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市基层医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方法查阅某市11个乡镇卫生院2014年出院的清洁手术患者病历共685份,记录患者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5例清洁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484例(70.66%),其中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的仅93例(19.21%)。联合用药情况:单一用药460例(95.04%),二联用药18例,三联用药6例。手术当天给药272例(56.20%),术后未再使用抗菌药物32例。术后0~48 h给药86例,术后用药时间>48 h者366例(75.62%),用药时间最长为9 d。结论基层医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普遍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应采取措施,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某院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院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设计调查表,对该院4个手术科室2008年10月-2010年6月间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共调查1 247例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全部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达100.00%。开始给药时间在术前0.5~2 h者 513 例(41.14%),术前≤24 h者 13例(1.04%),术前>24 h者496例(39.78%);术中59例(4.73%);术后166例(13.31%)。手术后预防用药时间2~19 d,其中用药时间≤1 d者0例(0.00%),≤2 d者16例(1.28%),≤3 d者111例(8.90%),4~6 d者558例(44.75%),≥7 d者560例(45.07%)。手术后单一和二联使用抗菌药物率分别为75.70%、20.05%,还有少部分三联用药(3.61%)和四联用药(0.64%)。结论该院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诸多不当,需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和监管。  相似文献   

3.
842例清洁手术部位感染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清洁手术部位感染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旨在为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某省32所医院归档病历,对清洁手术842例进行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设计统一调查表格,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转成EXCEL进行统计.结果 842例清洁手术发生医院感染1例,医院感染发生率0.12%;抗菌药物使用率98.57%;802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首次给药时间:术前30 min~2 h 181例,术前24 h 136例,术后当日485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术后停药时间:1~3 d 195例,4~6 d 472例,≥7 d 135例.结论 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使用率高、给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档次偏高、联合用药欠规范等,提示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亟待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外疝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药学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西安市儿童医院外科小儿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做好临床药学监护.方法 回顾性抽查西安市儿童医院外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1月小儿腹外疝手术患儿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729例患儿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100.0%;其中累计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最短者为24h,最长者达7d.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涉及3类10种,其中青霉素每次403例(55.3%),头孢菌素类每次322例(44.1%).结论 小儿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使用率高、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通过开展药学监护后,腹外疝手术患儿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已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24  
目的了解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47例清洁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7例清洁手术患者中343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85%,平均用药时间7.22 d,其中用药>3 d者占90.96%,用药>7 d者达53.35%;在术前0.5~2 h内给药者91例(26.53%);预防用药共7种,头孢菌素类占70.26%,而且多为三代头孢菌素。结论在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对医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及干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监测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13年3月为干预前组,2014年3月为干预后组。2013年8月底开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清洁切口手术患者367、324例,干预后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低于干预前(46.60% vs 77.38%)(P<0.001);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干预前后联合用药比率分别为18.66%和4.64%,联合用药率下降,干预后已多采用单一用药。术前0.5~2 h或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干预前占43.66%,干预后占54.30%,术前用药比率上有所增高(P<0.05);用药持续时间≤48 h:干预前后分别占9.15%和29.14%,用药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01)。使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干预前组使用的主要为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头孢米诺;干预后组主要为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和头孢米诺。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提高了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应进一步加强干预措施的实施力度,使得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更加规范;医院感染;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及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和评价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回顾性地调查50份骨科清洁手术患者的病历,对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时间、剂量、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其中94.0%为适应征用药;平均用药时间16.0 d,主要药物种类有二代及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喹诺酮类,不合理用药费用占总抗菌药物总费用的75.4%。结论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3种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医院3种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进行合理性分析.方法 通过查阅2008年9月的出院病例,对甲状腺、乳腺和疝气3种清洁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38份手术病例中,5例未使用抗菌药物;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率30.3%,其他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过大;术后24 h停药4例,48 h停药3例,平均用药为4.97 d;单一用药28例,累积2种抗菌药物5例;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品费用<50.0%者4例,<70.0%者13例.结论 3种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起点过高、疗程过长等现象,应强化医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化意识.  相似文献   

9.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 了解与分析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药物选择、用法用量、首剂给药、疗程、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率为评价指标,评价某院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术前30 min给药占4.1%,而术前未给药占73.2%;术后用药≤3 d占8.1%;三代头孢菌素占全部用药的49.0%,喹诺酮类药物占全部用药的25.0%.结论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某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08年5-6月出院的624例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624例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00% ,其中单一用药274例(43.91%),二联用药272例(43.59%),三联用药78例(12.50%);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平均为8.37 d;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其次为喹诺酮类。提示该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不规范,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某院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2011年起对该院清洁切口手术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比较2011—2013年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2011—2013年共调查清洁切口手术5 945 例,预防用药3 827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64.37%。2011—2013年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依次为84.95%、69.99%、52.97%;给药时机正确率依次为50.97%、79.99%、98.95%;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0.94、827.02,均P<0.001);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使用时间≤24 h的病例数所占比率分别为24.91%、39.96%、64.95%;术中追加使用抗菌药物落实率分别为50.00%、60.00%、80.00%,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2.55、59.47,均P<0.001)。结论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可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提高给药时机正确率,缩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落实术中抗菌药物的追加使用。  相似文献   

12.
手术科室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手术科室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手术科室350例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5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预防性用药占93.62%,有77.97%于术前30min~2h给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48h有113例,占预防用药的34.98%,>48h的有210例,占预防用药的65.02%;使用抗菌药物共8类,使用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占46.85%,其次是硝基咪唑类,占21.8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以一联用药为主。结论该院手术科室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对手术科室医师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住院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因素,以加强防治。方法对某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住院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患儿4 368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4.96%(3 711/4 368),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29.21%(935/3 201)。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发生率:≤1岁者为35.14%,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普通病例和危重病例分别为27.63%和41.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抗菌药物时间≤7 d和>7 d者分别为26.39%、34.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4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者为40.45%,显著高于使用1~3种抗菌药物者(P<0.01)。结论年龄小、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长、病情重、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多者,容易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应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药历图辅助分析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药历图辅助分析某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在全院 2 0 0 2年 5~ 9月间的出院病历中抽查住院时间 >7d ,使用抗菌药物≥ 3d的出院病历 30 5份 ,绘制药历图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使用频率较高的前 4位抗菌药物是 :第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喹诺酮类、甲硝唑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占 5 0 % ,联合用药达 75 .1 4 %。治疗前未做药敏试验占 97.0 5 %。西药费用在医用总经费比率 >5 0 %的科室有 7个 ,抗菌药物在其中占主要部分。结论 须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降低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及天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某院甲状腺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现状。方法抽取2004年1-12月出院的所有甲状腺手术患者病历,剔除不符合要求病历后,对剩余265份病历分别填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个案调查表,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5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其中有指征者113例(42.64%),无指征者152例(57.36%)。所用抗菌药物涉及5大类12个品种,以林可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为主。不合理用药表现为选药不当(58.49%);给药次数不当(4.91%);剂量过大(4.15%);围手术期用药:未在术前30min-2h给药者占88.30%,5例手术时间〉4h者术中均未追加抗菌药物,术后无感染征象或无高危易感因素而给药时间〉48h未停药者占50.19%。结论该院甲状腺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尚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培训和管理,督促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评估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福建省22所医院共3 327例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分析其SSI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 327例患者,恶性肿瘤者1 502例(45.19%),平均手术时间(101.18±8.04)min;共发生SSI 24例,发病率为0.72%;253例(7.60%)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62.66%在术前0.5~2 h内使用抗菌药物。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SS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是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SSI控制情况较好;同时,临床术前应主动评估患者SSI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普通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起,对普通外科手术中甲状腺、乳腺及疝修补3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依据《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措施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28%(60/282),干预后为3.21%(15/4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P<0.05);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为(4.09±2.99)d,干预后为(3.67±2.47)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4,P=0.000);干预后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减少;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均为0.00%。结论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会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患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该院2010年6月1日、2011年6月20日、2012年4月16日0∶00-24∶00全院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2010-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41%、2.32%、1.73%,3年现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及外科手术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59.65%,其次为泌尿道(15.79%)、手术切口(10.53%)和胃肠道(8.77%);3次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7.95%、43.17%、40.23%,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5,P<0.01)。共检出病原体2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1株(42.31%),鲍曼不动杆菌6株(23.0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株(11.54%),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各2株(各占7.69%)。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呈下降趋势。应针对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并加强对重点易感部位的干预和抗菌药物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实施临床路径(CP)前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提供合理、有效的管理路径。方法 对某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120例髋关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60例患者设为干预前组,未采取CP治疗方案;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60例患者设为干预后组,执行CP治疗方案。结果实施CP后,术前0.5~2 h使用抗菌药物率(78.33%,47/60)和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5 d的比率(91.67%,55/60)显著高于实施CP前(分别为31.67%,19/60;5.0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品种,由居前3位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匹胺、头孢他啶更改为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平均用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每日抗菌药物费用分别由(13.25±1.69)d、(17.55±1.60)d、(193.22±34.70)元降至(4.12±0.87)d、(7.83±1.36)d、(54.03±9.98)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P的实施规范了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药物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