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根据高脂血症的临床病理特点,中医病名以"血浊"较为适当。应采取病证结合的诊治方法,即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中注意辨五脏六腑与虚实标本,做到因地制宜,并根据辨病、辨证的结果合理选用调脂中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消化性溃疡为例说明辨证中医长于西医,辨病则西医长于中医,从而提出临床须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无症从病、无病从症”以及“舍症从病、舍病从症”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中医称糖尿病肾病为消渴病.肾病.目前部分学者认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应与西医分期相结合.本文从名老中医辨证分型经验和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情况对糖尿病肾病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作概述.  相似文献   

4.
李庆海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现代医学手段,补充中医诊断的局限。对于西医诊断明确者,治疗时参考西医疾病名与中医“证”相结合的思路进行治疗;对于西医诊断不明确,中医诊断明确者,治疗时运用西医的症、征和中医的辨病辨证施治相结合;对于诊断不明确或不单一者,参考患者的症、征和证指导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证类诊断范畴。近年来中医在该病的辨证研究方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注意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西医检测指标与中医辨证之间的相关性也有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就糖尿病中医辨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病因研究:  相似文献   

6.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它与西医的“病”不同。中医和西医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若以西医的“病”为经、中医的“证”为纬,则经纬交叉处可能会找到中西医的共同语言或结合点。目前中西医结合就是普遍而广泛地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而西医对“证”的实质却又了解甚少,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对“证”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中医妇科辨证、辨病的特点及不足之处,提出中医妇科的辨证,除一般的脏腑气血等辨证内容外,还应增加冲任及胞宫辨证的内容。提出辨证要与中、西医辨病相结合,并使辨证、辨病有规律可循。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成果,来丰富中医妇科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迁延慢性肝炎目前仍乏满意的治疗方案。一九七三年四月至一九七八年四月,我们以中药治疗为主,探讨提高本病疗效的方法。首先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观察治疗二百一十一例,获得一定的疗效,在此基础上,又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病证辨治的方法,观察治疗一百例,疗效获得进一步提高,现把探讨的结果整理如后.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活血化瘀类方药运用方面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认为活血化瘀类方药运用是把“双刃剑”,应针对疾病病因病机与病理生理特点及病程阶段状况和西药抗凝治疗情况,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分型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药传统药性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采用中西医序贯疗法,科学合理地应用活血化瘀类方药,有利于不断提高中医活血化瘀类方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的"炎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了中医的"热证",但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就其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法、方药等各方面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来分析,西医的"炎症"不能完全等于中医的"热证",即在西医"炎症"的范围内,除了有属于中医的"热证"以外,还有属于中医的其他许多证型.  相似文献   

11.
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类肿瘤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一门临床学科.观今天中医肿瘤学的内涵和规范,皆源于《神农本草经》博大精深的论述与启迪.《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肿瘤学辨证论治诊疗规范,是当前临床发掘抗癌中药的巨大宝库,是扶正祛邪与食疗本草康复治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国名中医王坤根主任医师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方法]通过跟随王坤根主任医师侍诊、访谈及聆听其授课,观察分析其中医临证特点,从辨病与辨证的关系、辨证论治的方法、专病专药等方面,总结提炼出王坤根的临证思维模式,并结合其具体临证经验加以阐释。[结果]王坤根认为临证首当辨病,不仅要辨中医病名,还要辨西医病名,通过辨病不仅能了解疾病的病因、转归和预后,还可以防止误诊、判断疗效。强调辨病为基础的辨证论治,并提炼“三步法”使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尤其适合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倡导针对基层及辨证论治有困难的初学者建立专病通治方,并提出专病专药应与辨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取前人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有助于提高年轻中医师的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其带瘤生存治疗理念源于认识到肿瘤是一种慢性病。中医肿瘤学预防为主治末病思想,治已病的分期论治原则,抗转移复发的康复思维,对于肿瘤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其核心是脏腑辨证,但“证”的客观化诊断依据较少,不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是造成当前中医理论和临床迟滞不前的主要症结,建议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进行证候规范化工作,首先是“继续”,即在梳理古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不必求全但求实,借鉴循证医学,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重新评价中医临床工作,重新评价中药和中成药疗效,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病,证,药结合,先确定西医疾病,然后辨证分型,再选择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健脾扶肺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在陕西省中医医院肺病科曹利平专家门诊及陕西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患者,共纳入合格病例63例,中医组32例给予陕西省名中医曹利平自拟方健脾扶肺汤治疗,1剂/d,水煎服.西医组31例给予规范化方案化疗,同时结合西药对症支持治疗,持续观察24个月.结果 2组改善乏力及饮食状态比较,中医组疗效显著优于西医组(P<0.01);2组卡氏评分比较,中医组体力状况改善情况优于西医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组较西医组在6个月、1、2年内维持较高的生存率,生存期亦较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验指标比较中医组改善率优于西医组(P<0.01);中医组总有效率、总稳定率均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 健脾扶肺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患者可以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力状况,改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检验指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周岱翰教授平素勤于耕耘,耽嗜典籍,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拓展中医肿瘤四诊及“温病学”学术内涵;遣方用药,法师《神农本草经》;认病辨证,倡导“带瘤生存”;辨证施食,推崇中医肿瘤食疗学;学验俱丰,衷中参西,身体力行,推动和发展了中医肿瘤学术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肺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2例,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辨病治疗及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评分、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位生存期、无疾病进展期及一年生存率。结果:中医辨证治疗对患者的瘤体稳定有一定作用,辨证分型中,气阴两虚证占多数,而且针对气阴两虚证治疗的有效率较高,存在优势。随着年龄增加,疗效有增加的趋势。卡氏评分越高者临床疗效越好,且长期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稳定甚至提高卡氏评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中医药干预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且与干预时间呈正相关。结论: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其特有的地位,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实践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文以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14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为64.86%,对照组为4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2.43±3.34)d,对照组为(27.99±4.5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慢性肺心病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死亡率较低,是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癌的思路与基因组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调了中医肿瘤病因的“三因”学说与基因组学中人类原癌基因活化的条件相一致;中医学“天人相应”学说与环境致癌、环境治癌及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极为相似;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基因的多态性和个体化治疗相近;肿瘤的“反克”传播途径及其理论与癌转移时,相关基因功能表达变化类似。从而提出了中医肿瘤学应以基因组学为契入口,继承和创新中医肿瘤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此构筑新的思路,为攻克肿瘤,继而为使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主体医学组成部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