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花都地区疟疾流行趋势和规律,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花都地区1995~2004年疟疾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特点与趋势分析。结果 年均发病率为10.25/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性别比例3.22:1;人群分布以外来民工发病数最高,占病例总数59.28%;每年发病率持续下降,近3年已达历史低水平。结论 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花都区疟疾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5~2011年阳朔县伤寒疫情的流行原因和特征,为防治伤寒提供参考。方法分析阳朔县2005~2011年伤寒流行强度及发病的人群、地域、时间分布,描述伤寒的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1年阳朔县报告伤寒病例3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86/10万;存在明显的季节集中趋势,发病高峰为4~8月份,其他月份均有不同数量的散发病例;2005~2011年阳朔县伤寒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在较高水平上波动;伤寒病例监测阳性率为0.95%,菌株分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结论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阳朔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预测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进一步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2004-2012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趋势回归模型的选择,然后利用合适的模型对该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2013、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贵州省2004-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模型为二次多项式趋势回归模型,即y=0.3 821x2-5.8 632x+24.785,决定系数R2=0.9 90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6.52/10万。结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有所升高,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黔西南州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黔西南州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3年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3943例,年均发病率13.17/10万;男女发病之比为1.31∶1;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39.87%),其次为学生(25.31%)。结论黔西南州伤寒、副伤寒发病有上升趋势,应开展以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提供安全生活用水,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全人群对伤寒、副伤寒的防病意识,控制局部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铜仁市碧江区伤寒、副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的伤寒、副伤寒网络直报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碧江区2005~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阶段性波浪式变化,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17.95/10万,年发病率在0.37/10万~69.59/10万之间波动;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农民为主,青壮年多发,四季均有发病,主要分布在7、8、9、10、11月,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乡镇。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主要与环境卫生、生活习惯直接相关,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饮水卫生习惯等综合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洪江市伤寒流行病学规律,为制定伤寒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洪江市1995—2004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10年中伤末发病72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08/10万,年发病率显逐年下降,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以农民、学生为主。结论伤寒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应继续加强当前有效的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部分实验室检测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7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3419例,年均发病率30.79/10万,年均病死率0.09%,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为全国发病率的4.38倍。报告伤寒病例占73.54%。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区为黔西南州,其次是贵阳市和安顺市。全年均可发病,5~9月发病占62.30%。男女病例之比为1.28∶1,5~55岁发病占88.31%。农民发病占33.43%,学生占25.53%。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423起,报告病例20214例占19.55%,暴发疫情呈逐年减少趋势;暴发地点多在贫困农村、学校和城郊结合部;水型暴发起数占50.57%,食物型18.39%。流行菌型79.87%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19.31%。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及四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6.44%、11.49%、8.05%、4.6%、2.3%及1.15%;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菌素敏感,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及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93.18%、2.27%及1.62%;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明显降低,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日益严重,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流行菌型及药敏监测势在必行,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控制措施,保证"洁净的饮用水、卫生的食物和有效的健康教育"等最基础和重要的措施落在实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郴州市近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情况。结果郴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62例,发病率为1.61~6.70/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下,地区分布上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结论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高发地区发病下降迅速。但需加强对农民、学生和儿童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改善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初,我市伤寒有过较大流行,后约有十余年相对稳定时期,近几年发病又有上升趋势,值得注意。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市过去伤寒的流行情况,加强今后的防治工作,现将有关资料加以初步综合整理,分析报道如下。22年来流行情况初步分析一、历年发病率:1959~1980年,伤寒发病率波动较大。1959~1963年曾出现一次较大流行,发病率在45.1~132.9/10万之间,流行高峰在1960年,5年平均发病率为7(?).0/10万;经采取病人隔离治疗,两管一灭及伤寒三联菌苗的接种等各项措施,发病率逐年内下降;67~76年一直保持在0~7.3/10万之间的低水平;自77年起,发病率又稍有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4~2007年南宁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南宁市报告的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及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330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2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2/10万、副伤寒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4/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数的54.54%。结论南宁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仍需采取对农民、学生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加快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996-2007年松桃县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分析松桃县12年间传染病发病率、发病病种变化和发病顺位。结果12年间松桃县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8种20515例,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274.94/10万;死亡212例,年平均死亡率为2.84/10万;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肺结核、痢疾、麻疹、伤寒、乙肝(丙肝)和肝炎(甲肝、未分型)6种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93.35%;狂犬病死亡居传染病死亡的第一位。结论1996-2007年松桃县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肺结核、痢疾、麻疹、伤寒、乙肝(丙肝)和肝炎(甲肝、未分型)是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狂犬病死亡是传染病死亡的主要病种,应积极做好相应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市1956~2009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956~2009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人12 097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6/10万,病死率0.58%;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占67.06%;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75.81%;平原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流行菌株主要有M1、D2两个噬菌体.结论 应采取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保山市2005~2008年主要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保山市2005~2008年报告的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痢疾等主要肠道传染病病例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8年保山市共发现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痢疾等主要肠道传染病3171例。发病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4.25/10万、32.25/10万、32.99/10万、20.95/10万,平均发病率是33.55/10万。结论保山市主要肠道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对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三种主要肠道传染病仍应加强防治。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监测、监督管理,把好病从口入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动态追踪肠道传染病发病变化趋势和不同类型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具有迫切性。目的 分析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空间分布及聚集性特征,为优化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2年3月,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提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31省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甲乙类肠道传染病[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和未分型肝炎)、痢疾]的月发病例数和月发病率数据。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及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对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进行时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确定疫情防控的关键季节和重点地区。结果 2008—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3 220 480例,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25/105,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痢疾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伤寒与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振安区2004~2008年传染病的发病趋势,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振安区2004~2008年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振安区2004~2008年甲、乙、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2303例,年平均发病率244.61/10万,报告的主要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结论以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分析兴化市1991-2001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从1991年的103.1/10万下降至2000年的7.37/10万,平均递减25.41%。发病季节集中在7、8、9、10四个月;从年龄分布来看,0-19,20-29、30-39三个年龄组为高发年龄组;职业分布中农民发病数占一半左右,学生发病比例占1/4,因此,这部分人群将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从1959年开始,我国各地伤寒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例如,河南省1959年伤寒发病率为1958年的6倍;吉林省1959年伤寒发病率为1958年的5.3倍。特别是近二、三年来,各省广大农村伤寒暴发流行的报告增多,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流行季节的发病率最高可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贵州省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贵州省2004-2007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7年间贵州省共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150 65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00.35/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5.98%,总发病率逐年下降;其中,细菌性痢疾的年均发病率最高(54.77/10万),其次为甲肝、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伤寒副伤寒、未分型肝炎、阿米巴性痢疾和戊肝;实验室诊断病例占20.09%。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区为黔西南州(139.21/10万),其次为铜仁地区、黔东南州、安顺市和黔南州。5~9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为1.57∶1,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组(18.54%)和30~40岁组(14.13%),农民发病占34.86%,散居儿童25.74%,学生19.12%。共发生暴发疫情206起,细菌性痢疾79起占38.35%,伤寒副伤寒59起占28.64%,甲肝44起占21.36%,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4起;水型暴发居多,农村和学校为高发地点。结论贵州省肠道传染病发病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重点加强农村、学校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肠道传染病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元谋县2006-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元谋县2006-2015年10年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元谋县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1例,年均发病率30.68/10万。其中伤寒病例562例,占85.02%;副伤寒病例99例,占14.98%。主要分布于元马镇、黄瓜园镇和老城乡,占发病总数的64.90%;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82.91%;以食源性传播为主,不同月份均有散发,并有上升趋势。结论元谋县伤寒副伤寒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要针对流行特征实施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广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调整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0-2014年细菌性痢疾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广州市共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1 180例,年发病率介于0.86/10万~3.29/10万之间,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年均有病例,7~10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最高地区2010-2012年为花都区、2013年和2014年为白云区。男女性别比为1.23∶1;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5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最高(65.01/10万),其次为5~9岁组儿童;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最多,占22.12%。结论广州市细菌性痢疾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流行特征,应针对流行季节高发地区、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