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络拔罐加紫外线对带状疱疹的镇痛治疗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加紫外线对带状疱疹的镇痛及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刺络拔罐、紫外线、超短波对76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疼痛评分测定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次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刺络拔罐加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镇痛效果及疗效均明显优于超短波加紫外线组。  相似文献   

2.
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穴位刺络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80例,同时与常规治疗组7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刺络拔罐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其疗程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疼痛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采用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缓解了患的疼痛症状,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梅花针叩刺拔罐组和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甲钻胺穴位注射组各40例。2组疗程均为20d。结果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组与梅花针叩刺拔罐组均能有效的治疗PHN,但梅花针叩刺拔罐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组与梅花针叩刺拔罐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组与梅花针叩刺拔罐组治疗前后情况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组与梅花针叩刺拔罐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说明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组治疗PHN明显优于梅花针叩刺拔罐组。说明二者均可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说明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甲钴胺穴位注射组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方面明显优于梅花针叩刺拔罐组,可有效消除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素E1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凯时)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将持续疼痛1个月以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除了同时应用曲马多缓释胶囊治疗外,对照组采用静脉封闭疗法,而试验组则采用Lipo PGE1治疗。结果 试验组加用Lipo PGE1治疗1周后,疼痛明显缓解,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有效率仅达60%,但两秩和检验差异无显性的意义(P>0.01)。治疗后2、4和8周随访,试验组的显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秩和检验在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的意义(P<0.01)。结论 Lipo PGE1是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带状疱疹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4例,两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刺络拔罐法配合药物疗法的应用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愈率、并发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有显著性疗效。  相似文献   

6.
辨证施护配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配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人选单双日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护理基础上采用辨证施护及刺血拔罐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止痛、止疱、结痂及疗程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发现,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施护配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起效时间快,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配合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刺络拔罐配合偏振光局部照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7天、第15天、第30天的VA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能有效缓解疼痛,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A型肉毒毒素与力奥来素治疗肌痉挛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卫  李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03-1104
目的:比较A型肉毒毒素(BTXA)与力奥来素对缓解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45例患随机分为BTXA治疗组(B组)和力奥来素治疗组(L组)。对B组22例患共47块痉挛明显的肌肉进行注射BTXA治疗,对L组23例患采取口服力奥来素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法,分别在前、治疗2周、治疗4周对两组患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在治疗2周时都较治疗前肌张力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比较,B组比L组降低肌张力更为明显,两组差异非常显(P<0.01)。B组4周时与2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组4周与2周比较肌张力进一步降低,有显差异(P<0.01)。两组在4周时比较差异不显(P>0.05)。结论:观察证实:两种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肌痉挛,但BTXA起效较快,较充分,更利于患早期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Tau蛋白测定在老年性痴呆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诸兴明  王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1909-1910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脑脊液Tau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18例AD、16例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19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脑脊液中Tau蛋白含量。结果 脑脊液中Tau蛋白含量,3组间差异有非常显意义(P<0.01);AD组与MID组间及A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1);MID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意义(P>0.05)。AD组患脑脊液中Tau蛋白含量随年龄有增高趋势,但统计学检验与年龄无相关关系(P>0.05)。轻、中、重度痴呆患间的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 脑脊液Tau蛋白的升高有助于A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仪照射合并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在神经阻滞的基础上给予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Ⅱ组只采用单纯神经阻滞疗法。以VAS评价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及皮损改善的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和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疼痛缓解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5)。皮损改善的显效率Ⅰ组为15%,Ⅱ组26.7%,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合并神经阻滞优于单纯神经阻滞,前者在治疗带状疱疹皮损改善中的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201-1202
目的探讨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9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95.92%)明显优于对照组(83.67%)(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2.04%、16.33%,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湿敷在颜面再发行皮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4例仅采用中药湿敷治疗,治疗组30例则加用刺络拔罐疗法。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湿敷可提高颜面再发行皮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谢光柏  崔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04-3005
目的 观察托玛琳对退行性骨关节疾病、软组织伤病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退行性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患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含托玛琳的德玛健康寝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视病变的不同分别采用较常用的理疗方法进行治疗。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和临床疗效评定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和症状评分比较均差异有非常显性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临床治疗有效率也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结论 托玛琳对软组织伤病和机体组织退行性疾病等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症有明显的治疗和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综合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综合物理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Ⅱ组采用药物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Ⅰ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Ⅱ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愀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较好地缓解,疗效较常规药物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刺血拔罐对老年患者骨折术后疼痛及应激激素、致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诊治的骨折术后老年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刺血拔罐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刺血拔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刺血拔罐治疗。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术后7 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应激激素和致炎因子表达情况。结果:刺血拔罐组术后1、3、7 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刺血拔罐组术后7 d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低于对照组的27.3%(P<0.05)。两组术后7 d血清皮质醇、儿茶酚胺含量均低于术后1 d,且刺血拔罐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干扰素-γ(血清IFN-γ)含量高于术后1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琢(TNF-?琢)含量低于术后1 d,且刺血拔罐组IFN-γ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TNF-?琢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血拔罐在老年患者骨折术后应用能抑制血清皮质醇、儿茶酚胺的表达,调节致炎因子的表达,有效促进疼痛缓解,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超短波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组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进行超短波加干扰电治疗或超短波治疗。选用疼痛自测评分法和腰椎活动度评分法对疼痛和腰椎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超短波加干扰电组治愈显效率高于超短波组(X2=5.79,P<0.05),治疗20次内治愈显效率亦高于超短波组(X2=6.45,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超短波干扰电综合应用有协同作用,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7.
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56例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泛昔洛韦联合白介素肌肉注射配合紫外线光疗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皮肤科就诊的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单独泛昔洛韦口服(对照组)和应用泛昔洛韦口服白介素肌肉注射,紫外线光疗仪联合治疗(治疗组)。结果治疗组联合治疗7d56例病人痊愈率(94.6%)高于对照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在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泛昔洛韦加白介素联合紫外线光疗仪治疗带状疱疹能缩短疗程,不留后遗症,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穴位刺络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80例,同时与常规治疗组7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刺络拔罐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其疗程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疼痛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采用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拔罐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臭氧加胶原酶髓核消融术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在消融术后3d予以腰部及患肢拔罐,1次/d,1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1周内不做任何相关治疗。1周后分别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疼痛、麻木等进行VAS评分。结果:2组治愈率、显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2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疼痛、麻木的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拔罐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臭氧加胶原酶髓核消融术后残余症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刘智勇 《系统医学》2023,(14):159-162
目的 研究对于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患者应用中药以及刺络拔罐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六盘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4例气滞血瘀型PH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治疗)和观察组(中药+刺络拔罐),每组37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白介素6、血清P物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0,P<0.05)。观察组症状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感、生活质量、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气滞血瘀型PHN患者采取中药以及刺络拔罐联合治疗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缩短治疗时间,全面提高疗效,从而有效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且治疗方案安全,具有显著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