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 男,15岁。1996年始出现左眼球进行性突出,无眶区痛及局部红肿。CT扫描见左球后占位病变,4个月后手术摘除肿瘤。术后3个月复发。于1997年3月8日转入我院。眼部检查:视力,双眼均5.0。右眼检查未见异常,左眼下睑缘稍内翻,内眦部球结膜充血隆起,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球轴性突出,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15岁。于入院20天前左眼下睑被电工刀刺伤,在当地缝合伤口,伤后第6天,发现垂直性复视来诊。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情况:视力双眼0.3,左眼下睑眶缘部皮肤可见长约1.5cm 与眶缘平行瘢痕。下穹窿下直肌附着点处有肉样组织隆起。眼位L/R10°,下转及外下转明显受限,外转时高于中线,无下睑退缩。同视机及 Hess 屏检查左眼下直肌功能不足。局麻下行左眼下直  相似文献   

3.
1987年~1991年4月,笔者用醋酸确炎舒松-A注射液作霰粒肿病灶内直接注射,治疗25例(27霰粒肿)患者,效果良好。治疗方法:本组男15例,女10例;霰粒肿分布:右眼上睑7个,右眼下睑个,左眼上睑13个,左眼下睑3个。病灶直径最小0.6cm,最大1.5cm,多数0.8~1.0cm。病程最短3天,最长1年,多数在半个月至2个月。方法:用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的醋酸确炎舒松-A注射液(10mg/ml)。患者先用1%地卡因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肌皮瓣法在混合型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2004年7月~2010年4月以斜切口改良肌皮瓣法行混合型睑袋整形术733例1466只睑袋。于下睑缘下方1~2mm处作横行皮肤切口,再于皮肤切口下方1~2mm作眼轮匝肌斜行切口,钝性剥离肌皮瓣达眶骨缘水平。切开眶隔(横向,长1.5cm),切除突出的眶隔内脂肪。嘱求美者双目向额部凝视,将肌皮瓣平铺后呈斜面剪去多余的眼轮匝肌和皮肤。以7-0单股尼龙美容线连续缝合皮肤。结果术后7d~14个月随访,最终满意率为100%。733例1462只睑袋术后下睑紧绷,皱纹减少或消失;4只睑袋局部脂肪轻度膨出。术后即刻出现复视2例,12h内消失;下睑淤血发青711例1375只睑袋,21只睑袋术后2周消失,其余均在1周内消失。术后睑外翻189例,其中187例于1周内消失,另2例于术后2个月内消失。结论对于混合型睑袋,采用皮肤与肌肉切口错开1~2mm的改良肌皮瓣法,切除突出的眶隔内脂肪、松弛的皮肤和多余的眼轮匝肌,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睑缘下外形自然。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1岁,1986—04—19入院。主诉左眼部胀痛、眼球突出4个月。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2,睑裂扩大,闭合不全,眼球向前下方突出;测量为23mm(Hertel),运动障碍,左眼外上方眶缘可触到肿物约2.5cm,质软,表面尚光滑,无触痛。肿物与眶骨膜无粘连,眼球各部及眼底均正常,右眼正常。X线检查:左眼眶骨质无破坏,软组织密度明显增加。右眼眶无特殊。B型超声检查:左眼球外上方近泪腺窝可见3.2×2.5(cm)大小团块影为无回声区,其内可见较密光点回声,分布不均匀,周边不光滑,印象为左眶内肿瘤。于1986—05—07,在局麻下行左眶内肿瘤摘除术。取左眶上缘弧形切口,逐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下睑结膜入路睑袋整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庆  夏元  谭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879-2879
目的:探讨结膜入路下睑袋小切口整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6例92眼行下睑结膜入路小切口眶隔脂肪摘除睑袋整复术,术后经1~8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近期主观感觉均满意,19例患者经1~8个月不等的随访,外观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小切口下睑结膜入路睑袋整复术,可有效矫治单纯性眶隔脂肪膨出导致的下睑隆起老化,达到不留痕迹而美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肺吸虫可侵犯全身除骨骼系统以外的任何脏器,但侵犯眼部的报告罕见,我院曾遇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7岁,因左下眼睑反复肿胀2月余,视物不清1周,于1983年8月9日入院。入院前5个月有生吃溪蟹史,在左下睑肿胀之前曾发生上唇红肿疼痛,未经治疗自愈。此后在左鼻翼外侧出现约0.3cm×0.5cm的小结节,1周后结节又出现至左眼下睑,不痛,伴视力下降,入院前3天发现左眼珠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肿泡眼伴泪腺脱垂患者理想重睑形成的方法。方法 将泪腺全部还纳入泪腺窝,剪除多余皮肤,剪薄睑板前眼轮匝肌及结缔组织,祛除睑板前及眶膈内脂肪,使重睑外形更加自然。结果 本组37例患者。经随访3个月至2年,效果均满意。结论 对于肿泡眼伴泪腺脱垂患者,除了将皮肤、眼轮匝肌、睑板前脂肪、筋膜、眶膈内脂肪全部或部分切除外,还应将脱垂的泪腺还纳入泪腺窝内,以形成良好自然的重睑外形。  相似文献   

9.
朱丹彪  秦鸿志  龙昕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436-1437
1998~2002年期间 ,我院为各种原因要求将重睑改变为单睑的术者3例 ,效果满意。现将该类手术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例 ,其中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后出现并发症或效果不佳2例 :重睑皱褶过宽1例 ;重睑皱褶过短1例 ;另外1例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后效果尚可 ,受术者因其他原因强烈要求恢复单睑。男1例 ,女2例 ,年龄21~36岁。前次手术至本次恢复单睑时间为4~14个月。2手术方法2 .1眶膈脂肪瓣法 :按原切口切开 ,在皮下将前次手术形成的皮下瘢痕以及眶膈与眶膈脂肪的粘连应充分分离 ,彻底松解纤维粘连 ,使重睑消失 ,然后切开眶膈 ,将眶膈…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12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红,头痛,对症治疗略好转。半月前头痛加重,晨起呕吐并出现左眼球突出,门诊以:左眼眶内占位”收入院。眼科检查正常,B超显示:左眼眶内组织回声异常,颞侧眶壁连续性中断,探及-3.1cm×1.5cm的低回声光团,部分位于眶内,部分突破眶壁侵入脑组织(见图),形态不规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鼻内镜下经筛窦眶纸板进路治疗眼眶内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6月~2010年3月本院治疗的以突眼为主要症状的5例眼眶内占位病变患者(1例脂肪瘤、1例炎性假瘤、1例眶内血肿、2例眶内脓肿),在鼻内镜下经筛窦眶纸板进入眼眶,清除眼眶内病变,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正常的眼外形结构,保存了正常的视功能。眶内病灶一次性切除,突眼和复视症状均完全消除。随访15个月~6年,均一次性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筛窦眶纸板入路眼眶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具有术野清楚、损伤小、恢复快、面部无瘢痕等优点,可以完整切除良性、体积小的占位病变,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0岁。1989年2月发现左眼球突出,逐渐加重,近1个月左眼看不见。1991年4月16日以左眼眶内肿瘤收住院。右眼未见异常,视力1.0,左眼黑蒙。左眼球向正前方突出,突出度为14.09824.0mm眼球向上、下、外活动受限。角膜混浊,前房正常,瞳孔散大,左眼视乳头呈苍白色,眼底血管均匀变细。CT扫描报告左眼眶内有一肿物阴影。初步诊断为左眼眶内视神经肿瘤。 1991年4月29日在全麻下行左眼眶内肿瘤摘除术。开睑后沿角巩膜缘环形剪开球结膜,分离并剪断直肌,斜肌。使眼球脱臼。用尖刀刺破球壁5mm,挤出眼内容,用血管钳夹住眼球,用小手指及钝头剪刀分离球后肿瘤至眶尖部。于视神经孔部剪断视神径及肿瘤蒂,完整摘除肿瘤及眼球。肿瘤约3.5cm×  相似文献   

13.
郑欣  杨抒  陈祥军 《安徽医药》2023,27(5):993-996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楔形切除联合眶隔释放法在中老年睑袋整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下睑皮肤及眼轮匝肌松弛、眶隔脂肪疝出的中老年睑袋病人20例,经皮肤切口入路,分离出皮肤与眼轮匝肌间隙以及眼轮匝肌与眶隔膜间隙,行眶隔脂肪释放并将脂肪团用丝线反折固定缝合于下睑凹陷部位,楔形切除部分外侧眼轮匝肌并精细缝合断端,将眼轮匝肌提紧固定在外侧眶骨膜上,并去除多余皮肤。结果 20例睑袋病人,术后随访3~12个月,眶下区皮肤松弛、眼轮匝肌松弛、脂肪突出得到改善,无感染、血肿、下睑外翻、睑球分离等并发症发生,未出现睑袋复发,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眼轮匝肌楔形切除联合眶隔释放法进行睑袋整形手术,在不改变原有眶下区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从横纵两个方向加强眶前壁的力量,使下睑形态更加自然,达到去除睑袋的目的,对下睑支持结构松弛的中老年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53岁。主因左眼渐进性眼球突出1年,伴眼胀1个月,以“左眶内肿物待查”于1999年5月6日收入我院眼科。检查:一般情况好,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正常,肝脾不大。眼科:左眼上睑轻度下垂,遮盖1/2瞳孔。眼球向前下方突出,上转不能,下转及外转受限。眼眶饱满,眶压T_( 2),眶上缘下可及肿物,浮球感,表面光滑,轻压痛。眼眶CT示:左眶内肿物侵及额窦,眶上壁骨质破坏消失。遂请耳鼻喉科会诊,鼻腔检查:左鼻腔粘膜无充血及水肿,中隔右偏,左侧中甲膨大,钩突肥大,中鼻道狭窄,无分泌物。B超及副鼻窦CT冠扫考虑为左侧额窦粘液性囊肿并坠入眶  相似文献   

15.
林云 《福建医药杂志》2004,26(3):209-210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 1岁,以左眼球突出2个月为主诉入院。拟诊左眼眶肿物而进行术前检查。CT检查:左眼外直肌外脂肪间隙见圆形块影,直径1 .9cm、密度不均,CT值约1 6~1 3 Hu,未见钙化,左眼外直肌受压内移,周围骨壁吸收。双眼球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双眼环无增厚,双眼球后脂肪间隙存在;筛窦未见异常;外直肌外脂肪间隙内占位性病变,考虑良性病变。MRI检查:左额骨眶壁及眶内占位,界清,光滑。眼眶外上侧壁位于眼眶内外上方,呈2 .2 cm (上下)×3 .0 cm(左右)×2 .3 cm(前后) ,呈等T1 、长T2 信号,增强扫描包膜轻度强化,此占位压迫左眼泪囊,外…  相似文献   

16.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3岁。霞浦人。1976年6月15日入院。于入院前2个月,因右眼睑红肿,用一只小青蛙剖腹敷贴右眼半小时。敷后上下睑红肿加重。经用庆大霉素、青霉素治疗数周,仍未治愈。检查:左眼正常。右眼上睑肿胀下垂,睑缘内有一酷似“内麦粒肿”肿物,上眼眶深处亦触及3个并列小肿物。余下无异常。血象正常。于入院次日在表麻下切开上睑肿物,见一条13厘米长之带状小虫从坏死组织腔内逸出。第三日又以局麻切开上眶部深处的3个小肿物,共取出虫体5条。术后上睑肿胀下垂日趋减轻,眶、睑部未再触到肿物。虫体病理诊断为裂头蚴。术后一周,患者精神状态反常,终日诉痛,认定虫未取尽,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1岁,藏族牧民。于8岁起左眼逐渐突出,无疼痛史,同年左下睑被牦牛牴伤,一周后伤口自愈,但眼球突出明显。入院前4个月曾患“麻疹”,病愈后,左眼球突出更著,伴视力急剧下降。于1972年5月20日,转本院,自幼生长在牧区,从事畜牧工作,有密切狗、牛、羊接触史。一般情况好,全身无特殊发现,左眼视力0.02,下睑外1/3可见一陈旧性水平条索状斑痕,约1.0×0.2厘米,伴下睑外翻和暴露性睑球结膜充血,肥厚,灰白色脓性分泌物少许。上睑被突出之眼球挤压菲薄,皮肤紫红,静脉明显弯曲怒张。眼球向鼻下眶外突出度为24毫米,外展、外上、外下运动明显受限。颞上眶缘内约核桃大小之肿块一个,质软、有震颤感,活动度小。眼球及屈光质未见明显异常,视乳头高度充血、水肿( 6.00DS),视网膜颞  相似文献   

18.
化学感受器瘤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多见于颈静脉体,迷走神经体,颈动脉体等,发生于眼眶者很少见,近日笔者诊断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6岁。于1991年6月自觉左眼疼痛,后眼球突出、视力减退。同年底来我科以左眶内肿瘤收住院。体验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0.8,左0.2(不能矫正)。左眼睑轻肿,眼球突出,测量11?103<20,眼球外下移位。眶外上方可触及硬性肿物,压痛明显。眶压增高。眼底视盘水肿,脉络膜皱折。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B超探查眶外上方占位病变,边清,内回声前多、后少,分布不均,衰减中等。CT扫描示视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6岁.于2008年6月无意中发现右眼下睑肿物,故就诊于本院.查:视力OU 1.0,右眼下睑外侧见5 mm×5 mm大小肿物,色暗黄,睑板粗糙肥厚,略隆起睑缘,睑结膜充血,屈光间质清,眼底大致正常,左眼前后节大致正常,诊断:右下睑板腺肿瘤.  相似文献   

20.
例1,男,38岁。1986年11月行左眼白内障囊内摘出术。术后左睑裂6mm(术前8mm),左上睑提肌功能12mm(右眼14mm),新福林试验阳性。随访3年,左眼上睑下垂。例2,男,27岁。1989年9月行左眼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术后左睑裂6mm(术前8mm),左上睑提肌功能13mm(右眼15mm)。新福林试验阳性。随访3个月,左跟上睑下垂。讨论:上睑提肌起自眶尖的总腱环,在上直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