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8年前,邹县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2~30.6%。经全面防治阳性率显著下降。1974年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经过继续防治至1980年丝虫感染率已稳定在0.01%左右,少数微丝蚴血症者分布在部分自然村内,以村为单位丝虫感染率为0.05~0.2%,微丝蚴密度1~5条/120μl者占90%,最多者17条/120μl。为了解这些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自然条件下对传播丝虫病的作用,1982~1985年选择尚有微丝蚴血症病人的大西苇村、东沙村、白庄一村、白庄二村的4个自然村为观察点,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涪陵市属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流行区人口129026人,防治前乡最高微丝蚴率为5.51%,平均微丝蚴率1.65%。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3~1990年开展了流行病学监测。一、病原学监测 (一)纵向监测 1986年以来共血检4次计5204人次,仅1986年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例,微丝蚴率0.06%,微丝蚴密度1mf/120μl。 (二)横向监测先后在10个乡的12个村82个组共血检8430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人,微丝  相似文献   

3.
济宁市原是山东省丝虫病重流行区之一。1958年前微丝蚴率平均为15.02%,经多年防治,1981年降至0.148%,1982年达到基本消火丝虫病标准。现将1984~1991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一、纵向监测选定基本消灭时微丝蚴率最高的乡和原高度流行区共7个村为监测点进行监测。1982年7个村的人群微丝蚴率为0.48%,微丝蚴密度为15.2mf/120μl,1984~1988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11%、0.091%、0.03%、0.015%、0. 9%;微丝蚴密度分别为9、10、5、4、3mf/120μl;1989~1991年均为0。1990年血清荧光抗体检测1044人份,阳性18人份,阳性率1.72%;1991年检测7~12岁儿童96人,阳性1人,阳性  相似文献   

4.
贵州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的纵向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正安县石井乡及德江县尤盘村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不再采取防治措施,连续5年及间隔10年纵向监测的结果。石井乡人群微丝蚴率由1980年的0.15%降至1981年0.07%、1983年0.04%及1985年0.05%,阳性者120mm~3血平均微丝蚴密度分别为6.5、11.5及3.5条,5年内未发现新感染病人;IFAT阳性率逐年下降;龙盘村人群微丝蚴率由1975年0.8%降至1985年0.48%,但尚存在较高密度微丝蚴病人,蚊媒阳性率较高,并发现Ⅲ期幼虫,血检亦查出1例新病人,IFAT阳性率高达23.5%,证明丝虫病仍在蔓延。分析认为,人群微丝蚴率及微丝蚴密度是影响丝虫病传播的重要因素,对于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5%时,不宜再采取大规模查治措施,而应着重抓好薄弱环节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1980~1986年对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68个县、市考核,血检结果表明,共查421个村,总人口553188人,应查57715人,实查499633人,采血率98.5%;实查占总人口的90.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97例,平均微丝蚴率0.12%,最高村微丝蚴率0.97%(4个村)。有12个县市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占17.7%.检获的597例微丝蚴血症者分布在183个村中,占总村数的43.5%(183/421)。其中微丝蚴率0~0.49%的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至0.5%以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否自然转阴,我们于1982至1985年,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的浙江省临海市,对11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者进行观察,其微丝蚴密度为1~10条/60μ1,平均5.3条。以后每年1次,连续4年晚上9点后定量采血120μl,制作2片厚血膜,经美蓝染色,每片检查2次,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1985年起开始监测,连续六年,经省、地组织评审,确认实现四川省丝虫病监测的近期目标。一、病原学监测 (一)横向监测每年根据防治前村微丝蚴率的高低,轮流随机抽查1周岁以上的村民,用常规方法取血、染色、镜检。1985~1990年共血检41705人,其中,1985年忠县和云阳各检获1例,村微丝蚴率分别为0.18%、0.12%,最高微丝蚴密度2mf/60μl。1986年在忠县检出1例,村微丝蚴率0.13%,最高密度1mf/60μl。后四年无阳性者检出,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至0。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l)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9.
泗水县于1980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8年在其重点乡(镇)及外地迁入的人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血检结果 1984~1986年在苗馆等11处乡(镇)32个村庄,对1周岁以上者共血检28140人,1987年对16处中、小学血检15174人,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证明我县丝虫病已阻断传播。对3421名铁道兵调查,血检2837人(90.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6例,微丝蚴率0.21%,共获微丝蚴46条,平均7.6mf/120μl,最高16mf/120μl。6例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11.
1986~1989年连续四年在江汉平原腹地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择互不相邻的二个村进行人群微丝蚴率、微丝蚴密度、中华按蚊叮人率及密度、经产蚊比率、生殖营养周期和嗜血习性等丝虫病传播参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当地人群微丝蚴率在1.55%以下,微丝蚴密度低于15mf/120μl 时,传播被阻断;微丝蚴率为2.31%左右、微丝蚴密度在22mf/120μl 时,丝虫病传播仍在继续。当地丝虫病传播阈值为微丝蚴率1.55~2.31%、微丝蚴密度15~22mf/120μl 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德州市基本消灭丝虫病9年后,血检流动人口1206人,微丝蚴阳性率2.32%。八里庄、西长等4个窑场人群微丝蚴率高达11.56%(20/173)。虫种鉴定为班氏丝虫。患者120μl血液微丝蚴>10条者为60%。共捕获蚊虫2086只,淡色库蚊占95.69%。宿主120μl血液微丝蚴11~43条组的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明显>1~7条组,且蚊虫经过饲养幼虫并能发育到感染期。由此证明,输入性传染源如不加强管理将有可能起到传播作用,尤以微丝蚴高密度者为然。  相似文献   

13.
1985~1990年我们以村为单位,按微丝蚴阳性率的高中低在全市范围内先后选择21个村作为监测点,监测情况如下: 一、传染源监测对满周岁以上居民22770人血检,受检率88.62%(28770/32463),微丝蚴阳性者53人,阳性率0.18%。其中1986年抽查中低两村3364人,受检率93.34%,微丝蚴阳性者5人,阳性率0.15%;1987年抽查原高发区6个村6405人,受检率81.51%,微丝蚴阳性者19人,阳性率0.29%,最高村为0.57%,最低村为0;1988年调查11081  相似文献   

14.
济宁市任城区是山东省 74个丝虫病流行 (县 )区之一 ,防治前调查居民微丝蚴平均阳性率 15 .2 0 % ,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 ,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 2 0多年的防治 ,1982年经省、市考核微丝蚴阳性率降至 0 .0 3%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随后进行了 10多年的流行病学监测 ,结果表明已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1 流行概况195 6年在李营镇三郭村调查 6月龄以上居民 6 6 9人 ,微丝蚴阳性 91人 ,阳性率 13.6 0 %。血内微丝蚴密度平均 5 8.2条 /6 0μl,最高 32 0条。 195 7年调查居民 3713人 ,微丝蚴阳性 5 33人 ,阳性率 14.40 % ;同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青神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的远期效果,评价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方法 采用单纯反复查治残存传染源的防治措施;采取复查补查、复治补治、集体服药和以重点人群与防治薄弱村组为主要监测对象的巩固措施;开展后期慢性丝虫病调查和复查及横向人群监测.结果 青神县1983年基本消除丝虫病,1984年在疫点人群587人和横向人群1 100人监测中分别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3例,微丝蚴密度为1~8条/120μl、2~13条/120μl;1985年横向人群监测检出复阳1例,微丝蚴密度19条/1 201.随着巩固措施实施,1986年以来已连续26年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37例,减少至2010年的12例,1988年以来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表现为高龄化、病程长的特点.结论 青神县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显示实施巩固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原流行区1988年以后出生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三明市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明市辖12个县(区),1985年总人口2218348。原为单纯马来丝虫病流行区,1958年平均微丝蚴阳性率13.8%(133116/968084),经3~12次查治,当地未发现班氏丝虫病人,于1975~1983年先后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1976年起开始监测。 方法与结果 一、人群残存传染源 全市共监测156809人,查出微丝蚴血症(下称阳性者)564例(0.4%)。当地  相似文献   

17.
本次对6个窑场和一个收审所来自安徽、四川、江苏、广西和贵州省的258人,其中男性208人,女性50人,血检结果,微丝蚴阳性者24人,微丝蚴阳性率9.3%。超过10条/120μl以上的有16人,占66.7%,最高214条。解剖蚊虫292只,有22只阳性,蚊媒感染率达7.5%。这些流动人口大都是青壮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的浙江余杭县莫家桥村,进行了阻断马来丝虫病传播的现场研究。当地系以中华按蚊为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根据连续3年实验证明:治疗微丝蚴密度较高者,是阻断马来丝虫病在低度流行区传播的关键性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在1%或以下,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在5条/60μl以下时,其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不经治疗可逐年转阴,达到阻断马来丝虫病传播的结果;其后的防治对策应着重监测工作,无需采取反复查治的措施,这样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20.
厦门市为我国经济改革试验特区,原是福建省班氏丝虫病较严重的流行区。于1985年经省市县联合考核,基本消灭丝虫病达标。1986~1988年针对丝虫病重点流行村开展监测和1989~1991年根据全省制订监测统一技术方案开展分层同步监测。人群血检监测结果,1986~1988年对重点流行区的13个村共血检9 817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80例,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81%。各监测村(居委会)微丝蚴率在0.56~0.89%之间,虽没有发现超过1%的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