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采用146例国人和415例动物的离体心脏,研究了左心室条束的形态结构、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生理特性。并对633例病人和100例健康人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解剖学方面,成人左心室条束的出现率为71%,小儿63%,动物93%。在超声检查方面,病人左心室条束的检出率为31%,健康人为40%。左心室条束位于左心室流出道。暗红色条束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条束周边含有束细胞;乳白色条束主要由结缔组织和束细胞构成。左心室条束内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超微结构和电生理学研究发现,条束内除含有心肌细胞和束细胞外,还含有私行细胞,作者对左心室条束引起心脏杂音和心律失常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应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心肌组织的单细胞跨膜动作电位是研究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但单细胞跨膜动作电位是在离体心肌标本上获得的,而一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均有赖于心脏解剖与生理的完整性,在分离心肌细胞标本时,心肌的某些特征将发生很大变化,使离体实验结果解释临床现象时受到限制。因此,寻求记录在体心脏电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家兔左心室流出道自律性电活动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了34例家兔左心室流出道离体组织的自律性电活动及其动作电位特征。结果;31例(91.18%)(包括电刺激诱导部分)可出现自律性电活动,并且可在局部组织记录到典型的慢反应动作电位,提示:家兔左心室流出道组织也具自律性,这进一步证明哺乳类动物左心室道组织具有与普通心室肌不同的电生理特性,其生理功能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以获取大量具有正常电生理特性的心肌细胞。方法用胶原酶溶液处理1 d龄SD大鼠的心脏,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的单个心肌细胞,CO2培养箱中培养8 d后,以膜片钳技术记录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各跨膜离子流。结果细胞培养中,改进了酶溶液的成分、浓度和经典的差速贴壁法作用时间,获得了大量的高纯度单个心肌细胞。在此细胞上,采用电流钳技术,可引导出心室肌动作电位。运用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电压依赖性和特异阻断剂,在不同的钳制电位和指令电位下,可记录到INa,ICa,Ito,IK等多种离子流。结论改进的细胞培养技术可获得大量的具有正常电生理特性的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以获取大量具有正常电生理特性的心肌细胞.方法 用胶原酶溶液处理1 d龄SD大鼠的心脏,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的单个心肌细胞,CO2培养箱中培养8d后,以膜片钳技术记录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各跨膜离子流.结果 细胞培养中,改进了酶溶液的成分、浓度和经典的差速贴壁法作用时间,获得了大量的高纯度单个心肌细胞.在此细胞上,采用电流钳技术,可引导出心室肌动作电位.运用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电压依赖性和特异阻断剂,在不同的钳制电位和指令电位下,可记录到Ina,Ica,Ito,IK等多种离子流.结论 改进的细胞培养技术可获得大量的具有正常电生理特性的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6.
大鼠内侧膝状体腹侧部神经元形态和电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侧膝状体腹侧部(ventral medial geniculate body,MGBv)单个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电生理特性.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腹侧部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特征和不同膜电位水平时动作电位,并结合组化染色观察腹侧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结果尼氏及Biocytin染色显示MGBv神经元胞体呈卵圆型,树突分支呈蓬丛样.经电流钳测得MGBv神经元静息电位(-54.92±10.85)mY,膜电容(5.37±1.98)pF,膜电阻(945.67±507.80)MΩ,时间常数(2 109.87士2 496.01)μs.通过注入不同的电流改变膜电位可记录到脉冲式或持续性等多样性的动作电位.在电压钳和电流钳下可记录到自发放电活动.结论MGBv神经元树突分支较浓密,呈蓬丛状,神经元动作电位形状呈多样性.在电流钳下记录到的自发性电活动的波形与动作电位相似,可能为膜电位超过阈值后的自发动作电位.  相似文献   

7.
稳心颗粒对缺血大鼠心室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稳心颗粒对大鼠缺血左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含有1、5、10 g/L稳心颗粒给药组,每组10只。脱臼法处死大鼠后迅速分离左心室楔形心室肌组织块。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缺血前、灌注单纯缺血液或灌注含不同浓度稳心颗粒缺血液时不同刺激周长下大鼠左室心内膜跨膜动作电位(TAP)及有效不应期(ERP)。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对照组左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值(APA)降低,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0期最大去极速度(Vmax)减小,有效不应期(ERP)缩短(P〈0.05);与缺血对照组比较,各稳心颗粒给药组APA、APD、Vmax增大(P〈0.05),5、10 g/L稳心颗粒给药组ERP明显延长(P〈0.05)。②缺血液灌流使心肌组织的频率依赖性减弱,随着稳心颗粒给药浓度的增加和给药时间的延长,心肌组织的频率依赖性特点逐渐恢复。结论稳心颗粒可减轻缺血引起的心室肌电生理改变,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发现心室肌细胞电生理活动的不均一性,即心室跨壁电生理异质性,是近年来心脏电生理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在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心室肌三层细胞即心外膜层(epi)、中层(M)、心内膜层(endo)细胞动作电位形态的差异,即epi及M细胞动作电位(AP)形态呈"峰和圆顶"状,而endo细胞无此特点,形成跨室壁复极离散,在缺血等情况下容易引起2相折返,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在动作电位形态、离子通道特性以及对各种病理生理因素的反应都有差异,称为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异质性(Electrophysiological heterogeneity).  相似文献   

9.
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的左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缺血心肌左心室内、外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该药抗心律ar-rhythmia失常的机制。方法在急性缺血条件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microelectrode记录技术,记录用药前后家兔左室游离壁free wall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transmembrane action potential(TAP),观察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心室跨壁tanswall复极离散度repolarization dispersion(TDR)的变化。结果①左心室楔形cuneiform组织块停止灌注perfusion后,用药组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停止灌注时间5 min,10 min,15 min时,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逐渐缩短,外膜缩短程度大于内膜(P<0.01)。②急性缺血情况下,用药组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小于对照组,当停止灌注5 min时,对照组的TDR为(37±12)ms,步长用药组为(30±10)ms(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使缺血情况下左室TDR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减慢小脑蚓部矢状切片灌流速度来模拟缺血,探讨缺血早期小脑浦肯野细胞内在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小脑蚓部做矢状切片(400μm),通过Axoclamp-2B放大器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缺血后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阈电位和不应期的电信号,并输入pClamp 9.2软件获取和分析群集发放的动作电位间距和动作电位峰时程标准差,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观察缺血时浦肯野细胞内在电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在减慢脑片灌流速度后的短时间内,小脑浦肯野细胞群集发放的动作电位的不应期缩短和激发动作电位的阈电位降低(P<0.01)。结论:缺血改变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和阈电位,使浦肯野细胞过度兴奋,动作电位的编码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豚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致心肌肥厚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豚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及致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方法 :采用升主动脉缩窄制作豚鼠CHF模型 (模型组 ,n =1 3) ,与对照组 (n =1 0 )同室饲养。 6周后观察以下指标 :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双心室重量与体重比值及室壁厚度。 结果 :模型组中 ,1只豚鼠死亡。未出现呼吸困难 4只中 :左心室舒张末压轻度增高 ,但无显著差异 ;双心室重量与体重比值增高。合并呼吸困难的 8只中 ,左心室舒张末压明显增高 ,双心室重量与体重比值增高 ,室壁厚度增加。 结论 :升主动脉缩窄 6周 ,豚鼠CHF及致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2.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iu Z  Liu CJ  Hu XW  Du MX  Xiao CG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9):1315-1318
目的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躯体运动神经能否再生替代内脏运动神经及再生神经的电生理性质,探讨新反射弧支配膀胱的可能机制。方法显微吻合大鼠左侧L4L6前根建立控制排尿的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电刺激吻合口近端,记录盆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诱发电位和膀胱压力变化,使用特异性神经节受体阻断剂六烃季铵观察节后纤维诱发电位和膀胱压力的变化,刺激同侧坐骨神经观察的膀胱压力变化;以正常鼠为对照组。结果1.刺激吻合口近端,吻合口远端盆神经、盆神经节后神经纤维均可记录到诱发电位,并可引起膀胱收缩;2.刺激吻合神经同侧坐骨神经可记录到膀胱压的升高;3.六烃季胺可阻止盆神经节的讯号传导;4.人工反射弧再生的传出神经较对照具有更快的传导速度。结论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吻合后,体神经运动神经轴突可以再生替代内脏运动神经,并通过盆神经节支配膀胱逼尿肌。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仪对633例病人和100例健康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病人左心室条束的检出率为31%(196/633),共检出条束233条。健康人左心室条束的检出率为40%,共检出条束43条。左心室条束位于左心室流出道,多附着于室间隔和后乳头肌或室侧壁,呈线样或带状强回声。同时在左心室长轴和心尖四腔切面检出的左心室条束最多(77.5%)。在211例有心脏杂音的病人中,检出左心室条束36例(17.3%),16例有心脏杂音的健康人中检出12例(75%)。室性早搏病人左心室条束的检出率为42.9%,健康人为73.3%。本文对左心室条束的诊断标准和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迷走和交感神经对蟾蜍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以微电极技术引导心室肌细胞电位。迷走神经刺激时,静息电位增大,复极过程加速。若事先注射阿托品,上述现象消失。交感神经刺激时,动作电位增大,但静息电位保持不变,因此主要是由于超射增加所致。交感神经刺激,尽管使心率加快,动作电位时程缩短,但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却延长。这些结果提示,迷走和交感神经对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具有协调性,并共同维持着跨膜电位的正常特性。  相似文献   

15.
方香  都鹏飞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16-151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探讨正常新生儿左室功能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50例正常新生儿左室功能,测量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充盈速度比(二尖瓣E/A,MVE/A),观察和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左室功能的变化,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左室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①胎龄为28~36+4周早产儿组的LVESV、LVEDV、SV、LVEF、LVSF及MVE/A均低于胎龄为37~40+1周足月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SV、LVEF、LVSF及MVE/A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8,0.382,0.343及0.452;P均<0.05);另外,SV、LVEF、LVSF及MVE/A与胎龄也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2,0.331,0.310及0.369;P均<0.05)。结论早产儿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低于足月儿;出生体重和胎龄是影响新生儿左室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96% ethyl alcohol was injected into a diagonal branch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of 10 out of 12 anesthetized dogs, and saline solution was injected in the remaining 2. After chest closure, the dogs were subjected to ambulatory monitoring (H) during days 1, 2, 3 and 7. The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 (EPS) and 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phy. (SA-ECG) were performed before the injection and again at day 7 after injection. H failed in one dog which died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the other 9 dogs that received alcohol injection, H showed frequent ventricular premature an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after injection; six of the 9 dogs sustained VT, which was not inducible by EPS. VT was not found in 2 control dogs receiving saline solution injection. The SA-ECG showed no 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 in dogs receiving alcohol injection. Post-ablation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cluding VT) occurred after intracoronary ethyl alcohol injection in all dogs. Arrhythmogenicity markedly declined during the first 3 days and almost completely disappeared on day 7 after ablation. There was no evidence in favor of reentry as the mechanism of these arrhythmias. Enhanced automaticity was considered as the mechanism f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孤立性房颤与非孤立性房颤患者临床特征及二维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探究相应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年龄≤60岁的房颤患者159例,依据患者是否合并心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分为孤立性房颤与非孤立性房颤两组,探究二者临床特征及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差异。进一步将孤立性房颤患者依据左心房内径男性是否大于4.0 cm,女性是否大于3.8 cm,分为左心房增大组与左心房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差异。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孤立性房颤与非孤立性房颤两组相比,脑卒中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性别、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出现脑卒中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781,95% CI:0.832~17.179,P=0.085)。孤立性房颤患者中左心房增大组与左心房正常组患者相比,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内径、房颤持续时间、升主动脉内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76,95% CI:1.007~1.372,P=0.040)。结论 孤立性房颤患者与非孤立性房颤患者相比,左心房内径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矫正后脑卒中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立性房颤男性发病率较高,患者年龄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左心房内径增大与脑卒中事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右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方法该研究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心肌梗死后2个月右心室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L-钙通道电流(ICa-L)、瞬间外向钾电流(Ico)的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2个月,心肌梗死组INa电流密度峰值[(20.42±1 73)pA/pF,n=15]较对照组[(35 40±3.43)pA/pF,n=16]明显下降(P<0.05);心肌梗死组ICa-L电流密度峰值[(5.71±0.93)pA/pF,n=12]与对照组[(6.28±1.03)pA/pF,n=10]略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心肌梗死组Ito电流密度( 60 nV时)[(8.61±0.95)pA/pF,n=16]较对照组[(14.38±1.24)pA/pF,n=17]明显下降(P<0.05).结论心肌梗死可引起右心室肌细胞INa和Ito的下降,造成心肌传导速度下降和动作电位时程相对延长、复极异常,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人体心脏心室肌纤维的三维结构。方法获取8例人体心脏,供者均为男性,年龄(81.9±7.2)岁,心脏质量(455.6±65.7)g。心脏放入装满水的塑料容器中,立即进行弥散张量磁共振扫描,从供者死亡到标本扫描的间隔时间为(18.6±5.2)h。扫描使用3.0T,GECV/I型磁共振机进行,采用8通道线圈扫描,sshEPI和SENSE扫描序列,层厚3mm,b值1000s/mm2,TR2000ms,TE86.4ms,FOV14cm×14cm,Voxels 128×128,Resolution 1.1mm×1.1mm×3mm。然后采用GE Advantage Windows workstation通过纤维追踪进行心肌纤维的可视化重建,显示并观察心肌纤维的三维结构。结果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后壁及游离壁处的纤维均存在两个走行方向不同纤维层面,心内膜下层心肌纤维从基底部到心尖呈现纵斜形向下走行,中层的心肌纤维从心尖到基底部呈现横斜形向上走行,两者在心尖部呈螺旋形连接。结论人体心脏心室肌纤维的三维结构与Torrent心肌带假说所阐述的结构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