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60例经临床、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对照组以硬斑及扁平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IMT1.5 mm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比较两组性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IMT为(1.15±0.13)mm,对照组为(0.64±0.2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6.3%,其中软斑13例、硬斑34例、混合斑42例、扁平斑6例;对照组检出率为28.2%,其中软斑5例、硬斑9例、混合斑13例、扁平斑4例。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查简便,无创,能够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彩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0.56%,对照组18.33%,其中斑块位置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多见,而斑块又以硬斑为多,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进展速度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判断,以尽旱发现颈部血管病变的存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2例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在医院治疗的52例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其类型以及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试验组左右两侧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斑块检出率、软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斑、混合斑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了解患者动脉狭窄情况与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马彩虹 《现代保健》2011,(21):113-1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检出率及发生率,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66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66例脑梗死患者有57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且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68例脑梗死者(脑梗死组),与同期60例行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形态及狭窄程度。结果①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7%,χ2=35.391,P=0.000<0.01;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62.0%显著高于对照组19.0%,χ2=22.074,P=0.000<0.01。②硬化斑块以BIF、CCA、ICA好发。③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6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χ2=28.905,P=0.00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不稳定性斑块与官腔狭窄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脑梗死的患者126例,行超声及CTA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下的CCA、ICA、ECA斑块数量,类型,回声特征及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在颈动脉病变检测出的情况。结果超声显示脑梗死患者IMT增厚,回声增强,内膜面局部粗糙,逐渐形成斑块;超声显示硬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 CTA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量上与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P0.05); CTA诊断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中,超声对斑块表面光滑度及是否存在溃疡、明确不稳定斑块特征诊断较好,而CTA对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效果好,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0.
彩超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殿虎  杨恺 《现代医院》2010,10(6):92-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粥样斑块形成124例(77.5%),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9例(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梗死侧与粥样斑块具有同侧相关性(p〈0.01);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基本相似,但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側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側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探讨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了11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征,了解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性质,同时与107例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糖尿病、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1)。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吸烟、饮酒方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与斑块形成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评价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硬化斑块的部位、形状、大小、回声、是否多发。结果 85例患者颈动脉IMT均不同程度增厚,90%的患者可见硬化斑块、常发生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可分为3型:软斑、硬斑及混合斑,其中硬斑较多见。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查快速、无创、可重复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特异性强,可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而且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可提示临床及早给予预防和治疗,这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诊断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Ⅰ级52例,占94.55%;Ⅱ级3例,占5.45%,颈动脉斑块1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因操作简便、图像清晰、安全经济的优点,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谢伟超  陈海庆  邱洁 《现代保健》2010,(22):182-183
目的 了解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率明显较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脑梗死以及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监测和检出,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旭 《中国卫生产业》2013,(35):102-103
目的分析和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9例,详细记录患者在入院初诊时和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且通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评估和对比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在第6个月与第12个月进行复诊,干预组患者通过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IMT明显缩小,对照组中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却出现增大。两组和治疗以前进行对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颈动脉斑块对比,均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干预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减小,对照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而且更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在治疗患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病房收治的患者94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2组,其中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44例非脑梗死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8.0%和43.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位置:两组分别检出斑块142个和86个,且均以颈动脉分叉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63.4%和31.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位置差异无显著性(P〉0.05);斑块超声分型:观察组以软斑块居多,而对照组则以硬斑居多,且观察组在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扁平斑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不稳定斑块的检出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部超声多普勒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斑块特点与斑块类型。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96.23%,对照组检出率为16%,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仅。=67.673,P〈0.05);观察组中49.5%的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对照组中50%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73,P〈0.05);观察组以软斑为主,对照组以硬斑为主,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28,P〈0.05)。结论:在脑梗死检测中,超声能准确对斑块进行检测和定位,并对性质判定,可区分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为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