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并间盘突出症(附9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并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进行研究。方法:对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手术所见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结果:9例患者均有典型的腰腿疼痛或(和)下肢间歇性跛行,共有10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骨块和椎间盘共同突向椎管,1例患者有L5下缘和S1上缘两个骨块,其相对应的椎体后缘骨缺损被髓核组织所充填,7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减压后症状消失。结论:其发病的主要机理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的离断以及在此基础上与椎间盘的突出相互作用,离断骨块和椎间盘共同构成了对硬膜囊或(和)神经根的压迫,产生间歇性跛行或(和)下肢疼痛,减压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2.
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PRAS)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好发于青少年,如伴有神经根、马尾压迫症状,手术治疗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手段。针对术中是否需要完全切除离断的椎体后缘骨块,目前尚存争议。本研究通过1例PRAS合并LDH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文献回顾,探讨该病的诊疗措施,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4.
青壮年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青壮年的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5年来,国内文献开始陆续出现报道,但命名不一,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腰椎椎后缘离断症等等。但其特殊的CT影象学表现及由于突出物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引起椎管狭窄及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已逐渐为临床学者所认识。本文总结近5年来经手术治疗的青壮年腰椎软骨板破裂症患者共56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分为侧方型及中央型,采用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2例,均为男性;年龄23~40岁,平均30岁;病程17.9个月。侧方型10例,其中离断骨块位于L4椎体后下缘1例,L5椎体后上缘3例,S1椎体后上缘6例,均合并同侧椎间盘突出;中央型2例,离断骨块均位于S1椎体后上缘。侧方型采用单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中央型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2.5个月,按照Macnab术后评定标准:优10例,良2例。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的优点,可完整摘除椎体后缘骨块,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 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 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年6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51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无明显侧隐窝狭窄且离断骨块较小者17例,采用开窗、半椎板切除摘除骨块与髓核;伴有明显侧隐窝狭窄者10例,在扩大开窗、摘除骨块与髓核的同时切除关节突内缘、扩大神经根管;中央型或旁中央型者(或部分合并有椎管狭窄者)21例,采用双侧开窗切除突出椎间盘和离断骨块;离断骨块较大、累及椎管前方大部分或黄韧带增厚伴明显椎管狭窄者3例,采用全椎板切除骨块与髓核、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应用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9年6个月,平均3年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4.4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改善率为95.2%;优良率为94.1%。3例伴有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症状大部分消失;其中1例有排尿排便障碍患者,大小便功能明显改善。行PLF的3例患者X线检查显示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摘除突出椎间盘及后缘骨块,彻底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压迫,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青壮年的腰椎软骨板破裂症 ,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 5年来 ,国内文献开始陆续出现报道 ,但命名不一[1 ,2 ] ,如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腰椎椎后缘离断症等等。但其特殊的CT影象学表现及由于突出物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引起椎管狭窄及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已逐渐为临床学者所认识。本文总结近 5年来经手术治疗的青壮年腰椎软骨板破裂症患者共 5 6例 ,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 6例 ,男 5 0例 ,女 6例 ,年龄 1 8~ 30岁…  相似文献   

9.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9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所有病例均行X线片、CT扫描检查,其中2例行MRI检查,并对照症状体征进行诊断,手术加以证实。结果:病变主要见于L4、5椎体后上缘或下缘,典型的X线表现为病椎后角有一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CT扫描均可见椎体后缘类园形或囊状骨质缺损,呈典型的许莫氏结节,椎体后缘突向椎管内的骨块与椎间盘髓核组织一起构成中央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的征象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X线片、CT、MRI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作者诊治了13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与间歇性跛行,少数发生马尾压迫综合征。13例共有14个腰椎椎体的后缘形成突向椎管内的骨块,8个与椎体相连,6个与椎体分离,与其相对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内为椎间盘髓核组织;8个椎体后角的病损构成7例患者中央管或神经根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另6个椎体后角病损较小,仅部分参与神经根压迫;病变主要见于L4,5及S1椎体后上缘或下缘。作者认为成人中所见椎体后缘离断的征象很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变异或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新入路利用单侧钉棒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的综合疗效。方法2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患者采用肌间隙入路,保护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利用TLIF术式辅助单侧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对患者的腰腿痛情况进行VAS评分,同时评价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25例患者术后功能明显恢复正常,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1例残留轻度腰痛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腰椎融合率100%。结论具有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患者,采用肌间隙入路并进行单侧钉棒固定及融合,术中保留了后方韧带复合体,显露充分,出血少,创伤小,侧隐窝减压彻底,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以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12个月为观察点,采用下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来评估2组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12 ~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Wallis组术后12个月的下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 <0.05),而腿痛的VA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74 >0.05).[结论]Wallis系统置入简单,创伤小,结合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Zero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MISS TLIF)联合Zina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切口经多裂肌肉间隙入路、经Zero通道下行MISS TLIF联合Zina钉技术治疗。其中单侧减压49例,双侧减压5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1例。采用Nakai分级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腰痛和下肢放射性麻木等临床症状均有效缓解,临床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25例,良29例,可1例,优良率为98.18%。结论 Zero通道下MISS TLIF联合Zina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功能,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21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隙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4.5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病人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凿除和对应突入的椎间盘摘除,部分病人行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都与纤维环边缘相连在一起,骨缺损区为纤维软骨组织和骨性组织所充填。术后21例病人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3例有轻度腰痛,3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缺血性变性、坏死,终板内形成骨软骨性坏死缺损区(Schmorl结节),终板缺损区四周骨软骨组织在压力作用下增生、硬化。向后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对34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改良的手术方式治疗。男25例,女9例:年龄35~63岁,平均46.4岁。病变部位:L4 5突出20例,L5S1 14例。症状表现一侧下肢痛重、对侧下肢痛轻21例;最初一侧下肢痛。后转为以对侧下肢麻痛重为主,而最初一侧下肢痛变轻者8例;双侧下肢痛无明显差异5例。术前CT影像显示椎间盘突出正中央型8例,旁中央型26例。手术在一侧椎板开窗术的基础上,咬除相应棘突,保留棘上韧带,并将棘上韧带牵向对侧,使椎管显露扩大,摘除中央突出之椎间盘,称之为“一侧椎板开窗棘突切除术”。结果:34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5年,采用侯树勋疗效评价标准,优20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1.2%。结论:一侧椎板开窗棘突切除术既达到椎管减压、摘除突出之椎间盘的目的,又保留了对侧椎板、棘上韧带,维持了后柱稳定,为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改良新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9例腰椎退变性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合理的手术评估,行后路次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手术治疗后优73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3.3%。术后随访1~3年,滑脱椎体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位有效,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第一年为90.8%,第二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后路次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在处理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纠正了腰椎滑脱,达到了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9月~2003年6月,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346例,男653例,女693例:平均年龄46.3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59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109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078例。分别采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长槽式”减压及潜行性神经根减压治疗,共切除1794个椎间盘。结果 12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5年)。疗效为优1017例(84%),良170例(14%)、差24例(2%),优良率为98%(其中2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和18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全部为优或良)。术中出血量为50~600ml,平均250ml。手术时间25min~3.5h。有4例转开放手术,4例行二次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发生椎间隙感染7例,脑脊液漏16例,定位错误1例,对侧复发2例。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或发生神经器质性损伤。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1周后基本达到生活自理。结论 该术式减压充分,适应征宽、创伤、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科接受后路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41例)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共75例,采用Weishaup的分级标准评估小关节退变程度,记录术前腰腿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收集术中切除的一侧腰椎小关节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nent assay,ELISA)测定腰椎小关节退变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TNF-α各组测量均为阴性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IL-1β阳性率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组。IL-1β含量与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呈正比,随退变程度增加而升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中IL-1β阳性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IL-1β阴性患者,而腰椎间盘突出组内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软骨产生IL-1β增加;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