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殷友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52-4552
目的 探讨Care-bolus与Test-bolus两种方法在头颈部血管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的应用比较.方法 对60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Test-bolus与care- bolus两种方法行头部3D CEMRA检查,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多层面重建(MPR),评估其可靠性.结果 30例care-bolus法3D CE-MRA有2例因时间把握欠佳未能很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情况,而30例Test-bolus法3D CE-MRA均能很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情况.结论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中Test-bolus法优越于Care-bolus法.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静脉系血管成像对颅内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MR 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和扫描方案,评价其对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脑静脉血栓在MRV中的表现形式.结果 CE-MRA静脉系成像对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及7例颅内肿瘤累及静脉系的阳性显示率为100%.2D-PCA及2D-TOF-MRA对细小引流静脉显示欠佳,且2D-TOF-MRA对复杂区域内静脉血管亦显示欠佳.结论 3D-CE-MRA结合2D-PCA及2D-TOF-MRA静脉成像技术为脑静脉系最佳成像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确诊;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方法(对照组)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组).结果:研究组的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Ⅰ级图像率、Ⅲ级图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Ⅱ级图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实施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磁化转移技术(MT)对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某院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80例脑血管病患者资料,先后进行常规3D-TOF-MRA检查、MT联合3D-TOF-MRA扫描检查。比较常规3D-TOF-MRA检查、MT联合3D-TOF-MRA扫描检查的图像质量和脑血管成像特征。结果 MT联合3D-TOF-MRA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常规3D-TOF-MRA,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3D-TOF-MRA检查显示脑血管信噪比不高,末梢血管较模糊,远端分支显示较少;在此基础上增加MT后可提高脑血管信噪比,对微小血管的结构可清晰显示,对远端血管的分支也可显示。结论 MT联合3D-TOF-MRA扫描检查可提高3D-TOF-MRA图像质量,增强末梢血管信号,为脑血管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使用64排螺旋CT对我院55例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并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头颈部CT血管扫描。结果 55例患者中52例能良好显示椎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64排螺旋CT头颈部CT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头颈部血管,为头颈部血管疾病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显示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于瓮安县人民医院影像科2020年8月—2021年7月使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和三维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7.
MR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20例健康检查者及3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评价3D DCE MRA在胸主动脉成像及病变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探讨影响3D DCE MRA成像的各项因素。方法:临床经彩色B超检查的20例健康检查者及31例考虑胸主动脉病变患者行MR平扫、电影及3D DCE MRA检查,并将源图像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射重建(MIP)及多平面投射重建(MPR),分析图像质量及其对胸主动脉解剖及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除1例马凡氏综合征患者不能屏气而图像质量稍差外,其他均较好,能清楚地显示胸主动脉解剖及病变情况,对病变的显示率达到100%。并能显示血管外病变情况。结论:3D DCE MRA是胸主动脉病变的1种较好的检查方法,可部分取代创伤性较大的介入血管造影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5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全下肢血管动、静脉3D动态扫描成像。使用GE1.5T超导磁共仪,采用Body coil正交线圈,运用M3D/TOF/FSPGR/25扫描序列自动移床三段采集双下肢动、静脉血管图像。结果 59例图像显示清晰、直观、完整,显示体部及下肢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各种病变;6例扫描时间掌握不佳,血管影像显示较差。结论 3D CE-MRA对全下肢血管病变显示有独特的优势,具有无创、无辐射,可作为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DE—CTA和DS—CTA在头颈部CTA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军  张朝利  陈宁  刘军华  郑冬  程鹏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40-1842
[目的]探讨头颈血管双能量血管造影(DE-CTA)的辐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T减影血管成像(DS-CTA)对60例疑头颈部血管病变者进行扫描,并同时进行DE-CTA的模拟扫描,比较两者的辐射剂量;另选取一组60例疑头颈部血管病变者行DE-CTA扫描,在DS-CTA、DE-CTA两组扫描图像中分别选择四个解剖部位,对比测定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并统计两组扫描的时间.[结果]头颈血管DE-CTA辐射剂量高于DS-CTA约17.12%,近段血管图像质量等同于DS-CTA,远段血管图像质量逊于DS-CTA,完成扫描时间明显短于DS-CTA.[结论]头颈部血管DE-CTA与DS-CTA扫描各有其长处及缺点,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选择合理的扫描方案,获得最佳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在腹部及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CE—MRA。采用德国Siemens Essenza 1.5T全身MR扫描仪,Body线圈,运用3D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扫描序列,自动移床采集双下肢血管图像。结果3DCE-MRA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动、静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30例患者中,动脉硬化狭窄20例,动脉瘤2例,动脉瘘1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脉变异1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正常3例。结论3DCE—MRA对腹部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很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磁共振剪影在显示脑池段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空间关系的应用及相关序列方案的优化。材料与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使用3.0T MRI对德阳市人民医院84例疑似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三维平衡式快速场回波(three dimensional balanced fast field gradient echo,3D-B-FFE)、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扫描。然后剪影:用CE-MRA的图像减去3D-B-FFE分别乘以100%、40%、10%系数的图像(剪影法)得到剪影后的A、B、C组图像;3D-TOF-MRA序列的图像减去3D-B-FFE乘以40%系数的图像得到剪影后的D组图像。计算A、B、C、D 4组图像中三叉神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动静脉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和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对比分析3D-TOF-MRA联合3D-B-FFE与剪影法B组图像判断患侧神经接触血管的情况。结果 A、B、C 3组比较,三叉神经SNR、动静脉与三叉神经CNR、静脉与三叉神经SIR,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与三叉神经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两组比较,三叉神经SNR、动脉与三叉神经CNR和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与三叉神经CNR和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TOF-MRA联合3D-B-FFE与剪影法B组图像判断血管和神经关系中,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同为阳性的患者中,B组图像挤压变形率大于3D-TOF-MRA联合3D-B-FFE(P0.05)。结论 CE-MRA和乘以40%系数的3D-B-FFE剪影,使脑脊液为低信号,神经为等信号,动静脉血管为高信号,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团注追踪3D CE-MRA技术实现重症疑难患者的腹部及双下肢血管一次成像。方法:对6例疑有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疾病的体位不能合作的重症患者,实行团注追踪3D CE-MRA一次成像检查。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机,体部正交线圈,腿部专用支垫,结合bolustrack和mobitrack智能化追踪扫描技术,实现腹部至双下肢动脉血管的一次成像。结果:6例重症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检查,成功实现腹部至双下肢动脉血管的一次成像,获得满意的成像效果。结论:选择患者可以配合的合适体位,调整好相对应的扫描技术参数,利用团注追踪3D CE-MRA技术可以实现重症患者的腹部至双下肢动脉血管的一次成像,克服了这类患者因体位不能配合检查而错失手术和治疗良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血管能量三维超声技术相关技巧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能量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甲状腺检查中的实际应用和技术技巧。方法 使用ATL-HDI5000型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血管能量图三维检查甲状腺患者92例,采用7,11和15幅三维成像处理方法对甲状腺附属血管和实质内血流血管三维成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36例正常者和33例甲状腺弥漫性病性变患者的甲状腺实质和23例甲状腺肿的瘤体及其周围的血管三维成像获得成功。结论 三维能量血管成像对甲状腺上动,静脉和甲状腺中,下静脉的显示较为理想。对于了解弥漫性甲状腺病变时实质血管分布改变,区分肿瘤内,外血流,鉴别肿瘤边缘部位的血流归属有重要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辉  杨国庆 《华西医学》2009,(5):1196-1198
目的:探讨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成像技术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12例作头颈部脑血管DSCTA病例,通过扫描前训练、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患者运动,取得增强前后位置一致的横断图像。采用CT机自带的软件进行图像减影处理。采用减影后的图像进行三维后处理。结果:12例患者头颈部血管减影成功,取得了良好血管减影图像。结论:科学的DSCTA检查技术可获得良好的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减影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容积重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价值。 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头部容积扫描,利用“血管生长”及“图像融合”法对2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图像进行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分析出血性脑血管病变CTA的影像表现,评价其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优势和不足。 结果25例患者MSCT发现动脉瘤18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动静脉畸型(AVM)3例,显示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的分支情况,空间立体结构清晰;静脉性血管畸形(CCVM)2例,不仅显示病灶特有的“海蛇头”征,而且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烟雾病1例,MSCT显示颈内动脉远段闭塞及近段Willis环血管渐进性狭窄,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不明原因1例。 结论多排螺旋CT采用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进行脑内血管容积重现,能安全、可靠、快速、无创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正逐渐代替或部分代替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至影像科行头部64排螺旋CT血管CTA检查的患者101例。根据固定患者头部绑带数分为4组。Ⅰ组(n=25):头部完全不固定;Ⅱ组(n=24):一带头部固定;Ⅲ组(n=26):二带头部固定;Ⅳ组(n=26):三带头部固定。对四组患者左颈内动脉(LICA)、右颈内动脉(RI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头部减影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观察不同体重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内CT值小于200 Hu及颈静脉窦(CS)内静脉显像的次数,统计不同探测器的宽度、层厚、球管的转速、层数与曝光时间关系。结果头部固定带数与头部减影血管成像质量评分呈正相关(P0.01);第Ⅰ、Ⅱ、Ⅲ和Ⅳ组患者的RVA、LVA、RICA、LICA的血管成像质量评分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Ⅱ、Ⅲ和Ⅳ组的评分明显高于I组患者(P0.01),且随着头部固定带数的增加,评分也越来越高,但Ⅱ、Ⅲ和Ⅳ组的评分相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体重的增加成像质量不断下降(P0.01);成像曝光时间随着探测器的宽度和球管的转速增加而增加,对于心率较快的患者,提高球管转速来缩短曝光时间,减少心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结论同步减影成像质量与颅脑固定程度呈正相关,而与体重呈负相关,根据患者的心率选择合适的曝光时间、有效的固定颅脑能够提高头部同步减影CTA血管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image fusion from magnetic resonance (MR) combined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imaging, using 2-deoxy-2-[F-18]fluoro-D-glucose (FDG)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Methods  Sixty-five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MR and FDG-PET scans before or after the treatment of known or suspected head and neck cancer. T1-weighted and T2-weighted images were first assessed by MR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the fused images of T2-weighted images from MR and PET were evaluated in a blind manner. Diagnostic performance was compared. Procedures  For initial staging, in 48 patients, malignant tumors were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in 45 patients. The interpretation sensitivities of MR alone and fused images for primary tumors were 98% and 100%, respectively.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oth methods were 85% and 92%, respectively. Of 15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recurrence, ten patients had recurrent tumors, three patients developed second malignant tumors, and two patients had no recurrence. For these patients, the overall sensitivity of MR alone was 67%, whereas that of the fused images was 92%. Eight additional lesions were accurately diagnosed by image fusion only. In two 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from unknown origin, the primary site was not detected in one patient, while tonsilar cancer was identified only by image fusion interpretation. Conclusion  Image fusion from MR with PET might be useful in evaluating head and neck cancer, especially in suspected recurrent cases rather than in fresh cas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TOF-MRA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MRI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3D-TOF-MRA序列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清晰14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与三叉神经接触16条,压迫2条;三叉神经显示欠清晰12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共48条,小动脉38条,静脉10条。3D-TOF-MRA序列显示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75%,其中小动脉为95%,静脉为0。结论3D-TOF-MRA序列能清晰显示小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对提供患者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3.0T磁共振多站式多期相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3.0T MR多站式多期相三维增强血管造影(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怀疑腹盆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病人。在3.0T MR上,自动移床四段多期相动态扫描,分析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各种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图像显示清晰。其中1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627支血管,MRA诊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和100%,阳性预测值81%,阴性预测值为99%。与DSA的诊断结果符合率是89%。结论3.0T MR多站式多期相CE-MRA,可获得高信噪比及超高分辨率的下肢动脉及静脉图像。具有安全、无创伤性,能准确诊断外周血管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双源CT(DSCT)能量减影成像所需时间、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狭窄闭塞诊断的效能.方法 23例临床疑诊体部血管疾病患者接受DSCT血管造影(DE-CTA)检查,对所获数据在双能软件中进行自动去骨(ABS)去除斑块后行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PS),对融合数据在常规3D软件中行自动去骨(ABR),去骨后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R-M).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重建,比较ABR与ABS的图像残余骨情况、ABPS和ABR-M后处理操作时间及动脉血管可见度情况;并以MPR及原始图像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血管成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50%节段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ABR图像总体去骨效果好于ABS(P<0.05);ABPS所需后处理时间[(7.8±4.3)min]少于ABR-M所需时间[(11.4±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325个节段用于评价血管狭窄程度,ABPS与ABR-B对狭窄程度≥50%节段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96.19%和92.93%、97.87%.结论 双源CT能量减影成像去骨、去斑块后图像质量较好,对血管狭窄的诊断较为准确,后处理所耗时间少于传统3D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