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名医劳绍贤教授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和教研五十余年,博采岭南众家之长,深受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影响,在中医脾胃病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和学术思想.笔者有幸随其临床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涂福音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福音教授,幼承家父涂乾照名老中医之家学,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并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逐渐形成了固护脾胃、调理升降、平衡阴阳、通达气滞湿热血瘀、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师从涂福音教授,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西医角度叙述了现在社会条件下脾胃病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脾胃病与心理因素,中医归在肝与脾胃的关系中,如肝脾失调、肝胃不和等;其次是脾胃病与饮食劳倦的关系,如茶和酒都是极常用的饮品,不恰当的饮用也会引起脾胃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既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还要做好脾胃调理,如给予一般的心理治疗,指导病人进行饮食与劳逸的调理等。  相似文献   

4.
吴茱萸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汤头歌诀》将其药物组成与主治概括为“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1] 。可见其主治之症多与脾胃相关 ,临床上通过辨证论治 ,吴茱萸汤对许多脾胃病有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贲门失弛缓症 :患者 ,女 ,2 4岁。1 998年 1 0月 4日就诊 ,患者食后呕吐 ,时轻时重 4月余 ,近 1 0 d来 ,呕吐频繁 ,曾在某市医院住院治疗 ,经检查诊为“贲门失弛缓症”。采用西药治疗 1周 ,效果不佳。转至我科门诊。就诊时面色无华 ,精神不振 ,呕吐清水 ,饭水难入 ,头晕乏力。舌质…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上升,全身各个系统的各种退行性变、器质性病变时时困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胁老年人的生命.传统医学认为老年病的根本病理是"以虚为本",故对老年病的治疗强调以补虚为多,随着对老年生理病理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结果表明,血瘀与老年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活血化瘀在老年病防治中有显著而肯定的地位.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肝病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在肝脏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生死预后等诸方面,皆有极为详尽的阐述,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对张仲景论述肝病的原文部分展开讨论,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刘绍武先生是山西省名老中医,也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毕生研究《伤寒杂病论》,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出了三部六病学说。对众多疑难杂症均有独到见解,并提出协调疗法的治疗原则,解决这些临床中棘手的问题,调心汤就是这众多方剂中有代表性的一个。1应用范围及临床指证刘绍武所拟调心汤治疗心脏病,已有30余年历史,临床应用有着良好的效果,其中蕴涵着独特的组方理念和思路。1.1调心汤组方[1]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郁金10g,瓜蒌30g,牡蛎30g,麦冬10g,五味子15g,党参30g,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枚。1.2…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辨证施治体系和经典方剂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中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爰从中医病名演变、病理机制、常用经方及应用要点论述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被医家称为方书之祖,活人之书.该书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用药仅155味,却组成了113个被后世称为经方的著名方剂(缺1方,112方).经方对于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价值可谓周详全面,历经千余年而疗效依然卓著,在肝病方面尤具独到之处.肝病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综合性医院的门诊患者中约有12.4%为肝病患者,其用药经费每年约200亿元人民币.因此,探讨<伤寒论>中肝病用药特点,对指导现今肝病学术发展,合理利用医药资源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间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叫“吃六味,补肾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六味地黄丸作为滋补、调养、治病的药物。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吕仁和教授。吕教授介绍说,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始称“金匮肾气丸”,后由宋代名医钱乙化裁而得,由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等六味中药组成。尽管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名方,但方药配伍上又有“三补三泻”之说,在用三个“补”药(熟地、山药、山萸肉)的基础上,又用三个“泻”药(泽泻、丹皮、茯苓)对其进行节制,补中有泻,阴中求阳,是不可多得的千年好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护理事业源源流长.最早的护理学与中医药学密不可分。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阐述了许多疾病的病生理特征,以及治疗和护理的原则;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重要医学著作总结了药物灌肠术、舌下给药法、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和急救护理等医护措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脾胃论》方,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鼻居面部正中,是清阳交会之处,足阳明胃经行于鼻两侧。笔者临证时发现部分鼻疾的病机亦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亦每获佳效,现介绍典型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络病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张仲景,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及其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已经形成独特的病机理论。近代又有吴以岭著《络病学》一书,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1]的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关于脏腑藏泻理论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相似文献   

15.
16.
中医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记载了用鲜鱼和盐等药物外敷于鼻部治疗螟病鼻断的方法,堪称鼻疗法最早的文献。所谓鼻疗,根据其作用部位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鼻疗,是指所有以鼻部作为施治或用药部位的各种疗法,其作用部位不局限于鼻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