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复杂的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复杂的外伤性睫状体断离111例(111眼).结果 在全部患眼中,除睫状体断离外,均伴有其他眼部病变,主要包括玻璃体视网膜病变75眼(67.57%);晶状体病变62眼(55.85%);眶壁骨折12眼(10.81%);虹膜根部断离10眼(9.01%);前房积血 6眼(5.41%).全部患眼均进行了睫状体复位手术,其中,39眼同时进行了联合手术,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白内障摘出(ECCE)3眼(2.70%);白内障摘出 IOL植入1眼(0.90%);晶状体玻璃体切除26眼(23.42%);晶状体玻璃体切除 IOL手术5眼(4.50%);虹膜修复4眼(3.60%).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晶状体病变是最多见的伴随体征.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是主要的联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睫状体脱离复位术联合虹膜根部断离修复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23眼)眼挫伤、爆炸伤后睫状体脱离合并虹膜根部断离采取在同一切口行睫状体脱离复位术联合虹膜根部断离缝合术.结果 23眼联合术式全部一次睫状体脱离复位成功,前房加深,瞳孔恢复圆形或成椭圆形.眼压及大多数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同一切口,联合手术,操作方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囊袋张力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对外伤性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进行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及内窥镜下睫状突光凝术、小梁切除术等的可行性。方法对8例(8眼)外伤性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行超声乳化吸出、囊袋张力环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经巩膜睫状体二极管激光光凝及内窥镜下睫状突二极管激光光凝术、非穿通小梁切除术、虹膜根部离断复位术。结果术后对8例随访1~6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0.1~0.8之间,眼压均在17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结论囊袋张力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辅助工具,它有提高手术安全性、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及减少并发症的优点,同时它可以联合其它手术一次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玻璃体浑浊、继发性青光眼及虹膜根部断离者。  相似文献   

4.
联合手术治疗虹膜根部断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庞秀琴 《眼科》2002,11(1):22-24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虹膜根部断离(iridodialysis)的疗效。方法:25只眼患者在虹膜根断离 复位术中同时联合囊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只眼;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11只眼;联合玻璃体切割术2只眼;联合睫状体复位术1只眼。结果:联合术后视力提高者22只眼,视力不变者2只眼;术前继发青光眼9只眼,术后眼压控制者7只眼,经二次抗青光眼手术后眼压控制者2只眼。虹膜根部断离均复位满意。结论:联合手术治疗虹膜根部断离不仅使患者迟早解除单眼复视,改善外观,而且使大部分患者只通过一次手术达到了脱残的目的,帮助患者恢复双眼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或多联手术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Lu Y  Chu R  Zhou X  Dai J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2):98-100
目的 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或多联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32只眼)患者进行上述联合手术治疗,其中29例眼外伤,包括引伤引起白内障或晶状体脱位及玻璃体积血,部分患者伴球内异物、虹膜损害或根部断离,1例老年性白内障中晶状体核和2例术后人工晶状体落入玻璃体腔内。结果 随访1~14个月(平均5.6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15例(46.9%),0.1~0.4者1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治疗眼挫伤致晶状体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眼外伤程度、手术方式及效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晶状体后脱位以外,合并损伤主要包括不同程度前房角后退10眼,视网膜震荡伤8眼,玻璃体疝6眼,前房或玻璃体积血5眼,外伤性瞳孔散大4眼,虹膜根部断离3眼,视网膜脱离3眼,视网膜裂孔2眼,视网膜脉络膜裂伤1眼。22眼均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术中同时眼内激光封孔和C,F。气液交换5眼,小梁切除3眼,硅油注入1眼,虹膜根部断离修补1眼,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3眼。术前矫正视力≤0.15。术后随访1~27月,矫正视力≥0.2者13眼。结论术前充分评估眼外伤程度,有利于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能有效摘出脱位晶状体,可同时进行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小梁切除、虹膜断离根部修补、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操作,最大程度修复创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睫状体复位联合玻璃体手术在治疗伴有睫状体脱离的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严重钝挫伤患者20例(20只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所有外伤眼睫状体360°全周脱离,离断口的范围在3~5个钟点,其中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房角后退.术前眼压4~17mmHg,12例IOP≤6mmHg.伴随症状包括外伤性扩瞳、浅前房、前房积血、虹膜根部离断、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所有患眼施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睫状体修补术.结果 术后UBM检查睫状体脱离消失,离断口封闭.术后1月眼压13≤21mmHg,平均(17±3.15)mmHg.随访所有外伤眼视网膜在位,屈光间质清晰.结论 对于复杂眼外伤,尤其是伴有低眼压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UBM检查.对于睫状体离断口范围超过2个钟点的,在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同时要联合睫状体修补术.  相似文献   

8.
陈凤华  张兰  李志辉  宋维贤 《眼科》2002,11(3):144-146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取出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30例30只眼人工晶状体取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为外伤性白内障;7例为老年性白内障,1例为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白内障,1例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1例为先天性白内障,结果: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原因为人工晶状体脱位,人工晶状体夹持,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大泡性角膜病变,顽固性角素膜炎,继发青光眼等。主要采用虹膜粘连分开,瞳孔成形,人工晶状体重新固定或更换,人工晶状体取出联合玻璃体切除。玻璃体多膜联合手术,睫状体光凝术等,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某些严重并发症,取出人工晶状体可在一定程度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虹膜根部断离修复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65例(65只眼)外伤后虹膜根部断离伴白内障的患者进行虹膜根部断离修复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前双瞳孔,D形瞳孔,不规则瞳孔等瞳孔恢复圆形,术后瞳孔完全恢复圆形36例占55.38%,椭圆形29例占44.62%,术后1周视力≥0.6者38只眼,占58.46%,术后2周视力≥0.6者46只眼,占70.77%.结论 虹膜根部断离修复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改善和恢复瞳孔功能,提高视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刘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3):502-50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两种睫状体复位缝合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42例42眼经B超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存在睫状体脱离(离断口范围≥600),同时伴有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睫状体复位手术方式分为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体巩膜间断缝合组20眼(A组)、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体巩膜连续褥式缝合组22眼(B组).A组首先间断缝合巩膜睫状体,然后进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首先进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然后由巩膜表面进针进入玻璃体腔内连续褥式缝合睫状体组织.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眼压情况、睫状体复位情况及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手术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压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成功率(A组90%,B组8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两种术式复位缝合睫状体治疗复杂性睫状体脱离均安全有效,对于保留晶状体者适宜应用睫状体巩膜间断缝合方法,睫状体巩膜连续褥式缝合法适用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对于广泛性睫状体脱离者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性瞳孔夹持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4岁以下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摘除后房犁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固定性瞳孔夹持患者10例(10只眼),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并发症,并行虹膜粘连分离,后发性白内障切除,人工晶状体复位术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5只眼行IOL置换术.结果 10只眼成功完成分离虹膜与囊膜粘连并行后发性白内障切除和人工晶状体复位,术后视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术后葡萄膜炎反应,瞳孔粘连,后发性白内障及周边皮质再生是引起儿童IOL固定性瞳孔夹持的重要原因.手术分离虹膜粘连、清除晶状体再生皮质并切除后发性白内障可有效复位IOL.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We report our results in four cases of hypotony maculopathy caused by traumatic cyclodialysis and treated by combined vitrectomy and cataract surgery.Methods The patients' visual acuities ranged from light perception to 0.2,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s ranged from 4.7 to 5.7 mmHg (mean 5.1 mmHg) before surgery.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revealed cyclodialysis associated with ciliary body detachment of 180° to 360°. We performed combined vitrectomy and cataract surgery, with pars plana cryopexy for detached ciliary body and an SF6 gas tamponade.Results Postoperative UBM showed that cyclodialysis and/or ciliary body detachment disappeared in the whole circumference of two eyes, while it partially remained at 15° in one eye and at 30° in one eye.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ranged from 0.06 to 1.2, with IOP ranging from 9.0 to 14.7 mmHg (mean 12.2 mmHg).Conclusions Based on our results, we consider that the present combined therapy is highly reliable for closing and adhering traumatic cyclodialysis and normalizing hypoton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手术复位的效果。方法睫状体脱离缝合复位术22例(22眼),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3例术后眼压恢复正常,9例术后高眼压,经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有效方法,尽早手术有利于恢复眼压,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改良式外伤性睫状体解离缝合复位术的手术效果,以探索睫状体解离更理想的手术方案。方法:选取外伤性睫状体解离患者33例33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定位离断口范围后,采用改良式睫状体解离缝合复位术。术后随访3~6mo,观察术后睫状体复位、眼压、视力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wk复查UBM,30例30眼睫状体完全复位,3例3眼局部有睫状体浅脱离,术后15d复查UBM睫状体完全复位。术后20例20眼眼压高,早期眼压高17例17眼,3d后眼压恢复正常;1眼1wk后眼压恢复正常;2眼眼压高者药物不能控制至正常,1眼2mo后行抗青光眼手术,1眼行睫状体激光光凝术,术后眼压均控制正常。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见眼前段缺血并发症和角膜大散光。结论:改良式睫状体解离复位缝合术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术源性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双直针直接缝合法治疗虹膜根部离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越  王绍莉  闵燕  庞秀琴 《眼科》2003,12(5):293-295
目的:观察双直针直接缝合法治疗虹膜根部离断的疗效。方法:14例虹膜根部离断患者,合并外伤性白内障10例,晶状体脱位6例,继发性青光眼4例,睫状体脱离1例。14例行双直针直接缝合法修复虹膜根部离断,同时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割5例,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2例,睫状体脱离复位1例,小梁切除术1例。通过角膜缘穿刺口,向前房注入粘弹剂,离断的虹膜被推回原位。10-0聚丙烯双直针分别自同一角膜缘穿刺口或玻璃体切割三切口,潜行于虹膜与晶状体之间或虹膜与角膜之间,在距虹膜根部0.5~1mm穿针,自角膜缘后1mm房角处穿出角膜缘并打结,可将线结埋藏于三角形巩膜瓣下或转入眼内或于球结膜下。打结松紧要适度,缝合的针数可根据虹膜离断的范围确定,以虹膜复位、瞳孔复圆为度。结果:14例离断的虹膜都得到较为满意的修复,基本恢复了虹膜的位置和瞳孔形态,使视力及外观明显改善。结论:双直针直接缝合复位法修复虹膜根部离断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广泛性睫状体脱离分段缝合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12例(12眼)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睫状体脱离范围〉180。。术中在睫状体脱离区域做巩膜瓣,于角膜缘后1.5mm处做切口,用10-0尼龙缝线分段性缝合睫状体脱离。结果 手术后患者随访1—6月。有8眼(66.67%)在第一次手术后1—2周内眼压恢复到9~21mmHg(1mmHg=0.133kPa);其他4眼(33.33%)术后眼压仍然低于9mmHg,分别在20~45d后行第二次手术,术后2周内眼压恢复正常。在随访结束时,有10眼(83.33%)视力均有改善;另2眼(16.67%)因白内障、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挫伤疾病未显著改善。结论 睫状体脱离分段缝合复位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疗效的评价。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3例(88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在术前1个月及术后1个月对患眼进行UBM检查,并观察患眼随访末期的矫正视力。结果 UBM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房角开放距离、小梁网睫状突距离、前房深度、小梁虹膜夹角、巩膜睫状突夹角分别为(0.23±0.11)mm、(0.69±0.22)mm、(2.20±0.39)mm、(22.49±10.98)°、(44.16±13.46)°,术后分别为(0.53±0.12)mm、(0.84±0.23)mm、(3.12±0.33)mm、(35.58±11.23)°、(49.01±13.27)°,术后均明显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虹膜厚度、虹膜晶状体夹角、虹膜悬韧带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患者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M能够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瞳孔成形术在合并虹膜损伤的外伤性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34例虹膜根部离断、瞳孔缘裂伤、虹膜萎缩的眼外伤患者,在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同时,用10 -0聚丙烯缝线虹膜缝合复位、瞳孔成型或植入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视力0.05~0.1者6例,0.2~0.5者24例,≥0.6者4例.修复后瞳孔接近正常者24例,占70.6%.结论 在复合性眼外伤中,行白内障摘出的同时修复损伤的虹膜,可起到改善瞳孔外观和提高视力的作用,但手术操作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