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格列酮对人胃癌细胞MCG-803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人胃癌细胞株MCG-803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吡格列酮作用于MCG-803后,分别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细胞凋亡率及PPAR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均可显著抑制MCG-803细胞增殖(P〈0.01),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48小时后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随着吡格列酮浓度增加,PPARγ基因表达呈升高趋势。结论吡格列酮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CG-803生长,并促进其凋亡;PPARγ在MCG-803中有表达且随着吡格列酮浓度增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PIO)对脂多糖(LPS)作用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细胞增殖、凋亡及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原代培养RPMC;并用MTT,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来分析吡格列酮对LPS影响下RPMC增殖、凋亡及其分泌TNF-α的影响.结果 LPS能显著抑制RPMC的增殖(P<0.01),促进RPMC的凋亡(P<0.01),而5~20μmol/L的吡格列酮能部分逆转LPS对RPMC增殖的抑制作用(P<0.01),抑制LPS所致的RPMC的凋亡(P<0.01): LPS能显著增加RPMC表达TNF-α,而5~20μmol/L的吡格列酮能减弱LPS上调RPMC表达TNF-α的作用(P<0.01).结论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逆转LPS对RPMC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LPS所致的RPMC的凋亡,减弱LPS上调RPMC表达炎症因子TNF-α的作用,进而促进RPMC的增殖修复,控制腹膜炎症,为改善间皮细胞损伤和防治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吡格列酮(Piog)对糖尿病大鼠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Ⅰ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分成3组:Ⅰ组 对照组 Ⅱ组 糖尿病组 Ⅲ组 糖尿病Piog治疗组。Ⅰ组、Ⅱ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Ⅲ组大鼠给予吡格列酮灌胃。喂养14周,观察生存率,麻醉后处死取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Piog对胰岛素绝对缺乏的Ⅰ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与糖尿病未治疗组相比,Piog干预可显著降低LDL-C,hs-CRP;升高HDL-C,改善糖尿病大鼠生存率。结论 Piog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炎症标志物表达,可能是其产生有利的心血管系统效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过氧化脂质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盐酸吡格列酮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1/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1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盐酸吡格列酮预处理组(P组)、设假手术组为对照(SHAM组).P组于术前7 d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0 mg/(kg·d)灌胃,经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后取肾,用生化指标反映肾功能障碍,肾脏组织学评分反映肾脏损伤,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PARγ、CD68的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P组肾脏生化及组织学评分均明显减轻(P<0.01),PPARγ表达没有明显量的改变,但出现新的表达部位,CD68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展中表达增多,盐酸吡格列酮可减少其表达.结论:PPARγ激动剂盐酸吡格列酮可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内皮祖细胞具有增殖、迁移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特征,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探讨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置于含0,1,10,50,100,200μmol/L吡格列酮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吡格列酮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②将培养7d的内皮祖细胞随机分5组:对照组加含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吡格列酮组加入50μmol/L吡格列酮;PPAR-γ拮抗剂组加入50μmol/L吡格列酮及10μmol/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拮抗剂GW9662;PI3K/Akt阻滞剂组加入50μmol/L吡格列酮及50μmol/L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道阻滞剂Wortmannin;ERK阻滞剂组加入50μmol/L吡格列酮及20μmol/L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通道阻滞剂PD98059,观察不同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见培养前4d细胞增殖不明显,第5-10天迅速增殖,并可见细胞集落及线状结构形成,第10天可达80%融合。培养第7天的内皮祖细胞具有吞噬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的功能。10-200μmol/L的吡格列酮均可明显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增殖(P〈0.01),以50μmol/L吡格列酮的作用最明显。进一步阻断相关信号通路发现,Wortmannin和GW9662可明显拮抗吡格列酮的促细胞增殖作用,而PD98059对吡格列酮的作用无影响。说明吡格列酮促进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增殖的作用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介导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DN患者(DN组),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取外周静脉血及24h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脂联素水平,采用磺柳酸比浊法测定尿蛋白,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N患者血清TNF-α及尿蛋白显著升高(P〈0.01),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血清TNF-α、尿蛋白下降,脂联素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DN患者血清TNF-α水平,减少尿蛋白排泄,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具有抗炎、保护肾脏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血脂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吡格列酮,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试验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情况则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血脂水平,有效平稳的降低血糖、血脂,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信号途径在心血管系统有许多正效应。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的纤维化密切相关,然而却很少有研究关注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途径能否通过减弱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从而改善放射性心肌损伤。
  目的:探索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对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大鼠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模型组及照射+低、高剂量吡格列酮组。模型组及照射+低、高剂量吡格列酮组大鼠采用前后对穿照射方法接受6 MV高能X射线照射野心前1.5 cm×1.5 cm,照射剂量300 cGy/min。照射完后6 h时,低、高剂量吡格列酮组大鼠分别接受10,20 mg/kg吡格列酮灌胃,此后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30 d;模型组大鼠灌胃2 mL蒸馏水。吡格列酮组大鼠在对应时间灌胃10 mg/kg吡格列酮。
  结果与结论: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受照射大鼠的心脏组织损伤减轻,心脏纤维化减轻,心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减少。提示吡格列酮干预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大鼠放射性心脏损伤中的表达,提示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途径可能对放射性心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国产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RP、IL-6的影响。方法:将50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均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仅在吡格列酮组降低,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值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其激活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神经元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的皮质神经元,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的糖和氧,模拟缺血缺氧,恢复糖氧供给模拟再灌注.再灌注时分别加用普通培养或含吡格列酮20 μmol/L培养基分别再培养6 h后,以上各组及正常细胞组均采用RT-PCR检测PPAR-γ mRNA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同时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TNF-α,IL-β蛋白表达.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且PPAR-γ mRNA表达明显增强,同时TNF-α及IL-β蛋白表达及分泌均显著上调,而应用pioglitazone治疗进一步增加了大鼠脑组织PPAR-γ的表达,并有效抑制TNF-α及IL-1β的上调表达及分泌,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内脏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内脏肥胖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内脏肥胖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减轻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脾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60只,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lipopolysaccharide group, LPS组)和吡格列酮干预组(吡格列酮+LPS组), 每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 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吡格列酮干预组为连续吡格列酮60 mg/kg灌胃3 d后腹腔注射LPS, 再连续吡格列酮灌胃2 d。分别于6 h、12 h、24 h、48 h取各组小鼠眼眶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的水平。取血后处死小鼠取脾脏组织, 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脾脏病理损伤;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42-3p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相似文献   

13.
解合兰 《中国康复》2006,21(2):105-10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2组,均给予常规降糖药物治疗,A组每天增加30mg的吡格列酮片口服。2组均观察24周,治疗前后检查CRP、血糖(FBG)、胰岛素(FINS)、血脂和肝功能,测量血压、身高和体重。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A组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生化、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P〈0.05),B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CRP与HOMAIR、BMI、FBG、TC、TG、LDL-C、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低度炎症状态,吡格列酮在改善HOMA-IR及其相关代谢指标的同时,可降低CRP。  相似文献   

14.
吡格列酮(pioglitone)是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活脂肪、骨骼肌、肝细胞内过氧化物酶增值活化受体,促进葡萄糖利用和糖原合成,使血糖降低,不增加胰岛素分泌;同时还可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以二甲双胍作对照,观察国产吡格列酮(商品名:欧迪贝)对2型糖尿病患血糖、血脂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任忠法  薛现中  李恒英  宋永涛  郭宏 《临床荟萃》2009,24(22):1998-1999
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急剧上升,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时间早、程度重和预后差,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斑块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进行干预可逆转其对组织的损伤,阻止或者延缓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卢德成  罗佐杰  刘红  戴霞 《临床荟萃》2005,20(9):525-526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是一种新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β细胞功能.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吡格列酮国产制剂降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对糖尿病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6周龄雄性ApoE~(-/-)健康小鼠64只,共分为4组,每组16只。C组:非糖尿病ApoE~(-/-)小鼠,即对照组;其余小鼠连续5 d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小鼠分为3组,D组:糖尿病ApoE~(-/-)小鼠组; D+P组:糖尿病ApoE~(-/-)小鼠+PIO组; D+P+G组:糖尿病ApoE~(-/-)小鼠+PIO+GW9662组。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PIO灌胃或PPAR-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皮下注射连续应用12周。每周测量小鼠的体重,每两周测量小鼠血糖。20周时处死小鼠,分离小鼠主动脉血管。油红O染色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化评估糖基化终末代谢产物受体(RAGE)和PPAR-γ的表达。结果随着时间的不同,各组小鼠同一时间的体重无显著差异,各组小鼠血糖的变化无显著差异。D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和RAGE表达高于C组(P0. 05); D+P组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及RAGE表达显著降低(P 0. 05); D+P+G组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及RAGE表达明显高于D+P组(P 0. 05)。结论 PIO抑制了糖尿病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抑制RAGE信号是PIO有益作用的关键因素,并且是通过激活PPAR-γ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胰岛素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噻唑盐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胰岛素对VSMCs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VSMCs 24 h对胰岛素效应的干预作用.结果:胰岛素能显著促进VSMCs增殖,在72 h末达最大效应.且胰岛素浓度在10<'-10>~10<'-7>mol/L时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吡格列酮能抑制胰岛素诱导的VSMCs增殖,吡格列酮浓度为10<'-4>mol/L时的抑制率达55.98%(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胰岛素的促VSMCs增殖作用,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效应,提示吡格列酮有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伴糖耐量减低(IGT)患者60例为观察组,正常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用PI0 30 mg/d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增加程度(FMD),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舒张幅度(NID)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组织葡萄糖摄取率(GD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2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血糖指标(FBG、HbAlc、HOMA-IR)水平降低,ISI值升高;吡格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无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MD显著降低,NID无显著性变化;治疗组FMD较治疗前升高,而NID值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吡格列酮能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IR。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对脂多糖(LPS)作用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细胞增殖、凋亡及其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表达的影响。方法胰蛋白酶-EDTA消化法原代培养RPMC;并用MTT,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来分析吡格列酮对LPS影响下RPMC增殖、凋亡及其分泌TNF-α的影响。结果LPS能显著抑制RPMC的增殖(P0.01),促进RPMC的凋亡(P0.01),而5~20μmol/L的吡格列酮能部分逆转LPS对RPMC增殖的抑制作用(P0.01),抑制LPS所致的RPMC的凋亡(P0.01);LPS能显著增加RPMC表达TNF-a,而5~20μmol/L的吡格列酮能减弱LPS上调RPMC表达TNF-α的作用(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逆转LPS对RPMC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LPS所致的RPMC的凋亡,减弱LPS上调RPMC表达炎症因子TNF-α的作用,进而促进RPMC的增殖修复,控制腹膜炎症,为改善间皮细胞损伤和防治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