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往的一些随机试验发现,尽管植入心脏除颤器(ICD)可使患者的总死亡率降低至54%,但实际上从除颤治疗获得挽救生命益处者仅有12%。作者评价了慢性冠心病患者死亡危险的严重度与除颤治疗改善生存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院外室颤(VF)幸存者安置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辅以抗心律失常药(AAD)后,ICD放电的临床预测指标。 方法 作者从1988年到1991年西雅图心脏骤停幸存者常规AAD和胺碘酮治疗对比试验(CASCADE)资料中,选择安置ICD的冠心病患者88例,包括常规AAD组42例和胺碘酮组46例作为研究对象。CASCADE的入选对象均具有近期院外VF发作史,但与  相似文献   

3.
MADIT系列研究为多中心自动复律除颤器植入试验系列研究,包括MADIT I、MADIT II、MADIT-CRT、MADIT II长期随访、MADIT-RIT和MADIT-CRT长期随访。MADIT I、MADIT II及MADIT II长期随访研究证实了ICD一级预防的疗效。MADIT-CRT和MADIT-CRT长期随访研究表明短期和长期的CRT-D治疗均可降低患者死亡率,且优于单纯ICD治疗。MADIT-RIT研究表明对于ICD一级预防患者,正确程控ICD参数可明显降低ICD不恰当治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 ,美国心脏学会 (AHA)、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和北美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 (NASPE)组成的专家组修订了 1998年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装置置入指南。修订时最显著的变化是将MADIT Ⅱ试验 [多中心心脏复律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置入试验 Ⅱ ]入选患者标准列为Ⅱa类适应证[1] 。MADIT 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试验[2 ] 。MADIT Ⅱ试验结果的公布和指南的修订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3 ,4] 。这场争论不仅涉及医学界 ,也涉及政府机构和医疗保险公司 ,至今尚未结束[4,5] 。…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HCM SCD高危患者,对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8例HCM SCD高危患者,平均年龄(52.1±16.3)岁,其中男性25例(65.8%)。平均随访(29.3±24.2)个月,14例(36.8%)患者接受≥1次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率为13.3%/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CD家族史(HR=11.8,95%CI:1.3~107.5,P=0.029)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4例(10.5%)患者接受ICD不恰当治疗。2例(5.3%)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HCM 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ICD恰当治疗率高,ICD不恰当治疗率和植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3年1月2日发布了美国研究者对全国心血管数据注册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信息(NCDR-ICD),结果显示真实世界中置入ICD患者的生存率和两个大型一级预防临床试验(MADIT2和SCD-HeFT)的结果相似[JAMA,2013,309(1):55-6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0.40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临床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随访NSVT167例和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192例,随访记录所有原因死亡、心源性猝死、冠心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住院等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NSVT组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分成3个亚组,通过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NSVT和频发室早分别失访4,1例,NSVT组完成随访163例,频发室早组191例。左室收缩内径值、是否有心肌病病史以及24hHolter室性事件总数上,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性别、年龄,是否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衰史、心肌梗死史,空腹血糖值、LVEF值、联律间期、平均PR间期、QRS波时限、QT间期的大小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心肌病为发生NSVT的独立危险性预测因素,其比值比(OR值)为36.307。NSVT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非高血压组事件发生率高于高血压组(P0.005);②心衰组事件发生率高于非心衰组(P=0.042);③冠心病组事件发生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2)。结论心肌病为发生NSVT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NSVT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临床事件发生率高。LVEF≥0.40的NS-VT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在我国的具体实施状况。方法研究分析全国31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植入ICD患者的适应证。结果共入选142例植入ICD的猝死高危患者。其中符合2002年ACC/AHA/NASPE指南的ICD植入Ⅰ类适应证(二级预防)121例(85.2%),符合一级预防Ⅱa类适应证仅15例(10.6%)。结论现阶段我国的ICD植入适应证仍侧重于猝死的二级预防,而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的ICD治疗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起搏阀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常因心律失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治疗.在1组有关3 6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研究中,大约50%的患者都应用过AAD治疗[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本中心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及治疗状况。方法连续入选本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置入ICD或CRTD并规范随访的患者,收集术前资料、术后VT/VF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共分析76例患者,其中一级预防32例,二级预防44例,43例(56.6%)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35)。随访13个月至10年,无一例死于VT/VF。22例(28.9%)发生ICD恰当治疗,15例(19.7%)发生不恰当治疗。一级预防患者VT/VF发生率低于二级预防组(9.4%vs 43.2%,P=0.001)。冠心病亚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VT/VF发生率无差别(20%vs 55.6%,P=0.21),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一级预防低于二级预防(8%vs 50%,P=0.009)。不同病因的二级预防患者VT/VF发生率无差异。单腔与双腔(包括三腔)ICD的不恰当治疗率分别是28.1%vs 13.6%(P=0.11)。结论 ICD能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性死亡,二级预防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而一级预防患者中扩张型心肌病VT/VF发生率较低。双腔ICD的不恰当治疗率较单腔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的经验.方法 入选我院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确诊并植入ICD的ARVC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常规电话及门诊随诊.结果 共18例患者[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46.4±13.8)岁]入选,平均随访(46.6±30.5)个月,有6例患者出现了111次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事件,其中仅1次VF事件,其余均为VT事件,其中3例患者术后共出现了7次电风暴.ICD治疗组中的C反应蛋白(CRP)明显高于ICD未治疗组.111次VT/VF事件中,12次经电除颤终止心动过速,其余均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了心动过速.结论 ARVC患者ICD植入后的VT/VF事件以VT为主,多数可经ATP终止;出现电风暴的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CRP可能对ICD治疗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常因心律失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治疗。在1组有关36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研究中,大约50%的患者都应用过AAD治疗。起搏脉冲的有效夺获对起搏器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至关重要。心脏起搏阈值的升高对患者尤其是起搏器依赖患者将会产生影响。AAD对起搏阈值的影响不同,有些AAD可明显升高起搏阈值,而有些AAD对起搏阈值却无明显影响。本文就AAD对起搏阈值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安置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研究表明此类患者辅以抗心律失常药(AAD)治疗效果更好,但应用AAD前须认真权衡其利弊。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患者中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评价AF对ICD治疗患者再次住院、不适当放电治疗和总死亡率的影响。182例ICD置入患者,随访48±17个月,用存活率回归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对AF组和窦律(SR)组再住院率、不适当放电治疗和总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再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存活率分析,AF组患者较SR组患者低(P=0.038)。ICD治疗患者,新的AF发生率为8.43%。在AF组中,ICD治疗前有AF病史的患者其不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为25%,而新出现AF病史的患者,不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为64.3%(P<0.05)。结论:ICD治疗后,新发现的AF患者有更高的不适当放电治疗危险。有AF病史的患者,3年存活率比一直为窦性节律的患者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定在冠心病患者中推行优质护理方案的可行性。方法采取随机方案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共40例,作治疗组,均接受优质护理方案;同期选取冠心病患者共40例作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护理方案,并予以系统性随访,观察所有入选患者随访结果,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客观对比。结果系统性随访发现,治疗组入选患者SAS评定分数(40.12±6.15)分,对照组(47.99±8.57)分;治疗组入选患者SDS评定分数(41.99±5.10)分,对照组(49.32±8.46)分;治疗组入选患者护理工作满意率97.50%,对照组67.50%,(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推行优质护理方案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护理工作满意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10月入选56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6 ~0.35(0.29±0.05),接受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植入ICD并进行ICD参数初步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所有患者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植入ICD均成功.全部病例随访了1~115(44.05±35.16)个月.其中1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26次(19.6%),ICD均电除颤成功;17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39次(30.4%),ICD治疗成功率94.8%.8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发生电风暴.16例患者ICD电池耗竭,10例患者更换了ICD.8例患者死亡.结论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用ICD可降低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本中心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防治心脏性猝死(SCD)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5年,于本中心行ICD及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术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并分为一级及二级预防。评价ICD对于SCD一级与二级预防患者的整体效用及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年龄、肾功能等对一级预防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110例最终纳入研究,一级与二级预防分别为57例和53例。二级预防术后ICD恰当治疗比例高于一级预防(94.8%vs 86.6%,P0.05)。共有20例死亡(18.2%),一级与二级预防间术后生存率无显著差异(17.5%vs 18.9%,P=0.817)。术前脑尿钠肽(BNP)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HR=13.95,95%CI=2.05~94.84,P=0.007)/(HR=0.92,95%CI=0.87~0.98,P=0.006)}是术后生存情况的独立预测因素。一级预防亚组分析显示年龄≥65岁和eGFR≤45ml/min患者术后生存率较低。结论 SCD二级预防组ICD恰当治疗比例高,但两组术后累积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BNP和eGFR是术后生存状况的预测因素;高龄及低eGFR降低ICD一级预防SCD的临床效用。  相似文献   

18.
雷洛昔芬(Raloxifene)是一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它对冠心病和乳腺癌的影响仍无定论。该研究采用“雷洛昔芬应用于心脏病”(RUTH)研究对雷洛昔芬治疗妇女冠心病和乳腺癌的危险和获益进行评估。对象与方法RUTH试验是一个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试验。该试验的两个主要的目的是确定雷洛昔芬与安慰剂对冠脉事件(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和浸润性乳腺癌的影响。自1998-06~2000-08,共26个国家10101例患有冠心病或多个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绝经后妇女(年龄55岁以上,平均67.5岁)入选RUTH试验。入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改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患者预后的确切疗效,评价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劣和ICD在中国的最佳适应人群;总结ICD患者的随访方法学,为ICD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99例有Ⅰ类ICD适应证的患者中,27例置入ICD(ICD组),另72例未接受ICD(非ICD组);两组患者除了ICD组晕厥、心肺复苏及确诊的VF多于非ICD组外,其余基础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心律失常等临床特征相似,并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人选后第3、6个月及第12、15个月累计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在研究观察时间分别达3、6、12、15个月时,ICD组累计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ICD组.ICD组死亡为零,而非ICD组病死率为20.8%.结论 ICD可降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确保ICD高效、安全、经济的关键是:掌握适应证,优化置入和随访过程,合理选用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0.
ALLHAT(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应用抗高血压和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发作研究)是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活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始于1994年,共入选了42418名高危高血压患者,黑人占35%,比较了ACE抑制剂(赖诺普利)、钙拮抗剂(络活喜)、α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氯噻酮)对终点事件的影响。ALLHAT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冠心病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次要终点是总死亡率、卒中、冠心病联合终点和心血管疾病联合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