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刘仲前  唐六一  吕波 《中国骨伤》2005,18(7):400-401
目的:探讨Ⅰ期手术脊柱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31例,其中胸椎15例,胸腰椎5例,腰椎11例;平均年龄31.6岁;病程4个月~2.8年,平均9.2个月。全部病例经彻底病灶清除后Ⅰ期植骨内固定,前路固定21例,后路固定10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3.6个月(4个月~2年),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有神经症状患者得到改善,无感染和窦道形成。结论:彻底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引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结核增加了术后节段稳定性,植骨块牢固,植骨融合率提高,后凸畸形矫正满意。Ⅰ期内固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方法:2002年6月~2013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儿童脊柱结核患者123例,其中男59例,女64例;年龄6.9±4.8岁(1~14岁)。其中76例患者行前路手术,26例行后路手术,2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分析再手术原因。结果:其中27例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男15例,女12例;年龄8.2±4.1岁(2~13岁)。其中,脊柱结核迁延不愈或复发5例,脊柱后凸畸形14例,术后内固定断裂或脱出4例,脊柱结核复发同时伴内固定螺钉断裂、内固定棒断裂1例,脊柱结核迁延不愈伴脊柱后凸畸形2例,术后内固定棒断裂伴脊柱后凸畸形1例。再次手术患者中,初次行前路手术者19例,后路手术者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者4例。初次行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后因脊柱后凸畸形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术后脊柱结核迁延不愈或复发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因内固定断裂或脱出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结论:儿童脊柱结核再次手术的原因复杂,主要有术后脊柱后凸畸形、术后脊柱结核的迁延不愈或复发、术后内固定断裂或脱出。儿童脊柱结核行前路手术后因脊柱后凸畸形而再次手术的百分率比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高。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67,自引:13,他引:54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则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脊柱结核一期内固定植骨手术治疗的可行性、重要性.[方法]总结本院40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内固定植骨手术的治疗、恢复效果.[结果]通过本组40例患者随访1~6年脊柱结核患者都治愈,脊柱畸形得到明显矫正.[结论]高原一期内固定植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效果是有效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损害的疗效。方法对18例脊柱结核伴神经症状患者术前均行≥3周抗结核治疗,手术行前路、后路或肾切口入路等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选择性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患者神经损害症状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胸腰段(T12~L1)结核患者切口延迟愈合,经清创及调整药物结合换药愈合。患者植骨均融合。复查X线片未发现脊柱失稳现象,内固定物无断裂。随访期内未见结核复发及脊柱畸形发生。结论在有效抗结核药物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C1、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8例C1、2型骨盆骨折,均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切开内固定,骨折累及骶椎管予相应减压,前环不稳予重建钢板固定,后环不稳予腰骶-髂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7例患者术后能自行下床行走,3例L5神经根受损症状术后均得到明显缓解,1例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但马尾神经症状恢复不多,大便不能自控。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合并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骶骨骨折的C1、2型骨盆骨折,能取得足够的复位及内固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脊柱结核患者,在2003年1月-2008年1月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颈椎结核2例,胸椎结核18例,腰椎结核15例,前路固定26例,后路固定9例。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2例术后3个月结核窦道形成行二次翻修外,余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椎体间植骨5个月融合,12例术前有神经损伤症状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15例后凸畸形术后平均矫正23°。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重建脊柱稳定性、缩短卧床时间,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是治疗脊柱结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附22例初步报告)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1年5月-2001年2月共开展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22例(其中1例先做头颅骨盆环牵引,后做内固定手术),使用的固定器械;鲁氏棒 椎板下钢丝6例,Dick椎弓螺钉系统8例,Harrington rod5例,SDRS2例,USS1例,结果:本组22例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均未引起炎症扩散,在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同时或二期内固定12例中卧床时间比无内固定手术缩短4-8周,结论:在脊柱结核治疗中内固定手术可以加强脊柱稳定,缩短卧床时间,预防或矫正畸形。但是,脊柱结核必定是一种特异性感染,选择适应证时还要慎重,有些细节问题还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手术方法:(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h,术中平均出血650ml;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平均术时3.5h,术中平均出血450ml;其余两种手术平均术时3.0h,术中平均出血350ml。(2)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次之。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破裂1例,暂时性窦道形成5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3例。(3)临床疗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人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0.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的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本组为1997年10月~2005年2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共72例,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本组有1例术后慢性窦道形成,其他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57例有脊柱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7.8°,随访中平均丢失2.4°。55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47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手术后除1例外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采用化疗抗结核,根据患者结核病灶位置,分别从胸椎、腰椎前路、后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植骨融内固定。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个月。胸腰椎结核无复发,结核中毒症状消失,疼痛缓解。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前B级1例,C级11例,D级10例,术后恢复到E级21例,D级1例。结论在系统化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采用手术清除结核病灶,可缓解神经症状,有效控制或治愈结核。  相似文献   

12.
徐跃根  杨亚东  刘师良 《中国骨伤》2009,22(12):938-94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岁。病变部位为胸腰段,2个椎体3例,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1例,皆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8.0±9.7)°。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例,E级12例。术前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及全身支持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9~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脊柱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6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9.8±3.3)°,平均矫正17.2°,术前、术后比较,P〈0.01,植骨均融合。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7例。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结核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观察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28例(对照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治疗。观察术后畸形纠正情况、植骨融合速度以及治愈率。结果观察组后弓角较术前纠正度数18°,对照组纠正5°;观察组植骨的融合速度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为8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减少结核复发,提高治愈率,并能明显改善畸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3例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结果.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病灶位于颈椎+胸椎3例,胸椎+胸椎3例,胸椎+胸腰段6例,胸椎+腰椎4例,胸腰段+腰椎5例,颈椎+胸椎+胸腰段1例,颈椎+胸腰段+腰椎1例.术前后凸角度-5.0°~65.0°,平均30.6°.各处病灶根据病变特点、部位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术、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单纯病灶清除术或保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所有病灶均治愈,未再复发.术后6~12个月,行植骨者病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术前11例合并截瘫者,7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改善至平均14.2°.术后9例次发生并发症,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结论 跳跃型脊柱结核应根据各处病灶的部位、稳定性、畸形状况及神经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前提下积极术前准备,对绝大多数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可一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数学者认为脊柱结核术前化疗至少需要4周,且大多选用接骨板或双钉棒系统作为前路手术的内固定材料。有关缩短术前化疗时间和选择更为简单内固定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化疗联合前路单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16例脊柱结核患者行HRES四联化疗1周后行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1年。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的一般情况及疼痛症状,记录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通过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前抗结核治疗1周,患者一般状况无明显改善,自术后第3d起,患者一般状况开始改善。术后3例患者出现肋间神经痛,经治疗2周后2例缓解,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所有植骨均得到融合,融合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个月;后凸畸形由15°~82°,平均42.0°±16.7°,矫正至3°~19°,平均9.7°±4.4°。术后2年随访后凸畸形为3°~23°,平均11.6°±5.3°。平均丢失1.9°。结论:术前短期化疗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但能缩短患者术前承受痛苦的时间。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充分减压,同时矫正畸形、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以防止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可尝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内固定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9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9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颈椎、胸椎和胸腰椎及2例腰椎结核患者接受前路-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例腰椎和腰骶椎结核患者接受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2个月时94.9%(37/39)植骨融合,治愈率为94.9%。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的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脓肿大小、范围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顾勇杰  胡勇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09,22(11):838-840
目的:探讨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和分型。方法: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治疗24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8例,E级11例。按改进的MNSF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A型15例,B型9例。骨折范围T6~L4,共累及48个椎体。按ASIA分级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无漏诊或延迟诊断。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3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术前13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除1例A级和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11例均有1级以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共计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传统分类方法进行改进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式应该根据神经损伤情况、骨折稳定性及骨折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e HB  Ma YZ  Chen X  Li HW  Cai XJ  Guo LX  Pe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33-1236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6例老年人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1~86岁,平均70.2岁。术前有合并症者28例,合并截瘫者20例。3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1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术;5例选择前路清除病灶、植骨、后路内固定术;7例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9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24个月。随访时间1.5—6年,平均3年10个月。结果术后33例次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围手术期肺部感染死亡,随访期间因心梗及脑出血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灶治愈,未再复发。31例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后凸畸形得到部分矫正。术前截瘫者,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5例。结论通过对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的患者术前认真评估和处理,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一般可耐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内固定的应用有助于病灶愈合,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9.
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脊柱椎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8~71岁,平均45岁;胸椎结核5例,胸腰椎结核15例,腰骶椎结核1例。术前后凸Cobb角15°~45°,平均25°。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程度及脊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个月。1例于术后7个月出现原部位复发,再次手术后失败;2例术后原位复发,再次手术后恢复自主功能;1例合并髋关节结核,关节置换术后未见复发;其余17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复发。除1例失败病例外,其余患者均达到结核治愈标准,术后X线片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5个月。结论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病灶清除术与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组 6 8例 ,平均年龄 37岁。病灶清除术组 33例 ,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组 35例 ;其中胸椎结核 2 1例 ,胸腰段结核 18例 ,腰椎结核 2 9例。病灶清除术采用经胸、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 ,清除病灶后 ,骨缺损大于 5 mm者取髂骨植骨 ;小于 5 mm者不植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采用经胸或腹膜外入路 ,彻底清除病灶 ,髂骨或填塞自体肋骨粒的钛网椎间植骨融合 ,一期前路内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 12~ 18个月。结果 平均随访 2 7个月。病灶清除术组中 5例术后结核局部复发 ,再次手术治疗。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组无结核局部复发 ,脊柱后凸畸形改善 ,矫正角度 15°;无内固定器械断裂。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 ,减少结核复发 ,矫正后凸畸形 ,较病灶清除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