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导联ST段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3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和 2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 ,对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导联ST段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相关分析。 结果 AAMI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中Ⅰ、avL导联ST段抬高占70 .5 9% (P <0 .0 1) ,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占 76 .4 7% ,而冠脉多支病变与ST段压低差异无显著性。AIMI组Ⅰ、avL导联ST段压低占 71.4 2 % ,冠脉多支病变中Ⅴ4~Ⅴ6导联ST段压低占 5 2 .17% (P <0 .0 1)。 结论 AAMI或AIMI时Ⅰ、avL与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与压低呈对应“镜像”改变 ;AAMI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 ,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段 ,梗死面积大 ;AIMI时Ⅴ4~Ⅴ6的ST段压低则反映冠脉多支病变。AMI的ECG早期鉴别诊断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为无胸前导联ST段下移组(A)、胸前导联V4-6ST段下移组(B)、胸前导联V1-6ST段下移组(C)。结果:C组较A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增加,临床心脏事件增加。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胸前导联V4-6ST段下移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胸前导联V1-6ST段下移多存在左前降支或回旋支病变,预后差,左室功能差,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壁导联ST段压低与梗死动脉病变定位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在2009~2011年在诊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伴有前壁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88例,并且按照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分为4组: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为A组;胸前导联V1-3ST段压低者为B组;胸前导联V4-6ST段压低者为C组;前导联V1-6ST段压低者为D组.并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酶谱、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以及心肌梗死的并发症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C组与D组比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四组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7.9%、17.8%、73.7%、83.2%,与A组相比,C组与D组的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高;四组的回旋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6.1%、55.2%、73.8%、61.9%.与A组相比,C组的左回旋支病变发生率高.结论 胸前导联V4-6ST和V1-6ST段压低患者出现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和回旋支病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刘锦光 《广东医学》2011,32(6):744-74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4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和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资料,对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变化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分析探讨.结果 76例AMI中,发生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41例(53.9%),多支病变引起的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V5~6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89例。分为3组:V5~6ST段压低组(A组,n=36),V5~6ST段抬高组(B组,n=28);V5~6ST段无变化组(C组,n=25)。结果:V5~6导联ST段压低组,左室射血分数低(P<0.05)。AIMI伴有ST-V5压低>ST-V6或者V5~6导联ST段抬高且ST-V6抬高>ST-V5时,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的比例较高(85.2%,P<0.05);ST-V6抬高>ST-V5时,罪犯血管RCA近段病变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AIMI伴有V5~6导联ST段压低提示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AIMI伴有ST-V5压低>ST-V6,或者ST-V6抬高>ST-V5时,罪犯血管为RCA的比例较高;ST-V6抬高>ST-V5时,RCA病变多在近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常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以往认为是一种对应性镜像反映[1],近年来则提出较多异议。它能否作为判断合并前支病变的依据,对临床诊治及判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本文分析了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变化和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探讨胸前导联ST段变化与前降支病变的关系。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60例中,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41例,胸前导联ST段正常者19例。前者CK最高峰值达2356±1036,后者CK峰值最高达1630±421,P<0.01,冠状动脉显示右冠状段异常的41例中,4例死亡。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15例,发生36.6%;心率失常30例,发生率73.2%,胸前导联ST段正常的19例中Ⅱ级以上心力衰竭2例,发生率10.5%,心率失常7例,发生率36.8%,P值均为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V1-V3ST段压低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镜像改变,而伴胸前导联V4-V6ST压低则可能存在左前降支和/或回旋支的严重狭窄病变,存在较大面积,临床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下壁AMI患者,选择发病当日典型AMI心电图测量ST段水平和住院1~2 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及左前降支动脉与ST段变化的关系.结果 38例患者分两组,A组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87.5%和23.6%和19.0%,P<0.01).主要与并发左前降支病变有关.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B组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54.5%和23.6%,P<0.01).结论 下壁AMT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4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和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资料,对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变化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分析探讨。结果 76例AMI中,发生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41例53.9%(41/76),多支病变引起的比例为80.4%(33/41),明显高于单支病变(19.6%,8/41)。结论 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由"镜像"机制引起只是少数现象,R- ST- D很可能提示梗死对应区供血冠脉多支病变引起的较大面积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倒AIMI患者的心电图是否有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心功能分级和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合并左前降支病变组与不合并左前降支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心功能在Ⅱ~Ⅳ级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明显高于无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左前降支病变存在与否无关,与无胸前导联ST段下降者相出心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了 1 0 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 ,其中 2 4例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探讨心电图改变与心肌梗塞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第 1组 :48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 1 2例 ;第 2组 :5 2例下壁心肌梗塞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 1 0例 ;第 3组 :8例右室心肌梗塞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 2例。结果 :第 1组 :前壁心梗合并 、 av F一过性 ST段抬高者 ,多提示合并右冠状动脉 5 0 %以上狭窄 ;合并 、 av F和 1、av L和 ST段改变者 ,提示三支病变。第 2组 :合并 av L的 ST段改变者 ,不提示高侧壁有缺血性心肌损伤 ;合并 V1~ V5的 ST段抬高或下降者 ,提示右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右冠状动脉加回旋支病变。第 3组 :右室梗塞伴 V1~V5的 ST段下降者提示有前降支病变 ,合并 V1~V5的 ST段抬高者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结论 :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和程度的判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胸前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年间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48例,根据其胸前导联有无ST段下移分为两组;A组为伴有对应性ST段下移组,B组为无对应性ST段下移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中梗死后心绞痛、泵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对应性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不只是“镜像”改变,还可为冠脉多支病变,或较大范围的下壁梗死,其临床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回顾分析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住院的 1 1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其胸前导联心电图改变 ,并进行对比分析。③结果  1 1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造影均证实右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胸前导联无ST段压低者 (t=9.90 7,χ2 =4.434~ 7.81 1 ,P <0 .0 5、0 .0 1 ) ,且左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者显著多于无ST段压低者 (χ2 =8.0 2 5~ 2 0 .331 ,P <0 .0 1 )。④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可能提示心肌梗死范围较大或存在左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和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首次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动态观察 12导联心电图及V7-V9、V3R -V5R导联心电图变化。 75例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术 ,冠脉狭窄≥ 70 %为有意义的病变。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右冠脉病变发生率最高 6 1/ 75 (80 .7% ) ,无1例单独前降支病变 ;伴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 ,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ST段正常组 (P <0 .0 5 )。结论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改变表明多支冠脉病变预后差 ,并发症多 ,应积极治疗 ,如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相似文献   

14.
钱广兵 《安徽医学》2006,27(1):23-2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改变与病变冠状动脉关系。方法对12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结果(1)67例前壁AMI中,58.2%合并下壁Ⅱ、Ⅲ、avF ST段压低,这与前降支病变部位有关,与多支病变无关;(2)56例下壁AMI中64.3%合并胸导联ST段压低,亦与多支病变血管无关,但胸导V1V2无压低改变,有助于识到右冠状动脉(RCA)为梗死相关动脉(IRA)。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非梗死部位ST段改变与相关梗死动脉及其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关血管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共计77.77%,80例对照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1.25%,P<0.01。Ⅰ、aVR导联的ST段抬高≥0.1mV时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组中为66.66%,对照组为6.25%,P<0.01;而Ⅱ、Ⅲ、aVF导联的ST段压低≥0.05mV时前者74.35%,后者18.75%,P<0.01。相关血管病变比较:45例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伴Ⅱ、Ⅲ>Ⅰ、aVL导联ST段压低,冠脉造影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5.55%,aVR导联ST段压低≥0.1 mV为左前降支(LAD)病变44.44%。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0.1 mV,冠脉造影为左主干(LM)病变51.28%,LM+RCA(右冠状动脉)病变4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对照组均无冠状动脉病变,与前两者无可比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伴ST段抬高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伴aVR导联ST段压低为左前降支(LAD)病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以左主干(LM)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方法:对94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结果:94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Ⅲ导联与Ⅱ导联ST段抬高之比(STEⅢ/Ⅱ)>1、≤1分别为73例、21例.73例STEⅢ/Ⅱ>1者,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右冠状动脉(RCA)、回旋支(LCX)者分别为65例、7例,1例IRA为第一对角支(D1);21例STEⅢ/Ⅱ≤1者IRA为RCA、LCX分别为9例、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STEⅢ/Ⅱ>1 AIMI患者,ECG伴V1~V6导联ST段压低(STDV14)36例,不伴STDV1-6为10例,两组表现为除IRA病变外,合并前降支(LAD)病变分别为18例(50%)和1例(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STEⅢ/Ⅱ≤1 AIMI者,ECG伴STDV1-6为5例,不伴STDV1-6为3例,伴STDV1-3压低同时STEV4-6为4例,3组合并LAD病变分别为4例(80%)、0例(0)和2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合并右室梗死者IRA为RCA者29例(96.67%),且多为RCA开口或近段病变(65.52%),合并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或Ⅲ°AVB)共7例(63.64%).结论:AIMI患者ECG下壁导联STEⅢ/Ⅱ的比值有助于鉴别IRA为LCX或RCA;合并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LAD病变有关;表现为下壁合并右室梗死者多为RCA近段病变,梗死面积更大,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入院心电图对心肌梗死患者多支冠脉病变诊断价值.方法 整群收集2013年2月—2014年12月该院急诊科就诊的220例前壁STEMI患者,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分为下壁导联ST段抬高组68例,下壁导联ST段降低组152例.分析两组患者中心电图特征在单支冠脉病变和多支冠脉病变中的分布差异情况.结果 下壁导联ST段降低时,aVL、V6导联出现ST段降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明显相关,这种心电图特征所占比例在累及左前降支的多支病变患者中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当下壁导联ST段抬高时,各导联心电图特征在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中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心动图变化对AMI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下壁导联ST段改变可一定程度反映梗死相关动脉是左前降支或回旋支,还是右冠脉主干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对 7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及T波极向的改变与冠脉造影前降支的病变情况进行比较 ,发现ST段下移组中 70 %有前降支病变 ,非ST段下移组中 5 2 4%有前降支病变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但P>0 0 5 ;T波倒置中 92 3 %有前降支病变 ,T波直立组中 5 1 7%有前降支病变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ST段下移伴T波倒置中 5 0 %有前降支病变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但P >0 0 5。认为ST下移和T波倒置与前降支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与相关梗死冠状动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萍 《医学综述》2011,17(7):1102-110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与相关梗死冠状动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6月瑞金医院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心肌蛋白检测,根据需要加作18导联心电图;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结果 19例右冠状动脉病变中,ST段Ⅲ>Ⅱ19例,ST段Ⅰ、aVL下降15例;左旋支病变中,ST抬高Ⅱ>Ⅲ8例,ST段Ⅰ、aVL抬高7例。前壁心肌梗死,左前降支近端狭窄引起,V1~V5ST段抬高8例;左前降支中远端狭窄引起,V1~V3ST段抬高6例。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T变化可以预测相关梗死血管,有助于预计可能出现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并心力衰竭(心衰)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记录119例AIMI患者中并心力衰竭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并发症,做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右胸导联心电图,并与无心衰者比较。结果:AIMI并心衰者26例(占21.9%),并心衰组较无心衰组年龄大,肌酸激酶(CK)峰值高,右室梗死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为主者比例高,住院病死率高。逻辑回归分析显示,AIMI并心衰与CK峰值,右室梗死、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及住院病死率独立相关,而与年龄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不相关。结论:AIMI并心衰者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及右室梗死发生率高,CK峰值高。AIMI并心衰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为一高危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