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冻疮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冻疮古称之为“涿”,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当时已记载有外洗、外敷、按摩等多种外治方法。隋《诸病源候论》始称其为“冻疮”,“烂冻疮”,并阐明其病因病机:“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气血壅涩,因即涿冻,赤疼痛,便成冻疮。”此后,有关文献多沿袭此说,且以外治法为  相似文献   

2.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我科于2000~2001年夏季三伏期间应用冻疮灵酊外擦,并配合穴位敷贴,共治疗冻疮近千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878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惟恒 《中医杂志》2005,46(4):313-314
答:冬天气候寒冷,疾病往往会突然发作或加重,如冻疮、肩周炎、风湿痛、哮喘等,到夏天时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中医认为,伏天时人体皮肤腠理疏松,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病愈之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基本原理.这里简单介绍咳喘病、风湿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周炎、冻疮等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贾俊海 《西部中医药》2007,20(10):34-34
创伤病机的基本特点是:损伤气血,阻滞经络,累及脏腑,机体阴阳失衡.正如<整体类要·序>中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人体在瞬间遭受外伤暴力,不论伤及任何部位,均可引起气血损伤."气血伤,或流失体外,或瘀积体内,或滞留脏腑,或阻塞经络",从而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5.
胸痹为胸部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为主症的疾病,历代文献均有论述.<内经>将胸痛名为"心痛",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称本证为"胸痹",把病因病机归纳为寒凝、气滞、痰浊、瘀血、阴阳气血亏虚等,为后世治疗胸痹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临证较常用且有效的<伤寒杂病论>治疗"胸痹"之经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冻疮洗剂治疗手足冻疮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勇  孙燕  吴治恒  李建飞 《河北中医》2002,24(11):841-841
20 0 0 1 1~ 2 0 0 1 0 2 ,我们应用冻疮洗剂治疗手足冻疮 1 2 0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诊断要点 手指、手背、足趾、足背、足缘、足跟局限性紫红色肿块 ,触之冰冷 ,压之褪色 ,痒、痛或痒痛并存。寒冷季节发病。1 .2 一般资料 本组 1 2 0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 ,就诊前未进行其他治疗。男 76例 ,女 44例 ;年龄 7~ 5 0岁 ;病程 1~ 3日 (因冻疮可因天暖渐愈 ,故选病程 3日以内者 )。皮损分布于手、足部 ,无破溃。1 .3 治疗方法 冻疮洗剂药物组成 :桂枝 30g ,三棱 30g ,莪术 30g ,透骨草 30g ,千年健 30…  相似文献   

7.
胡劲松 《中医正骨》2005,17(3):49-50
损伤始终是伤科最主要的问题,对于损伤的病机,从<内经>以降,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但是基本的观点总不外气血二字.比较典型的观点是应该气血兼顾,如<杂病源流犀烛>说:"跌扑闪挫,猝然身受,气血俱伤病也".<正体类要>提出:"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也有人主张损伤专从血论,如<玉机微义>、<医学入门>就持此观点.现代中医伤科教材就有早期行气活血,中期调和气血,晚期补益气血.但是无论从临床实践上看,还是从医学理论分析,仅仅从气血两方面不能全面地概括损伤的病机,愚以为理伤宜从气血津精论治,这样更能全面概括损伤的病机,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关于理伤从气血论治的相关论述已有许多,以下就津液和精两个方面在损伤病机病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冻疮是我国冬季的常发病,每年大约有两亿人受到冻疮的困扰,轻者患处瘙痒难耐,重者患处疼痛溃烂,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本身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血管先天性变异、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不畅而诱发冻疮的。因此,防治冻疮应针对其发病机理,提前采取措施,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1.
"火郁发之"一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火热本为阳盛所生,其性炎上,喜升散而恶蔽遏,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使之不得升散和外达,则氤氲于内而致病.故<丹溪心法>说"气有余便是火",阐明了火热郁闭而产生热病的病机.临床治疗火热郁闭所致的病证,<内经>强调要"火郁发之",即在清热的基础上加适当的辛温或辛凉的发散药物,顺其性使之得以升散.  相似文献   

12.
冻疮又称"水浸足"、"冻烂疮"等,是人体遭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临床上以暴露部位的局部性冻疮为常见,以局部肿胀发凉、瘙痒、疼痛,皮肤紫斑或起水疱、溃疡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中藏经>脉证理论对于肺脏病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提炼<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篇中有关肺脏病的脉证条文.结果 <中藏经>对于肺脏病的脉证论述十分详尽,从<中藏经>中推导出了"肺为阳脏"的新理论.结论 <中藏经>是以五行生克理论来指导生死逆顺脉证的,肺脏五行属金,肺脉当浮缓,若遇见其生之母脾脏脉(土生金),其所生之子肾脏脉(金生水),其所克之木肝脏脉(金克木),皆无大碍.若遇见其所不克之火,心脏脉(火克金),则死不可治.脉若无根亦死.气血不收,散出于外,阴病见阳证,阳病见阴证,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4.
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哮"、"喘"、"痰饮"等疾病范畴.中医学所指的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哮喘包括由心脏、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即"喘证";狭义的哮喘即中医"哮病".<内经>中虽无哮病,但有"喘鸣"之类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篇>"……起则熏肺,使人喘鸣",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具体描述了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方药,且将其归属于"伏饮".  相似文献   

15.
朱良春 《河南中医》2008,28(12):1-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被列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于一体的奠基之作,由数代先贤集体撰述.其成书之早(约在战国时期),内容之博(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季候、养生等学),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此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宗".<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解剖生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的阐述与应用;<灵枢>除对<素问>内容有所补充外,尤详于经络、针灸,所以又称为"针经".  相似文献   

16.
旷惠桃 《中医药导报》2010,16(6):13-13,16
中医临证之要,在于辨证论治.辨证之要,一辨病位,二辨病性;论治之法,则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曰:"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张子和<儒门事亲>又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均强调了谙熟中医方药理论与应用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现综述如下. 1 肝癌病因病机 肝癌当属中医"积聚"、"胁痛"、"臌胀"、"黄疸"等范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圣济总录>曰:"积气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者,癞也,饮食不节,致脏腑气虚弱,饮食不消,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 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脉络,日久渐聚积成块停于胁腹而成.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谢兆丰[1]认为肝癌病机关键是肝郁脾虚,其重点在于"虚"与"瘀".钱英则认为"虚损生积、毒瘀内结"是肝癌最基本的病机,其将肝癌辨证为虚实夹杂证,虚证以气阴两伤最为常见,实证以毒瘀最为突出,治法则强调扶正解毒化瘀,扶正以益气健脾为主,祛邪则以解毒化瘀为重[2].  相似文献   

18.
中医的饮食调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基础的.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旺则四季不受邪.因此,饮食调护对于扶助人体正气,抵抗外邪以及病中、病后的康复尤为重要,亦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内经>中就有"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等提法.俗语所说"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9.
中医郁证学说发展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郁证学说肇端于<内经>,发展并完善于后世医家.自<内经>阐发五运之郁的病变及治疗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与丰富中医郁证学说的学术内涵,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如王冰对五郁之治的发挥、陈无择首论情志致郁、张从正的"气血通流"理论、朱震亨的六郁之说、王履对五郁之治的拓展、戴思恭的"升降失常".说、王纶的气血痰郁关系说、赵献可的"凡郁皆肝病"说、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说、王士雄的"人身气贵流行"说等,均逐渐将中医郁证学说的研究引向深入.本文试对中医郁证学说的发展过程做一择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石瘕之名出自<灵枢·水胀>:"石瘕何如?岐伯日: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可导而下."<内经>认为石瘕的病因为寒气,寒气凝滞气血,使恶血不去,衃以留止,先气病而后血病,病变以血瘀为主,病位在胞中,其病证特点是瘀血积留,乃至形成肿块,肿块可日益增大,因石瘕生于胞中,凝滞气血,故而影响月经来潮,由于瘀血停于胞中成癥成瘕是其病机,因此,<内经>针对这一病机,采取了"可导而下"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