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邱明义教授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业医执教40余载,谙熟中医学理论,临证经验丰富,辨证立法精准,组方用药缜密,临床疗效确切。学生有幸忝列门墙,得到邱教授言传身教,受益匪浅。现将邱教授选方遣药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治病抓主证,紧扣病机中医治疗疑难杂症能否取得疗效,临证辨证准确,紧扣病机是重要前提。邱明义教授能够治愈大量疑难杂病、痼疾,擅抓主证,紧扣病机是关键,强调要四诊合参,抓主证,适当兼顾或舍弃次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  相似文献   

2.
"一证多方"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证候的复杂性、临床辨证的个体化和证候间的主、次、兼差异。通过对"一证多方"的理论源流、发展及应用的讨论,以及历代医家对其应用的探索及归纳,从"一证一方""方证对应"的角度说明"一证多方"对辨证分型的细化和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与补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荨麻疹是临床治疗起来比较麻烦、疗效不甚理想的一种皮肤科常见病。如果想要取得疗效,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选取有用信息进行准确辨证就是关键。本文通过4个临床案例,介绍荨麻疹抓主证辨证论治的方法。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发病具有一定规律或特点的患者,例如症状多在某种身体状态下(如出汗后、洗澡后)或固定时间段(如日晡时分、月经期前)加重或缓解,然后运用中医理论甚至是西医的理论来分析理解患者的规律性症状,从而使医生更加简便而准确地抓住主证,找到病机,取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只有把握住了主证、病性和病位,才能够正确地辨析病机,进而正确地诊病辨证、立法施治。主证、病性和病位是辨证论治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是同病异证思想的起源,《伤寒杂病论》中贯穿着同病异治的思想。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出现,同病异证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整体观念是同病异证的理论渊源,体质是同病异证的形成基础。"病"反映的是机体病变的全过程,具有共性意义;"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当前阶段疾病的主要核心所在。同病异证是同中有异,由疾病自身特殊矛盾本质主导的特异性内容(同)中表现出部分非特异性(异),同为主导,异居其次,治疗应兼顾"大同"和"小异"全方位切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针对疾病核心病机的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6.
不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常见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寐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不寐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在治疗不寐方面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不寐的辨证分虚证和实证,多与心、肝、脾、肾等有关,虚证多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实证多见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痰热内扰、食滞胃脘证等。临证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现梳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的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对辨证论治理论的研究中有许多观点,其中主要有两种认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作者认为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辨证论治是藏象学说的具体表现,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虽然目前辨证论治体系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诸多方法,但其中万"辨"不离其宗的是藏象学说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临证力倡辨证,注重审因求机、方证相应;主张辨证分层次,擅于把握主证与兼证;证候辨轻重,避免机械地见是证而用是方;施治按阶段,主张扶正祛邪先后相宜等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病案,介绍徐珊临证灵活辨证论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  相似文献   

10.
证素是辨证的基本要素,分为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证素辨证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准确地识别病位和病性,从而深刻地辨识了病变本质。在证候和证素信息识别中,朱文锋教授提出的“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能获得较准确的辨证系数;“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对证素的判别,能准确地辨证。  相似文献   

11.
米烈汉治疗糖尿病血瘀证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小林  杨明丽 《陕西中医》2011,32(2):191-193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瘀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方法: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探讨了糖尿病与瘀血的关系,强调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瘀血既是一个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提出在治疗上要抓住根本,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变阶段,分主次、观变化、随证论治、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的治疗原则,如补气活血、行气活血等方法。结论: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采用不同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血瘀证",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决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准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的“证”指“证候”,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向的概括。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准确辨证是提高诊疗疾病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武永利教授认为湿热乃痤疮的主要致病因素,痰、毒、瘀为主要的病理产物,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结合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坚持辨体-辨病-辨证一体化的诊治思路。临证时抓病机之关键,结合舌脉,兼顾兼证,运用三仁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理论基础,因脉证而论治用方,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称"平脉辨证",以此开辨证论治先河。此后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又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金元时代刘完素和李东垣把病机发展成病机学说,使辨病机的理念运用于辨证论治,提出病机辨证和气化的升降出入;第二次是近代在引进现代医学病名而同时辨证论治的实践中,引进微观辨证、影像学等临床技术,逐渐蕴发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医者的临床思维方式得到变换提升。  相似文献   

15.
龙家俊教授临床治疗心衰病秉承"三因"学说,首创"七淫八情"理论,提出外因"毒"邪、内因"压"情致病的病因学说,倡导"多维辨证,三因制宜",治疗以"多维辨治,综合干预"为主要思路,并自拟"龙氏强心饮"及创立"一个病一个主方"的用药模式,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力求因、证、病治疗的和谐统一。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医学临床优势的体现.而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研究问题,近年来众多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有着各自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极不一致,难于统一的.依据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临床特点,正式提出了定位、定性、定量的辨证方法.该辨证方法符合中医学理论,运用于临床方便、灵活、易于掌握,且能全面、真实、客观地体现某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某一病程时段的证型特点,为确立"证型标准"、临床治疗患者和中医药新药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有容易复发及不良反应大的缺点,而中医治疗该病若辨证准确,选药得当,往往能获得奇效。范冠杰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不能以常规一方一药治疗,准确辨证是获得疗效的前提。辨证上首先需抓住核心病机,风邪、痰邪是病机的核心所在。另外因疾病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故而同时要注意动态辨证,分清不同阶段的主证次证。选药方面,他强调勿用质重沉降药物,注意宣降气机,同时巧妙应用脏腑生克制化理论进行治疗。动态辨证,序贯治疗,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从临证特色、理论创新、专病论治三方面对曹志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曹老师临证注重升发脾气,调达肝胆之气,善用合方,善抓"诊眼",重视对经典文献原文的学习,善于结合现代药理和毒理研究用药。在消化领域首倡脾主卫学说,并独创内镜下微观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从辨识证候到处方用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维方式。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虽源于《黄帝内经》,但把辨证论治与临床有机结合则始于《伤寒杂病论》。刘渡舟先生认为:"中医学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一书,祖述岐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论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1]关键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特色,笔者结合《内经》对《伤寒论》"观其脉证"法进行解析。认为详观脉证是辨证的前提,临床面对患者应四诊合参,以脉为先、善抓主症、动态观察,同时注重个别症状。审证求因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应依脉证辨阴阳、辨病邪类型、辨病位、辨虚实、辨实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