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链脲佐菌素诱导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诱导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并观察不同途径给药诱导的差异。方法:采用腹 腔注射或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检测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结果:腹腔注射或尾静脉注射组均出现血糖升高、胰岛素下 降,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注射或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 素均可诱导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两种途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方法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速发型糖尿病肾病(DN)模型的影响。方法wistar和sD大鼠,空腹或非空腹状态下,STZ一次腹腔注射,72h后监测血糖、尿蛋白以及一般项目,同时行肾胰病理检查。结果:空腹wistar鼠成模率62.5%,SD鼠为87.5%,非空腹组成模率是10%,未成模鼠小剂量空腹追加STZ无一例成模。成模鼠肾胰显示特征性改变。不同时点血糖值差异大,第二周平均尿蛋白排泄即达33.48mg/24h。结论:非空腹鼠成模率极低,SD鼠成模可能优于wistar鼠,成模前血糖至少连续三天同时点监测,对早期DN的观察最好始于成模后第一周。  相似文献   

3.
虞冬辉  程红科  李勇  刘超 《中国临床医学》2013,20(4):472-473,476
目的:研究不同禁食时间对多次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最佳禁食时间。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禁食4 h组(F4组)、禁食10 h组(F10组)和禁食16 h组(F16组),每组10只。禁食组小鼠按多次小剂量腹腔注射STZ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C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盐缓冲液。测定各组小鼠注射STZ前及注射后1、2、3、4周的血糖、体质量的变化,计算小鼠糖尿病模型的成功率。结果:注射STZ2周后,各禁食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注射STZ2周时,各禁食组血糖水平均>11.1 mmol/L,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自第3周起,F10组与F4组的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F1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禁食10 h后注射STZ,模型成功率为90.0%,同时不引起明显的体质量下降。结论:采用多次小剂量注射STZ的方法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时,每次注射STZ前最佳禁食时间为10 h。  相似文献   

4.
链脲佐菌素结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如何运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结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糖尿病对照组、正常组.高脂组用STZ 60 mg/kg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并结合4周的高糖高脂饮食.糖尿病对照组用相同剂量STZ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普通饲料喂养4周.正常组用相同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普通饲料喂养4周.于注射药物后72 h及1、4、8、12周等不同时间点测量空腹体重、血糖、尿糖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脂组与糖尿病对照组、正常组相比空腹血糖、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脂组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血糖增高并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尿糖强阳性.结论:STZ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结合高糖高脂饮食4周可成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1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并评价该疾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3)和对照组(n=27).模型组小鼠按50mg/kg体重连续5 d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对照组小鼠注射相应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每周观察小鼠食量、饮水量、体重、精神活动等基本状况.每2周剪鼠尾取血,检测血糖,评价建模情况.实验第13用处死小鼠,取心脏石蜡包埋,行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显示病理改变,Image-pro plus 6.0分析软件计算胶原面积占总面积比值.结果:模型组小鼠饮水量、食量分别自第2、3周开始高于对照组小鼠(均P<0.01);注射STZ后第2周体重逐渐减轻,低于对照组小鼠(P<0.01).空腹血糖在建模第1周开始,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分布不均,肌细胞间质明显增加.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C57BL/6小鼠1型糖尿痛心肌病模型,该模型可行性强,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6.
链脲佐菌素对鼠胰腺病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鼠胰腺病理学变化,探讨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的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小鼠模型并检测血糖、C肽水平,取胰腺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结果:大鼠、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后血糖均明显升高,C肽水平下降。成模大鼠、小鼠胰岛缩小,β细胞数量减少。结论:链脲佐菌素直接破坏胰岛β细胞,使β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血、尿渗透压的改变并讨论其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strap tozocin,STZ)诱导大鼠制成DM动物模型,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正常对照组(Con组),在成模后3星期,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血渗透压,采用冰点法测定尿渗透压,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0星期时DM组与Con组比较体重无差异,3星期时DM组体重明显低于Con组,尿量高于Con),相对肾重高于Con组,二组间CRE无明显变化。最大尿浓缩渗透压DM组低于Con组(P〈0.05),血渗透压DM组高于Con组(P〈0.05)。结论 尿渗透压可作为DN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 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 ,并对其胰岛素敏感性进行评估。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 4周后 ,按 2 5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 ,2周后 ,口服糖耐量试验 ,挑选 0和 1 2 0min血糖分别大于 7.0和 1 1 .0mmol/L的大鼠 ,作为糖尿病组 ,继续喂以高脂饲料 4周 ,造成实验性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对其体重 (BW)、空腹血糖 (FBG)和胰岛素水平 (INS)、血清游离脂肪酸 (FFA)、甘油三酯 (TG)、进行检测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以正常血糖 -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 (GIR)和大鼠股四头肌 3H -葡萄糖摄取率 (GUR) ,对胰岛素敏感性进行评估。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组大鼠的BW、FBG ,INS、FFA、TG等均明显上升 ,ISI和GIR和GUR均显著下降。结论 :该模型具有 2型糖尿病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 ,同时具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特征 ,是中医药治疗 2型糖尿病实验研究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HBOT)是否可改善STZ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组。HBOT组(n=31):每天接受0.15MPa HBOT1h,连续20天。糖尿病组(n=32):不做治疗。正常组(n=20):正常SD大鼠。分别在疗程10天、20天时测定右后肢胫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NCV)后处死治疗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取动脉血用ELISA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3组血清NGF、IGF—1、NO和MMP—1水平。结果:治疗前糖尿病大鼠的胫腓神经的NCV明显低于正常组。HBO治疗10d后,治疗组后肢胫神经和腓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糖尿病组(P〈0.05),但低于正常组;血清MMP—1水平明显降低,血清NGF、NO水平稍有增高.但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0d后,治疗组后肢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糖尿病组(P〈0.01),而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雪旺细胞数明显增多,超微结构的异常如神经髓鞘纤维化增厚、轴索缩小变性等得到明显改善;血清NGF和NO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治疗组血IGF—1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01).结论:HBOT可改善STZ大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其机制可能与促进NGF、IGF—1、NO合成.抑制MMP-1有关。  相似文献   

10.
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链脲佐菌素(SIZ)注射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模型鼠胰岛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 STZ对清洁级雄性7周龄Balb/C小鼠胰岛细胞的直接细胞毒试验;应用小剂量STZ、多次腹腔注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然后,脱颈处死1型糖尿病模型鼠,无菌制备模型鼠脾淋巴细胞与无菌制备的预先小剂量STZ致敏的同系鼠正常胰岛细胞体外混合培养,以同系正常鼠脾淋巴细胞为对照,观察模型鼠脾淋巴细胞及STZ对胰岛细胞的影响,MTT法检测OD值,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胰岛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量.结果 细胞毒试验显示以0.2 mg/ml STZ与正常Balb/C小鼠的胰岛细胞混合培养后,胰岛细胞损伤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可用于体外胰岛细胞致敏;在脾淋巴细胞浓度为5×106 个/ml时,混合培养72h和144 h的结果:无SYZ致敏组、24hSTZ致敏组和48hSTZ致敏组与其各自对照组比较胰岛细胞的损伤及胰岛素的分泌量均无明显变化.而混合培养216h的结果:无STZ致敏组和24hSTZ致敏组与其各自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48hSTZ致敏组与其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脾淋巴细胞浓度分别为5×107/ml时,混合培养72 h的结果:无STZ致敏组和24 hSTZ致敏组与其各自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48h STZ致敏组与其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而混合培养144 h和216 h的结果:无STZ致敏组、24 h STZ致敏组和48 hSTZ致敏组与其各自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T1DM模型鼠脾淋巴细胞对同系正常鼠的胰岛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损伤作用;糖尿病模型鼠脾淋巴细胞明显加强对低剂量STZ致敏的同系正常鼠胰岛细胞的免疫损伤作用.胰岛细胞的免疫损伤的程度与1型糖尿病模型鼠激活的脾淋巴细胞数量、低剂量STZ致敏同系鼠胰岛细胞的时间以及上述两者混合培养的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给予巴马小型猪高脂饮食,低剂量链脲菌素联合球囊拉伤的方法,构建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将18头4月龄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模型组(n=15)。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以高脂饲料喂养,静脉注射链脲菌素(100 mg/kg)后持续监测葡萄糖2周,第3周行右冠状动脉中段球囊拉伤术,第20周随机处死3只,取右冠状动脉球囊拉伤段、未拉伤的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颈动脉、肾动脉和胰腺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12只动物达到糖尿病标准并存活至第20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动物体重明显下降,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动物右冠状动脉球囊拉伤段血管内膜增生程度明显高于未拉伤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和对照组右冠状动脉(P<0.05)。模型组动物胰岛数目和胰岛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第36周模型组其余9只动物状态良好。结论:低剂量链脲菌素联合球囊拉伤可加速巴马小型猪模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良好的安全性和长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模型的诱导采用多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给药法(MLDSTZ),雄性BALB/c小鼠64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连续5 d腹腔注射STZ溶液,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正常对照组不注射。给药后观察小鼠一般状况,检测血糖、尿糖,同时以石蜡切片观察小鼠的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鼠与对照相比存在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和体质量减轻等典型的糖尿病表现。在末次注射STZ 3周后,模型组小鼠尿糖均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在4周后,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胰岛萎缩、胰岛β细胞空泡变性、数目减少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炎改变。结论采用MLDSTZ构建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稳定,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转移性人小细胞肺癌(SCLC)的裸鼠模型,探讨其用于人SCLC的治疗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RPMI 1640培养基培养的人SCLC细胞株NCI-H446用无血清培养液重悬成1×107个/mL,取0.1 mL细胞悬液接种于BALB/c-nu裸鼠胫骨结节骨髓腔内,构建裸鼠模型并观察腿部肿瘤生长情况及肺等器官的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细胞肺癌标志物CD56及神经上皮干细胞标志物netsin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胫骨结节骨髓腔注射的方法注射细胞后裸鼠腿部均形成原位瘤,肺部转移6/6只,肝、脾等脏器未见转移灶。肿瘤组织细胞CD56阳性率>75%,nestin阳性率为4%~12%。结论经胫骨结节骨髓腔注射的方法可以形成弥散性肺部肿瘤,其他各器官则未见肿瘤块,可以为人SCLC实验性治疗的研究提供一种高效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人免疫重建皮下荷人子宫内膜癌移植瘤SCID小鼠模型。方法将SCID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免疫重建组、荷瘤组及模型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人淋巴细胞和(或)皮下接种HEC-1B细胞建立相应模型。观察荷瘤鼠成瘤、移植瘤生长及组织学特征;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人IgG含量,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及脾脏T细胞表型。结果小鼠成瘤率均为100%,但模型组小鼠成瘤潜伏期延长、移植瘤生长受限。单纯免疫重建组及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脾脏分别可检出人IgG及人T淋巴细胞表型。未发现移植物抗宿主情况,空白对照组、单纯免疫重建组、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免疫重建荷人子宫内膜癌SCID小鼠复合模型。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含有20多种生长因子,对于创伤尤其是难愈性创伤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以糖尿病SD大鼠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难愈合创口模型,用于评价冻干血小板对难愈性创伤修复的治疗作用。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mg/kg对大鼠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取正常大鼠10只,糖尿病大鼠20只,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DR)、糖尿病对照组(DR)和冰冻干燥血小板治疗组(TLP);在各组大鼠背部造成直径2cm圆形创面,分别于第l、3、5、7、12天进行创面照相和透明膜描计法计算创面愈合速度。结果显示,注射STZ72小时后糖尿病组血糖明显高于16.7mmol/L。1周后糖尿病大鼠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糖尿病对照组创口的愈合速度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创口(p<0.05),冰冻干燥血小板治疗组创口愈合速度显著快于糖尿病对照组。第12天时,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创口再上皮化率分别达到88.1%和81.8%,而糖尿病组只有62.8%。结论 :以链脲佐菌素建立的糖尿病大鼠能成功制备难愈合创口模型,冰冻干燥血小板对该难愈性创伤模型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鼠乳腺癌模型中趋化因子表达谱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乳腺癌模型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BALB/c鼠源性乳腺癌细胞系4T1细胞对BALB/c小鼠荷瘤,建立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选择11种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趋化因子,利用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这些趋化因子的表达谱,同时分析乳腺癌早、晚期趋化因子的转录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乳腺癌肿瘤组织表达较高水平的CXCL16、LARC和MCP-1;肿瘤晚期较早期表达更高水平的MDC和MCP-1(P〈0.05)。[结论]趋化因子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人多发性骨髓瘤(MM)原代细胞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中建立人MM异种移植模型.方法 将2例MM终末期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悬液通过尾静脉分别输注给3只NOD/SCID小鼠.每周称量体重,移植2周后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45+细胞百分比.当小鼠出现苍白、竖毛、精神萎靡或体重下降20%时,取小鼠脾脏及肝脏行组织病理学检查,FCM检测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细胞悬液中CD45+ CD38+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来源于病例1和病例2的MNC移植小鼠的平均体重分别自输注MM原代细胞第7周和第5周后开始下降;以对照组小鼠的单个核细胞做阴性设门,分别于移植(26±4)d和(16±4)d后,在病例1细胞来源组和病例2细胞来源组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人CD45+ CD38+细胞,且其比例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实验终点时分别达(16.2±3.0)%和(31.3±3.5)%;组织病理大体形态观察发现小鼠脾脏、肝脏及淋巴结均不同程度增大,镜下可见典型的恶性浆细胞浸润;FCM检查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细胞表面标志,均发现一群人源CD45+ CD38+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MM原代细胞异种移植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式,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进行模型鉴定。将24只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剂量270 cGy,吸收剂量率80 cGy/min,之后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照射后24 h内,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实验Ⅰ组:5×106/只,实验Ⅱ组:1×107/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表明,注射4-8周后,2个实验组均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提示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对模型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