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姬水英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127-128
通过对临床发热的探讨,分为风寒表实发热、风寒表虚发热、风热表证发热、少阳证发热、阳明实热、署病发热、阴伤邪伏发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和血虚发热10型,并提出中医治则方药。提示引起发热的原因较多,临床必须针对病因,辨证施治,灵活化裁。  相似文献   

2.
无名低热的病机一般有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肝郁发热、血瘀发热、肝胆脾胃湿热发热等证型,应针对性地采取滋阴降火、甘温除热、养血清热、温阳益气、疏肝解郁、祛瘀清热、清热利湿、引火归原等法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发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症状 ,在《伤寒论》中有 10 0多个条文提到发热。有些条文虽未明言发热 ,但实际含有发热的表现。《伤寒论》中的发热是因外邪侵袭人体后引起的。由于邪入部位有深浅之不同 ,正气损伤程度有轻重之差异 ,故发热的情况亦各不相同。《伤寒论》关于发热的描述共有 13种情况 :发热、身热、外热、恶热、无大热、身大热、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潮热、往来寒热、微热、烦热、热甚。笔者试从辨证角度对其进行分析。1 发热所谓发热 ,除指体温高于正常之外 ,还包括患者体温正常 ,但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 ,或医生触诊病人有…  相似文献   

4.
“补”三大法则。而临床医生大多一见伤科疾病则多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法,对伤科疾病的发热治疗往往容易忽视。伤科疾病的发热,大致可概括为瘀血发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感染发热,暑湿发热等。然瘀血、阴虚、气虚、血虚发热则一般多表现为低热,体温在38℃以下;而感染、暑湿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8.5℃以上。1瘀血发热常见于跌仆劳损或术后,由于瘀血内阻,郁而发热。症见午后发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舌质紫暗等。治当清热凉血,佐以祛瘀通便,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2气虚发热常见于年老体弱者,跌仆损伤,气…  相似文献   

5.
李爱萍  周浩 《河南中医》2007,27(5):38-39
功能性发热是指排除感染,及肿瘤、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暑等病变,多因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异常而引起的发热,一般表现为低热。按照中医理论,功能性发热当属内伤发热之范畴。多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根据虚实情况不同,又分为实证发热和虚证发热,常见的证型有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以及湿郁发热,笔者就以上几种发热情况谈一下辨治体会。1气虚发热主症:发热,多为低热,常在劳作后发生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出,易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  相似文献   

6.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北京市属医院升级改造了发热门诊,北京中医医院发热门诊于2020年11月30日开始接诊发热患者,至今已经运行1年余,接诊各类发热(体温>37.3℃)性患者数千例。本文结合诊疗发热疾病的工作体会,探讨了4类中医具有一定治疗优势的发热疾病,分别为诊断不明的发热、湿邪突出的发热、伴见脾胃受损的发热、特殊人群的发热并附相关案例。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不同发热体系的坎离砂发热机理的主要因素和条件,确定了坎离砂最佳物料比,并探讨了坎离砂发热的机理。其次,还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发热体系的发热持续时间和操作,氯化铁、铁粉、药粉发热体系不仅操作上比药粉、活性炭、铁粉、氯化钠、醋酸发热体系简单,而且发热持续时间长,可减少工业化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8.
生化汤治疗产后发热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玲 《河南中医》2006,26(3):67-68
产后发热为妇产科临床常见病,指产后持续2天以上发热不减,或突然高热,伴有其他症状者。常见的有感染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亦有气虚发热者。1998~2004年,笔者采用生化汤加减治疗血瘀型产后发热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患者均属门  相似文献   

9.
甘温除热法在肿瘤发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发热是指无确切感染灶,使用抗生素无效的顽固性发热。这类发热多数是有规律地在午后或者傍晚开始发热,次日凌晨发热自动缓解。午后是阳渐衰阴渐生之时,笔者认为这类发热多属阳虚。临床上采用四逆汤、补中益气汤治疗肺癌、肝癌等肿瘤发热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阳明病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发热类型,本文以《伤寒论》阳明病发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主要阐述了阳明病发热的机理、类型及特点,同时阐明阳明病发热很容易兼夹其他情况。最后以临床诊治的阳明病发热相关的验案为论证,以期为临床治疗发热尤其是阳明病发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列举5个不同疾病导致发热病案均采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立足辨证的特色,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为青蒿鳖甲汤运用于临床治疗发热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丁甘仁医案》的学术特色,为学习与临床应用该论著提供借鉴。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分别从学术思想、用药特点、临床经验方面探讨《丁甘仁医案》的学术特色。通过分析认为,《丁甘仁医案》的学术特色归纳为4个方面,分别为善用经方,辨治伤寒杂病;重视六经,倡导寒温融合;用药清灵,主张和缓醇正;辨治喉痧,着重分清气营。《丁甘仁医案》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析劳疟的治疗规律,为临床中治疗疟疾提供治疗思路,以取得好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医案类聚》所辑书目中的疟疾类医案建立数据库,对录入的医案从症状,用药等方面进行标引,运用统计学的频次计数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劳疟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汗出为主的疟证与以形瘦、神疲、脉细弱为主的虚证并见。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人参、当归与陈皮。大量使用补益药物,然而截疟药用之较少。28则医案中,有5则明确提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劳疟。结论:治疗劳疟应以益气养血为主,祛邪截疟为辅。补中益气汤在治疗劳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郁证性发热的病脉证治。大量古代医案显示,中医早已认识到七情内伤可引起发热,并总结出了相应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惊恐、悲哀、忧思、悒郁以及郁怒等情志因素引起的郁证性发热多为低热、潮热、阵热,伴随症状纷繁多样。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则有肝气郁结及化火、痰湿阻滞、瘀血内阻等,虚则与郁证性虚劳类同而表现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治疗大法为泻实补虚,泻实包括疏肝泻火、祛痰化瘀,补虚主要为补益气血阴阳。现代医学功能性发热中的原发性低热、感染治愈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以及不明原因发热,凡其发病原因与精神因素相关者,均可大致归属于郁证性发热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中医医案作为中医诊疗经验及学术观点的载体,历来是中医传承研究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个人领悟式”方法在分析医案时难以避免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寻找一种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医案中隐藏信息的医案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在医案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深入。现通过对目前医案研究领域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软件及平台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每种方法在医案研究中的适用领域进行简要评述,以期为医案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为传承医案中蕴含的诊疗经验及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半表半里”证-症-药规律研究。方法将半表半里相关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数据库,采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取类等方法,分析“半表半里”的证-症-药规律。结果收集半表半里医案213个,涉及中医疾病53种、中医证候34个、症状253个、中药219味。从证候频次来看,少阳病证、热入血室证、热证、肝郁证、肝火炽盛证等出现频次较高;从症状频次来看,出现较多的症状为头汗、脉弦、脉数、寒热往来、发热等。从药物频数分析来看,甘草、柴胡、半夏、黄芩、生姜等出现频次较高。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得半表半里证常用药对为大枣+生姜、生姜+柴胡、黄芩+柴胡、半夏+柴胡+生姜、黄芩+柴胡+生姜,挖掘得到潜在药物组合3组,分别为谷芽_青蒿_佩兰_焦山楂;紫石英_刺蒺藜_肉苁蓉_白芍_熟地黄_川芎_当归;黄柏_苍术_藁本_萆薢。潜在症状组合1组为腰痛_身痛_脉浮_脉数_脉弦_头痛。结论小柴胡汤虽是半表半里的主要治疗底方,但不能将半表半里证等同于小柴胡汤证,半表半里证比小柴胡汤证范畴更大,病机涉及气血,病性寒热错杂,所治脏腑以中焦脾胃及肺脏为主。  相似文献   

18.
医案是医家临床辨证论治的全程记录,对医案灵动运用,对培养学生建立中医治疗学的思维与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自西汉诊籍迄今,医案之作浩如烟海。本文在概述中医医案发展史的基础上,以实例论述了方剂学教学中医案的选择与运用,为开展医案辅助的方剂教学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病历资料对医疗事故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历资料在医疗纠纷中是最重要的证据材料,是医疗事故的处理的重要书证,因此病历资料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规范病历书写,及时补记病历资料并注明,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是其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对于患者来说提高维权意识,保管好病历资料是其正当、合法维护自身权利的手段.而病历资料的真实性往往是影响医疗事故处理后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审判中必须要对病历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20.
邓伟  卓春萍  郑海智  李瑞 《中国针灸》2008,28(8):617-620
通过对医案起源的考证,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家对于辑案之目的已有了明确的认识,突出了<史记>一书在医案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具体医案的分析,表明仓公"诊籍"中的针灸医案在写作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同时也体现了医家在临证时的某些针灸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