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周永明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白血病的临床经验。周教授认为老年白血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正虚主要是气阴亏虚,邪实主要是痰湿瘀毒;本虚标实出现在老年白血病的各个阶段,或以本虚为主,或以标实为主,临证治疗宜分期论治,注重标本缓急,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化疗期前,攻邪不忘扶正,为化疗创造条件;化疗期健脾和胃、助运化湿,意在增效减毒;化疗期后,健脾益肾为主,兼以清解邪毒。  相似文献   

2.
刘苓霜主任医师认为肾癌发病多由肾气不足,水湿不化,湿毒内生,结于腰府;或感受外邪,湿热毒蕴结水道,导致气滞血瘀,日久形成有形之块,其病位主要在肾,可涉及脾胃、肺、肝、心等脏器,其病机以正虚、脏腑功能失调为本,湿热毒瘀互结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表现在肝肾阴虚,脾肾两虚;标实主要表现在湿、热、毒、瘀互结,治疗当先遵循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与祛邪有机结合的原则,扶正以健脾益肾为主,而祛邪则以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扶正抗癌"的学术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3.
刘苓霜主任医师认为肾癌发病多由肾气不足,水湿不化,湿毒内生,结于腰府;或感受外邪,湿热毒蕴结水道,导致气滞血瘀,日久形成有形之块,其病位主要在肾,可涉及脾胃、肺、肝、心等脏器,其病机以正虚、脏腑功能失调为本,湿热毒瘀互结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表现在肝肾阴虚,脾肾两虚;标实主要表现在湿、热、毒、瘀互结,治疗当先遵循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与祛邪有机结合的原则,扶正以健脾益肾为主,而祛邪则以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扶正抗癌"的学术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理论和临床两方面阐述了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规律。认为本虚标实为本病的病理特点,肺虚为本,痰饮及瘀血为标。治宜标本兼顾,急性发作期以祛邪治标为主,重在化痰祛瘀,佐以扶正;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佐以祛邪。  相似文献   

5.
目前业内对肾实证的研究,处于冷热转换过程中,至今尚未进入热点阶段。周仲瑛教授"泻肾"论的提出时间较早,该文以近20年"肾实证"文献分布规律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周仲瑛教授"泻肾"的学术观点:肾病的病理特点以虚为主,但也有虚中夹实的变证,在本虚的基础上兼有标实,肾之寒属于阳虚之变,肾之热属于阴虚之变;有的病证,或在病的某一个阶段,甚至以实为主;弄清肾病标本虚实、寒热阴阳,细究其夹杂情况,对提高肾病方药临证技巧水平具有较大帮助。脏气亏虚,以肾元不足、肾元亏虚为主,是慢性肾病的本证;"湿""热""风""瘀""浊""毒"则为其病之标,形成肾实证;慢性肾脏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即肾虚实夹杂证。  相似文献   

6.
顾时仪  王超 《现代医学》2003,31(4):255-256
阳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病变,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其中又以中老年最为多见。蒋其锟老中医治疗阳痿,主张标本兼顾,严格按中医辨证论治用药,阳痿的病因不外乎本虚标实,在辨证治疗时以护本为主,注重阴中求阳。本虚又多为肾虚,有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俱虚等,标实有肝郁气滞,湿热下注等,其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周仲瑛教授辨治颅内肿瘤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认为颅内肿瘤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风痰瘀阻、清阳失用。周老辨治颅内肿瘤以病证结合为主,重视基本病机辨证,临证围绕基本病机,因机立法,随证加减。治疗强调标实急于本虚,祛邪先于扶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温阳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冠心病中医之病机以阳微正虚为主、在阳虚的基础上阴邪干犯,尤其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寒饮、痰浊、瘀血等擤阻胸阳,心脉不通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故其病症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治疗重在辨清标本缓急,温阳治疗固其本,佐以散寒、祛痰、化瘀祛其标.  相似文献   

9.
头痛病临证治验青海省中医院张呈祥历代医家对头痛的论治有内伤外感之分,对外感性头痛有风寒,风热,挟湿之别.内伤性则与肝脾肾有关,还有痰滞血虚等因素。治疗大法是:因外邪所致者,以祛邪为急;因内伤所致者。以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当光冶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  相似文献   

10.
肺癌因虚而得,因虚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本虚标实之病。虚以肺气虚、阴虚为主,实则为癌毒、痰毒、瘀毒互结,治疗以益气养阴、解毒散结、化痰消瘀为基本大法,但需正确处理益气养阴与解毒散结、化痰消瘀之间的关系,做到标本兼顾,不可偏废。同时治疗应辨病辨证相结合,配合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肺癌早期,邪实而正未虚,可首选手术切除,配合中医药治疗,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则邪衰正气渐复,则应祛邪与扶正兼顾,且攻且补;晚期患者正虚邪实或正虚邪衰,脏腑功能低下,应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益气养阴兼顾五脏,时时注意顾护胃气,以期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肺癌因虚而得,因虚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本虚标实之病。虚以肺气虚、阴虚为主,实则为癌毒、痰毒、瘀毒互结,治疗以益气养阴、解毒散结、化痰消瘀为基本大法,但需正确处理益气养阴与解毒散结、化痰消瘀之间的关系,做到标本兼顾,不可偏废。同时治疗应辨病辨证相结合,配合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肺癌早期,邪实而正未虚,可首选手术切除,配合中医药治疗,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则邪衰正气渐复,则应祛邪与扶正兼顾,且攻且补;晚期患者正虚邪实或正虚邪衰,脏腑功能低下,应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益气养阴兼顾五脏,时时注意顾护胃气,以期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本虚又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瘀为主。从发病机制、临床疗效观察、作用原理等方面论述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新进展,从而指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浅论“痞满”与胃癌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古代中医有关痞满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之论述进行总结。认为胃癌癌前病变属中医“痞满”之范畴其病因多侧重于内伤;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联,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阴两虚,标实则有气滞、血瘀、热毒蕴胃等;临床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治疗以宣畅气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及清解热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14.
刘松江教授在治疗大肠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用药平实而疗效卓著,深受患者信赖。吾师认为本病实属"本虚标实",以肺脾肾虚为本虚,以湿热、气滞、血瘀、热毒为标实,因此,治疗应以培补肺脾肾、扶助正气治其本,并以通腑攻下、祛邪解毒治其标,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邪正盛衰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应灵活掌握扶正与祛邪的主次。  相似文献   

15.
徐敏华在治疗脑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遗症多因本虚(肝肾为主)、标实(痰瘀热为主)再加其他诱因而发病,治疗应标本兼顾,分期论治,效果比较明显。其论之精当,治之灵验。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名医刘树权教授擅长辨治脑病等疑难病证,提倡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的新体系。治学体会方面:丰厚扎实的理论修养、救人无数的临床实践、博学多识的儒学功底是中医诊疗的关键,对于古方的研究应不离于法,亦不拘于法。通过对刘教授临床诊治脑病的理论总结,分析其在脑病治疗方面遣方用药的特点及常见证型治疗原则。中风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刘树权教授认为急性期治疗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恢复期以补虚泻实,调畅气血,重视补益肝肾。其用药精良,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赵玉庸教授是首届河北十二大名中医,从事肾脏病研究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老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风、湿、热、瘀、毒互结为要。从肾脏病理形态学角度论证“肾络瘀阻”的客观性,提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关键为“肾络瘀阻”;从“微观辨证”立论,认为膜攻击复合物致足细胞损伤而致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中,膜攻击复合物与中医“邪气凝聚”相通,确立“扶助正气,祛邪通络”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高凝、易栓状态及大量蛋白尿方面,遣方用药,独辟蹊径,并擅用“取类比象”之法。现将赵玉庸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证经验进行浅析,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肺结节病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特征。气虚痰瘀,肺络痹阻是肺结节病的发病基础。针对其病因病机,当以标本兼顾,消补并进为治疗原则,活血化痰以祛标实,补益肺气以治其本,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郭淑云教授认为,正虚毒结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两大因素,正虚为本,毒结为标,对此类病症,如何辨别病性寒热尤为重要。郭教授重视患者自身对寒热的感觉以及饮食寒性热性的问诊来辨明寒热,并细辨寒热错杂及寒热真假之证。治疗上,早期邪盛而正未衰,人体正气有能力祛邪,当以祛邪为主,使邪气外出;中期邪气盛,正气渐虚,机体尚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治宜扶正、祛邪并用,扶助人体正气,以祛邪外出;晚期正虚而邪实,人体正气虚衰,邪气盛实,则需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研究基本方法,对历代医家防治眩晕证之方药进行整理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在张仲景辨证论治眩晕证的基础上,临床防治方药的运用日渐分化和具体化。两宋时期,对眩晕证的论治进入高峰发展时期,受宋代医家注重外因致眩理论的影响,解表药与疏肝理气、清心降火之品的应用大大增加。金元时期,诸医家对眩晕致病之成因的认识更趋于多样化,形成了论治方法及防治方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清时期,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论基本确立,除传统的虚、风、痰、火之外,血瘀致眩理论上升至本病病因病机的主流行列,活血祛瘀方药开始大量用于临床防治眩晕的治疗中。总体而言,在眩晕证防治方药方面,古代先贤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专于祛邪→祛邪为主,兼以补虚→补虚为主,攻补兼施”的认识、发展和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