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比较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IL-10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肝功能、病毒裁量及肝纤维化程度,研究HBeAg阴性和阳性CHB患者细胞因子作用,总结HBeAg阴性CHB病情特点.方法 HBeAg阴性CHB患者33例与HBeAg阳性CHB患者41例,分别检测其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G-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等肝纤维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血清IL-12、IL-10及IFN-γ水平.结果 HBeAg阴性CHB患者病程较HBeAg阳性CHB患者长,(6.8±6.2)年vs(3.8±4.0)年(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和PTA在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低于HBeAg阳性CHB患者,(5.1±1.4)vs(6.2±1.5)(P<0.05),IL-12、IFN-γ水平高于HBeAg阳性CHB患者,分别为(71.3±32.0)ng/L vs(57.7±23.1)ng/L、(16.1±4.8)ng/L vs(13.4±3.3)ng/L(P<0.05),两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LN重于HBeAg阳性CHB患者,(123.6±61.3)μg/L vs(91.6±45.6)μg/L(P<0.05).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病程较长,与HBeAg阳性CHB患者肝功能损害轻、中、重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低于HBeAg阳性CHB患者,IL-12、IFN-γ对HBeAg阴性CHB患者病情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重于HBeAg阳性CHB患者,提示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CHB患者更易向肝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HBV BCP)变异与病毒载量(HBV DNA)及细胞因子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56例HBV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血清进行检测HBV BCP区核苷酸(nt)1 762碱基A~T和1 764G~A联合突变的检测。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HBV BCP变异在慢性重型肝炎组的阳性率为60.0%(15/25)显著高于非重型肝炎组的33.6%(44/131)(P=0.023);慢性重型肝炎组HBV DNA含量(107.3731±1.4381copies/ml)与非慢性重型肝炎组HBV DNA含量(106.6516±1.8046copies/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与非慢性重型肝炎组血清IL-10和IFN-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80±28.19)ng/L vs(74.60±26.87)ng/L,(22.00±16.41)ng/L vs(16.85±9.41)ng/L](均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的血清IL-1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慢性重型肝炎组[(49.04±15.10)ng/L vs(36.81±14.41)ng/L,(60.68±30.83)ng/L vs(38.89±13.52)ng/L](均P<0.01)。结论HBV BCP变异与慢性重型肝炎关系密切,HBV DNA复制水平在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中可能只起到启动的作用;细胞因子IL-12和TNF-α在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7例重型乙型肝炎和20例健康者血清IL-15水平,同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分析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5水平与ALT、TBIL、PTA等的相关性.结果 重型乙型肝炎组血清IL-15为(18.9±7.5)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9±2.0)ng/L(P<0.01);死亡组血清IL-15为(24.1±7.5)ng/L,显著高于存活组(15.7±5.4)ng/L(P<0.01);存活组患者血清IL-15浓度随一般情况好转、肝功能恢复而下降.此外,重型乙型肝炎组IL-15与TBIL呈正相关(r=0.570,P<0.01),与PTA呈负相关(r=-0.529,P<0.01),与ALT则无显著相关性(r=0.099,P>0.05).结论 IL-15可能参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IL-15水平与病情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与病情的转归密切相关.血清IL-15水平的检测可能对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新文  邓存良  盛云建 《临床荟萃》2007,22(14):1001-100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TGF-β1、HGF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TGF-β1、H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GF-β1分别为(167.5±87.6)μg/L、(313.1±96.3)μg/L(、495.9±134.4)μg/L vs(81.4±40.7)μg/L,MGT分别为(1530.4±912.2)ng/L(、2461.5±1624.7)ng/L、(3805.2±2104.8)ng/L vs(270.3±123.5)ng/L(均P<0.05),且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625,r=0.568,r=0.579,r=0.612);HBV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TGF-β1、H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TGF-β1、HGF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变化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γ-干扰素诱生单核因子(Mig)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片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合免疫法检测4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血清IP-10、Mig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4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4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血清HBV DNA水平,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治疗后3、6个月血清IP-10、Mig和HBs Ag、HBe Ag、HBV DN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治疗后6个月以上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0例患者治疗前血清IP-10、Mig水平与血清HBs Ag、HBe Ag、HBV DNA水平均呈负相关(r=-0.462、-0.787、-0.627、-0.735、-0.654、-0.507,P均0.05),治疗后3、6个月血清IP-10、Mig水平与血清HBs Ag、HBe Ag、HBV DNA水平均呈正相关(r=0.653、0.841、0.761、0.632、0.783、0.828,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P-10、Mig水平及HBs Ag、HBe Ag、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HBV携带者(ASC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C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CC组)和5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4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64±0.17)ng/mL]比较,HBV感染者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4.18±0.48)、(4.71±0.42)、(3.62±0.31)ng/mL,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ASC组相比,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HCC组相比,L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C组患者IL-4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529,P0.01);HCC组患者IL-4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263、0.323,P0.05)。结论 IL-4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外周血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HBV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eAg、HBeAb、HBcAb)定量水平与HBV DNA载量和肝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BV携带者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CHB组)、肝硬化患者60例(LC组)、肝癌患者60例(HCC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HBeAb、HBcAb定量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肝功能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组中HBsAg定量水平、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表达最高,CHB组HBsAg和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342,P=0.000;r=0.436,P=0.000),HBeAb定量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227,P=0.001),ALT水平与HBeAg定量呈正相关(r=0.200,P=0.000),ALT水平与HBeAb定量呈负相关(r=-0.156,P=0.001)。结论 HBV血清标志物定量水平与HBV DNA和ATL有一定的相关性,三者结合可作为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清中游离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游离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情况。方法血清加DNA提取液处理后检测的DNA作为总的HBVDNA,血清加蒸馏水直接检测的DNA作为游离的HBV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NA,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标本的ALT和AST。结果30例标本中,有27例标本检出有游离HBV DNA,检出率为70.0%,总HBVDNA在105数量级以上(包括105数量级),均检出有游离HBV DNA。总HBV DNA平均载量为(1.6±3.1)×108copies/ml,游离HBVDNA平均载量为(4.8±8.2)×106copies/ml,游离HBV DNA与总HBV DN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545,P0.05)。在30例中,有20例肝功能正常,有10例肝功能不正常。在肝功能正常组中有14例检出有游离HBVDNA,检出率为70.0%(14/20);在肝功能不正常组中有7例检出有游离HBV DNA,检出率为70.0%(7/10);两组检出的游离HBV DNA平均含量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当总HBVDNA在105数量级以上(包括105数量级),血清中就含有游离HBV DNA,与总HBV DN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游离的HBVDNA的释放与肝细胞是否受损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CHVH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民族医院收治的80例MO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MODS患者分为研究组(n=40)与对照组(n=40).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原发疾病,且出现MODS,均符合《MODS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及预后评估系统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中关于MODS的诊断标准.本研究纳入标准:年龄为35~68岁,符合MODS诊断标准,且首次行CHVHF治疗.排除标准:妊娠期妇女、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IHD)及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进行CHVHF治疗.检测两组患者靶器官功能、血清炎性介质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民族医院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对象性别构成比、年龄、原发病类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治疗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MODS患者血清淀粉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淀粉酶、ALT、AST、肌酐及尿素氮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减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淀粉酶水平:(156.7±17.4) U/L与(316.3±45.3) U/L,t=20.671,P=0.000;血清ALT水平:(62.1±7.8) U/L与(88.3±9.3) U/L,t=13.598,P=0.000;血清AST水平:(58.7±6.9) U/L与(108.4±12.4) U/L,t=22.209,P=0.000;血清肌酐水平:(125.2±15.5) μmol/L与(321.4±54.2) μmol/L,t=21.997,P=0.000;血清尿素氮水平:(12.1±1.5)mmol/L与(25.3±3.2) mmol/L,t=23.488,P=0.000].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上述5种靶器官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亦均显著减低,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淀粉酶水平:(241.1±30.4)U/L与(312.2±43.3) U/L,t=8.501,P=0.008;血清ALT水平:(87.7±9.3) U/L与(98.3±10.3) U/L,t=4.853,P=0.036;血清AST水平:(87.7±9.1)U/L与(107.6±13.1) U/L,t=7.878,P=0.010;血清肌酐水平:(189.7±23.4)μmol/L与(318.6±55.2) μmol/L,t=13.597,P=0.000;血清尿素氮水平:(18.6±2.3) mmol/L与(25.3±3.3) mmol/L,t=10.559,P=0.000].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淀粉酶、ALT、AST、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18、17.645、16.029、14.506、14.796,P=0.000).②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MOD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与-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RP、TNF-a、IL-6与-8水平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RP水平:(11.3±1.6) mg/L与(25.1±3.2)mg/L,t=24.035,P=0.000;血清TNF-α水平:(326.3±41.2) ng/L与(468.0±52.0) ng/L,t=13.502,P=0.000;血清IL-6水平:(64.1±6.8) ng/L与(123.2±22.1) ng/L,t=16.186,P=0.000;血清IL-8水平:(121.3±10.1) ng/L与(196.3±23.1) ng/L,t=18.781,P=0.000].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上述4种炎性介质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亦均显著减低,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RP水平:(18.8±2.4)mg/L与(25.1±3.3)mg/L,t=9.731,P=0.000;血清TNF-α水平:(368.2±42,4)ng/L与(461.6±52.1) ng/L,t=12.865,P=0.000;血清IL-6水平:(78.1±7.3) ng/L与(123.1±21.1) ng/L,t=12.712,P=0.000;血清IL-8水平:(135.4±9.3) ng/L与(195.3±22.4) ng/L,t=15.572,P=0.000].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中CRP、TNF-α、IL-6与-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19、4.486、8.850、6.489,P=0.000、0.035、0.005、0.022).③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MODS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vWF及MMP-9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减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sICAM-1水平:(203.4±32.3) μg/L与(445.3±56.2) μg/L,t=22.579,P=0.000;血清sVCAM-1水平:(325.5±35.2) μg/L与(436.4±48.2)μg/L,t=11.734,P=0.000;血清vWF水平:(263.4±34.5) μg/L与(512.4±60.2)μg/L,t=22.682,P=0.000;血清MMP-9水平:(104.5±16.6) μg/L与(148.3±26.5) μg/L,t=8.859,P=0.008].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上述4种内皮损伤因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亦均显著减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sICAM-1水平:(313.5±45.7)μg/L与(442.2±55.3)μg/L,t=11.344,P=0.000;血清sVCAM-1水平:(389.6±35.6) μg/L与(435.9±47.6) μg/L,t=8.804,P=0.007;血清vWF水平:(341.3±41.3) μg/L与(508.6±59.3) μg/L,t=14.628,P=0.000;血清MMP-9水平:(126.1±21.6) μg/L与(147.6±25.6) μg/L,t=4.063,P=0.03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vWF及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33、8.084、9.141、5.014,P=0.000、0.008、0.000、0.032).④研究组患者病情好转或痊愈率为80.0%(32/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24/40),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3,P<0.05).结论 CHVHF治疗有助于改善MODS患者靶器官功能,减低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与内皮损伤因子水平,进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但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CHVHF治疗MODS的作用机制及确切疗效,尚有待更多的基础、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检测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MCP-1 蛋白浓度,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HB患者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结果 CHB组血清中MCP-1浓度是157±80 ng/L,健康对照组MCP-1浓度是265±44 ng/L,CHB组血清中MCP-1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5.35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CHB患者血清中MCP-1浓度与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呈负相关(r=-0.602,P<0.001).CHB患者血清中MCP-1的浓度是降低的,MCP-1浓度与血清中HBV DNA 载量之间呈负相关(r=-0.602,P<0.001).结论 乙肝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下调机体MCP-1表达,可能对HBV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2.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7例,对照组给予针灸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均有好转,但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测四肢瘫患者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方法由1位评定者应用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20例四肢瘫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后1周内再次对该患者进行评定;另1位评定者在第1位评定者初次评定后2 d内对该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第1位评定者两次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4(P<0.01);第1位评定者与第2位评定者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1(P<0.01)。结论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  相似文献   

15.
乳腺叶状肿瘤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X线钼靶摄片和超声表现.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乳腺叶状肿瘤,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其中15例行X线钼靶摄片,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9例乳腺叶状肿瘤中,良性8例,交界性6例,恶性5例.15例患者X线钼靶摄片中病灶均为高密度孤立肿块影,呈圆形(8例)或浅分叶状(7例),边界清晰(10例)或部分不清(5例),部分肿块周边见"晕"征(4例).超声检查6例发现囊性变,6例表现为后方回声增强.病灶为圆形(8例)、浅分叶状(8例)或有角状突起(3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腋下转移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浸润等恶性征象.结论 认识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点,结合影像表现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肇庆市居民颈椎病发病情况及相关问题。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择该市区18~70岁居民5000人为研究对象 ,入户或至单位询问调查。结果 :该市居民颈椎病发病率为8.11% ,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渐增加。经多因素分析 :体位姿势不正确、情绪紧张、潮湿、疲劳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 :该病严重影响肇庆市居民的健康 ,做好防治应从早做起 ,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评价放疗对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影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学证实为头颈部肿瘤、放疗前后的颈动脉超声资料以及其他基线资料完整的患者93例,比较放疗前后放疗侧颈动脉和非放疗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的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结果 放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6.1±1.9)年;放疗前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与非放疗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后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均较非放疗侧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放疗可导致头颈部肿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且斑块具有易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5例自发性脾破裂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治  王悦 《中国综合临床》2001,17(3):235-236
目的:探讨自发性脾破裂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86-1998年我院收治的8例自发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5例,误诊率62.5%,结论凡不明原因上腹部疼痛,伴有失血征象而无法解释、无外伤史,积极行B超、腹穿以明确。若有血吸虫、肝炎等肝脾病变或脾亢更应警惕本病,发病前有饱食或重体力劳动等腹压增高原因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赵海平  马莉  张艳君 《护理研究》2012,26(3):208-211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癌病人生命质量的因素,为改进乳腺癌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例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采用自设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调查表、乳腺癌病人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医学应对问卷、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版进行调查.[结果]将病人生命质量总分作为应变量,社会人口学、临床特征、人格变量的4个维度和应对变量的3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神经质维度和屈服应对维度进入方程,决定系数为0.542,即2个变量能联合预测生命质量54.2%的变异量.[结论]护理人员应关注乳腺癌病人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口服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评定生活质量.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治疗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总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维度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总分、躯体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躯体不适、运动与感觉、工作与学习及业余娱乐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副反应量表评分及锥体外系反应、心电图异常、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 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与利培酮相当,且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