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颅外径路手术矫正眶距增宽症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眶距增宽症是一种严重的颅面部畸形,比较少见,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由于眶距增宽症涉及到眼眶周围的重要解剖结构,手术难度大。1994年至2004年我们对2例眶形增宽症行颅外径路矫正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眶距增宽症鼻成形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59例眶距增宽症鼻成形术的临床经验,以期探讨眶距增宽症鼻畸形整复的方法。方法 鼻部整复术大多采用眶间鼻背部正中V形切口,部分采用矢状切口,面裂鼻尖缺失者,鼻背皮肤行V-Y成形术向下推进延长鼻梁,严重者全鼻下部向下推进,鼻背部骨膜下移修复,鼻腔衬里缺损,眶间鼻部鞭骨缩窄鼻宽度,鼻支架发育不全可植入自体骨填高鼻梁,鼻小柱短小者植入物修成L形,移植骨用螺钉或钢丝结扎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鼻梁宽度平均缩窄2cm,鼻深增高0.6cm,鼻长度延长0.8cm,16例雨季期行鼻部瘢痕修整术,4例由于鼻梁低平二期再行植骨术,无植骨感染坏死、外露排出并发症,结论 眶距增宽症都有外鼻畸形,矫正眶距时可同期行鼻成形术,V-Y成形术可有效地延长鼻梁,鼻背部骨膜向下推移可修复鼻腔衬里缺损,采用肋骨填高鼻梁较为理想,部分病例需行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矫正7例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所有7例患者均采用传统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通过双侧头皮冠状切口和鼻正中部眉间矢状切口行眶周截骨,眶内移和骨块固定,缩小内眶距.在最后两例患者,我们在术前3周使用了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结果:本组7例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患者采用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矫正后内眶距缩2.0~3.2cm,均达到正常范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可安全有效的矫正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结合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6.
患儿,男,9岁,体重33 kg,因生后发现眶距宽、鼻短小、额前凸而入院求治。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见异常,脊柱无压痛及畸形。专科检查:双眼高低不一,左侧外眦较右侧外眦低5 mm,眼裂小、眼距宽,双侧内眦距离60 mm,双侧瞳孔距离80 mm,术前诊断:眶距增宽症。实施颅内外联合径路截骨整形术。术前用药东莨菪碱0.3 mg。入室后给予吸氧、监测ECG和SpO_2,开放左上肢一条静脉通路,静注异丙酚镇静,并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颅面中裂眶距增宽症手术是目前国内、国际领先的手术。此类手术非常复杂。它涉及到神经外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在手术中包括 :截骨、移位、重建组合、植骨及固定等复杂的手术步骤。介绍了术前充分的准备 ,术中手术的密切配合 ,麻醉的配合。我们体会是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 ,要进行全方位的配合。并且对所要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提前量 ,使配合达到主动。  相似文献   

8.
国人眶间距和眶内侧壁间距的测量及眶距增宽手术改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创建一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改良方法。方法,对31例正常中国人,在高清晰度Siemens Angistar Plus血管造影机上采集头颅平面图象,利用其计算机的测量功能直接测量眶间距,并进行了统计学的正态分布处理,通过47例CT水平断层片观察正常中人双眶内侧的形态,及进行壁间距的测量,对传统复杂的眶距增宽矫正手术进行改良。结果 31例的眶间距为1.83-2.54cm,47例双眶内侧壁间的形态为矩形或近长方形,眶内侧壁间距为2.37-5.04cm,以测量研究为基础设计了方法较简单,省时,且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的眶距增宽改良术式。结论 改良手术通过3例实践取得初步成功,表明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传统颅内外径路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基础上,通过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并改进术中眶间结构的处理,进一步提高术后效果.方法 对2例重度眶距增宽症患者术前3周进行眶周软组织扩张术,双侧颞部各置入100 ml软组织扩张器,于术前获得充足的眶外侧软组织量,然后进行传统颅内外径路眶周截骨两侧眶内移矫正术,术后进行内眶距大体测量和三维CT检查随访.结果 2例患者内眶距分别由术前的4.4 cm和3.2 cm矫正到术后的2.0 cm和1.4 cm;内眦间距分别由术前的6.7 cm和4.8 cm矫正到术后的5.0 cm和3.8 cm.结论 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和眶间结构的精确重建可以使眶距增宽症术后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高媛  梁英  潘德玲 《护理学杂志》2004,19(16):20-21
对5例先天性眶距增宽症行颅内外联合矫正术病人行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注意保持正确体位,眼部和切口的护理.结果5例病人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10~14d痊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眶周软组织扩张术对眶距增宽矫正后骨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兔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动物模型 ,探讨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对眶内移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4~ 6个月龄新西兰兔 1 6只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实验组 ,眶周软组织扩张后 ,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 ;另一组为对照组 ,眶周软组织不扩张 ,直接眶周截骨眶内移。 1 6只兔均在眶内移术后 1 2周处死 ,取下眶间骨胳进行内眶距测量 ,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 1 2周 ,实验组平均内眶距为 (5 .7± 0 .4 )mm ,对照组平均内眶距为 (6 .8± 0 .7)mm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X线结果可见 ,术后 1 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骨密度增高 ,截骨间隙缩小。组织学检查证实 ,对照组眶间新生骨组织较多。结论 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 ,可有效地防止眶内移后眶距增宽的复发 ,证明眶周软组织不足 ,是眶距增宽矫正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眶周软组织进行充分剥离松解,对眶内侧壁进行充分的截骨压缩,在眶外侧壁填充人工材料Medpor的方法,对眶距增宽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目的。方法:4例患者三男一女,不合并颅面外科其它畸形。采用本术式进行治疗,观察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伤口愈合佳,未出现感染,视力减退等并发症,术后眼球动度良好,Medpor植入体稳定,未出现排异,感染及外露等情况。结论:"眶内侧壁截骨内移,眶外侧壁Medpor植入填充,眶距增宽矫正术"的手术方式是对传统的眶内侧壁截骨的手术方式的改良。2008-2011年间,笔者应用此方法对四例病人进行眶距增宽矫正术,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眶周软组织进行充分剥离松解,对眶内侧壁进行充分的截骨压缩,在眶外侧壁填充人工材料Medpor的方法,对眶距增宽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目的。方法:4例患者三男一女,不合并颅面外科其它畸形。采用本术式进行治疗,观察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伤口愈合佳,未出现感染,视力减退等并发症,术后眼球动度良好,Medpor植入体稳定,未出现排异,感染及外露等情况。结论:"眶内侧壁截骨内移,眶外侧壁Medpor植入填充,眶距增宽矫正术"的手术方式是对传统的眶内侧壁截骨的手术方式的改良。2008-2011年间,笔者应用此方法对四例病人进行眶距增宽矫正术,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兔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动物模型,探讨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对眶内移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4~6个月龄新西兰兔16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眶周软组织扩张后,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另一组为对照组,眶周软组织不扩张,直接眶周截骨眶内移.16只兔均在眶内移术后12周处死,取下眶间骨胳进行内眶距测量,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平均内眶距为(5.7±0.4)mm,对照组平均内眶距为(6.8±0.7)m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X线结果可见,术后1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骨密度增高,截骨间隙缩小.组织学检查证实,对照组眶间新生骨组织较多.结论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可有效地防止眶内移后眶距增宽的复发,证明眶周软组织不足,是眶距增宽矫正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Monobloc四段式截骨及外置式牵引,治疗1例重度眶距增宽症合并面中部发育不良患者,总结手术方法和经验体会.方法 对1例重度眶距增宽症合并面中部发育不良患者行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额部颅骨开窗,Monobloc截骨游离整个颅面部,颧颌部水平截骨、眶鼻部矢状截骨,将颅面骨分为额部、双侧眶颧部、颧颌部4段完全游离的骨块,额部重塑,双侧眶颧部内收,肋骨隆鼻,颧颌部外置式牵引并固定3个月.结果 手术顺利,拆除牵引器1个月后,影像学测量显示IOD为28.6 mm、面中部前移约9 mm,患者眶距增宽、面中部凹陷、反(牙合)均得到有效纠正,但鼻形态需进一步修整.结论 Monobloc四段式截骨及外置式牵引治疗重度眶距增宽症伴面中部发育不良,能一次性纠正眶距过宽、面中部凹陷、反(牙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患儿男 ,8岁 ,出生时即发现鼻翼下段及上唇正中皮肤裂开 ,双眼间距过宽 ,前额部皮肤隆起约鸭蛋大小 ,1岁时曾在外院行鼻裂及唇裂修复术 ,但颅面部其他畸形随年龄加重。未曾伴有头痛 ,头昏等颅内高压症状。体检 :身体发育较同龄儿差 ,双眼内眦间距 7 4cm ,双眼骨性间距 6 0cm鼻背至前额顶明显膨胀隆起 ,质硬 ,额部中缝处可扪及骨性缺损。鼻背及上唇瘢痕 ,上牙槽嵴正中裂 ,上唇双唇系带 ,双眼复视。头颅骨及眼眶正位X线片显示 :双眶分离 ,IOD :6 0cm ,额骨中线区可见 2 5cm× 3 0cm密度减低区 ,额骨垂直部可见 2 0cm× 1 5cm…  相似文献   

17.
目的:依据颅眶创伤畸形诊断分类选择相应术式予以整复,并通过规范化治疗改善整复疗效。方法:81例创伤性颅眶畸形均经三维cT确诊为颅-眶-颧颌骨折和畸形。将其分为适合于选择手术术式的四类:①颅骨缺损;②眶壁爆裂骨折;③普通眶周骨折;④复杂眶周骨折。结果:①颅骨缺损12例(14.8%),采用自体肋骨或颅骨板移植获得良效;②眶壁爆裂骨折16例(19.7%),手术还纳眶内容、封闭疝孔、恢复眶腔容积和眼球位置;③普通眶周骨折21例(25.8%):以骨缺损形态体积相同的骨组织修复,无骨质缺损者则截骨,使骨折段复位固定;④复杂眶周骨折32例(39.5%):截断错位愈合的骨折线将眶-颧-颌复合体复位;眶粉碎者,应用CAD/CAM快速成型技术预制人工骨眶,手术效果良好。本组所有病例未出现植骨坏死、外露、畸形复发、眶内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颅骨缺损的整复仍以自体骨移植、钛网修复效果较好。眶爆裂骨折晚期畸形以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矫正复视、眼球复位为主。普通眶周骨折:采取截骨、植骨或生物材料植入修复的手术方案。复杂眶周骨折晚期畸形最有效的方法是截断错位愈合的骨折段,复位颅面骨结构形态。典型的Le Fort型骨折,宜采用Le FortⅠ~Ⅲ型截骨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颅眶颧畸形的定量诊断标准.方法 对30例单侧颅眶颧畸形的CT数据行计算机辅助三维测量,行健患侧差值比较,根据颅眶颧畸形累及的骨组织、软组织和结膜囊情况作出分类诊断.根据定量诊断提示对8例患者施行手术,检验诊断标准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颅眶颧畸形的定量诊断标准显示出畸形累及的结构范围和相应的严重程度.根据定量诊断设计手术方案和手术截骨移动和组织充填的量,术后果良好.结论 颅眶颧畸形的定量诊断标准细化了畸形累及组织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指导手术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颅眶沟通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眶沟通性肿瘤临床较少见,由于其生长部位特殊,临床诊断和处理颇为困难。我们对本院1992~2001年收治的3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颅面裂的Tessier分类诊断与手术治疗体会。方法按Tessier分类法对33例颅面裂患者进行分类,并根据畸形类型及轻重程度制定手术方案;共施术29例,手术方法包括单纯眶内侧壁截骨与鼻翼软骨修整、局部皮瓣转移、内眦固定、真皮移植、骨移植、组织代用品置入、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移植等。结果33例中属0号颅面裂1例、0—14号颅面裂3例、1号颅面裂1例、2-12号颅面裂2例、3号颅面裂3例、4号颅面裂1例、5/6号复合颅面裂1例、7号颅面裂18例、6/7/8号复合颅面裂2例、11号颅面裂1例;29例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面部形态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①Tessier颅面裂分类法有助于发现与主诉体征相伴的其它颅面畸形,对作出全面正确的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②在Tessier颅面裂中以7号颅面裂较为常见。③Tessier颅面裂有不同的类型,且每一类型的颅面裂又有不同的严重程度,而且不同类型及不同严重程度的颅面裂又可见于同一患者,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