大信号强度丢失率作诊断,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0%(42/50)和82.0%(41/50),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P>0.05);AUC测得的准确度分别为81.7%和83.6%,PWI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敏感度高.结论 以DWI和PWI的ADC值、FP期信号强度丢失率分别为1.866×10-3mm2/s和40.33%为阈值时,均有利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鉴别;TIC最大线性斜率对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意义不大;软组织肿瘤的TIC形态有助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DWI和PWI用于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准确性均为中等,在DWI与PWI用于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准确性相近时,应选择诊断敏感度较高的PWI.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肿块与非肿块两种强化方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170例患者,共170个病灶,术前有完整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影像资料。在动态增强图像上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将病灶分为肿块强化(116例)及非肿块强化(54例)。对关注病灶测量3次ADC值,取其中最小ADC值纳入研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ADC值的差异和频数分布特点,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有无差异。结果170个浸润性乳腺癌平均ADC值为(0.99±0.18)×10^-3mm^2/s;肿块强化病灶的ADC值低于非肿块强化病灶[(0.96±0.15)×10^-3mm^2/s比(1.08±0.22)×10^-3mm^2/s,P<0.001];ADC直方图显示肿块病灶的ADC值比非肿块病灶分布更集中。肿块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105例,非肿块强化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36例,两组TIC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肿块和非肿块强化浸润性乳腺癌的ADC值存在系统性差异,非肿块的ADC值分布离散可能来自于非肿块测量的部分容积效应,应用ADC作为界值时应区别对待两者的ADC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慢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 MRI 表现,探讨 MRI 鉴别诊断两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慢性乳腺炎的 MRI 检查资料,同时期经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癌作为对照。评估两者的形态学征象与动态增强表现并作统计学分析。形态学征象包括:病灶形状、毛刺征、环形强化、病灶周围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动态增强表现(DCE)包括计算早期强化率,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乳腺炎与乳腺癌形状、环形强化、灶周水肿等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毛刺征、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炎早期强化率1.156±0.635,乳腺癌1.253±0.499,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604,P =0.548)。乳腺炎Ⅰ、Ⅱ、Ⅲ型 TIC 病例分别为11、6、3例,乳腺癌分别为4、11、15例。两者 TIC 有统计学差异(χ2=8.713,P =0.013)。结论乳腺炎常呈非肿块样外观,环形强化、灶周水肿、偏良性的 TIC 等 MRI 征象可作为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