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玉萍 《贵州医药》2007,31(12):1144-1144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消化内镜已成为消化系统疑难病症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内镜操作时需侵人人体腔内,与患者的分泌物、组织、血液等密切接触,造成微生物污染,如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极易导致医源性感染传播.我院院感科对消化内镜室进行科学监控和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主要在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相关工作进行监控时的改进方法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对持续监管以及改进消化内镜的消毒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消化内镜消毒处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并对影响其最终消毒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护理质量的相关标准进行完善,加强清洗消毒的质量监督。结果在对消化内镜的消毒情况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的相关要求,确保内镜的消毒质量能够得到不断地改进,以此来让消化内镜的消毒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有效地改善,确保内镜监测过程中的消毒或灭菌效果能够达到相关要求,为医疗安全提供基础保障。结论通过对内镜清洗消毒的监控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内镜中心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为医疗安全提供基础保障,而且还可以防止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183-185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清洗以及消毒监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措施,对内镜清洗以及消毒引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清洗以及消毒质量加强监督。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2月对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消毒间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实施常规管理并将之作为对比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在监控管理中对消化内定清洗以及消毒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将之作为研究组。结果对比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抽检结果显示总合格率为82.47%,研究组总合格率为9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监控管理持续改进的方法能够使清洗消毒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抑制,同时还可保障医疗安全,既能够保证检查以及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提升医护水平和整体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提高及内镜产品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内镜诊治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是经内镜可以传播病源微生物,内镜污染的微生物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乙型肝炎病毒(HBV)、幽门螺旋杆菌以及分支杆菌等,已逐渐成为医学界、患者及舆论传媒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保障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健康发展,预防消化内镜检查造成的交叉感染,遵照卫生部2004年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我院2006年底购置了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在应用过程中清洗消毒效果比旧式清洗消毒效果有显著提高,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消化内镜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做好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对控制医院感染十分重要。为了解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笔者对我市16所医疗机构消毒内镜的清洗消毒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年6月至12月对我市开展消化内镜  相似文献   

6.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疾病的诊疗和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所致的医源性感染在全国已成为患者、医学界和舆论传媒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已有经内镜检查传播幽门螺旋杆菌(Hp),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报道B31,其感染途径主要由于内镜及其附件清洗消毒不彻底.内镜表面或活检孔道内残存带有病原微生物的体液或血液等造成。因此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就成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经医源性传播的根本措施。笔者将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由内镜诊疗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方法从内镜室的建筑布局入手,按照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标准,加大硬件设施和洗消设备的投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强化医务人员及清洗消毒人员的消毒灭菌观念。结果 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本院自应用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内镜后,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清洗消毒质量,使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为100%。结论认真做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从各个环节把好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的质量关[1]。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是预防内镜室发生交叉感染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优化管理,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由内镜诊疗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方法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加大硬件设施和洗消设备的投入,加强质量监督,从细微做起,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1]。结果自2008年4月起,本院引进迈尔集成内镜洗消设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全部达到合格标准。结论加强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优化管理,大大地提了医疗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9.
消化内镜在医院的广泛应用,使内镜清洗与消毒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其材质特殊、精密度高、结构复杂,很难完全除去污染,不完全的清洗使细菌在消毒过程中可继续存活,任何残留的有机物都会在微生物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妨碍消毒灭菌的作用。医疗器械使用彻底的清洗,去掉附着在上面的血液、脓血、体液等有机物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因此,严格的清洗才能保证消化内镜的消毒、灭菌完全,达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我们对某市开展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9家三级医院内镜室的清洗环节进行了专项调查,找出影响其清洗质量的因素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市某区医院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现状,为加强消毒灭菌与安全管理,规范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行为提供对策。方法:采取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圳市某区开展消化内镜诊疗的医院内镜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并对内镜消毒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各医院对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都很重视,样品抽检合格率较高。但存在医务人员内镜清洗消毒知识掌握不全面、多酶洗液重复使用、传染病人筛查不彻底等问题。结论:强化监督管理、加强人员培训、加大投入、进一步规范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以降低医源性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消化内镜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630例患者的情况,结合内镜消毒结果,分析影响内镜消毒效果因素及对策。结果对4630例检查进行随机抽查412例,内镜消毒效果不合格14例,原因包括消毒操作不规范2例;消毒液及多酶液浓度不够2例;清洗消毒过程中细节未能注意5例;当天不用的内镜消毒后保存时污染2例;检查前未了解病史,存在感染性疾病3例。结论消化内镜消毒效果受上述多种因素影响,使消毒质量不达标,是造成医源性传播的重要原因;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消化内镜护士的培训,增强责任心;加强消毒液的监测及管理;注重细节;处理好当天不用的内镜;加强诊疗患者的分诊合理安排检查次序。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医疗技术学科,在国内众多消化内镜专家及医师的努力发展与推广下,现今内镜诊查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近年中国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人民医疗需求的日益提高,在给无数患有消化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我国内窥镜诊疗在技术与管理上的缺陷与不足也逐渐一一暴露。作为一种侵入性的诊疗方法 ,在诊疗与预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通过内镜传播病菌、引发感染等负面作用的可能性,而如今这种感染性已日益引起人民的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内窥镜的清洁消毒质量成为如今急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焕芝 《抗感染药学》2019,16(11):1916-1919
目的:探究规范化流程管理对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率的效果与意义及其对策。方法:抽取2017年1月—6月间进行常规清洗消毒灭菌的消化内镜500件资料作为管理前组;另抽取2018年1月—6月间采用规范化流程管理干预后清洗消毒灭菌的消化内镜500件资料作为管理后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影响(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灭菌不合理(消毒液浓度配制不当、消毒不全面、操作过程不规范、浸泡周期不合理、重复操作和存放不规范)发生率差异。结果:经规范化流程管理后,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临床各项操作的合格率均显著优于管理前组(P<0.05),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管理前组(P<0.05)以及消毒灭菌的合格率高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消化内镜室采用规范化流程管理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临床操作水平及内镜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减少或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了患者治疗安全性,减少医患间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杜绝消化内镜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所造成感染的传播。方法通过对消化内镜相关感染传播的研究,结合我国卫生部2004年公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及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消化内镜的清洗与消毒的具体方法并广范应用。结果消化内镜相关的感染传播彻底的杜绝了。结论为预防消化内镜所带来的医源性感染,保障消化内镜技术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和执行内镜的清洗与消毒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霞  姜蕴 《丹东医药》2006,(3):59-60
2004年卫生部下达了关于《内镜清洗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办法的实施,为保证医疗安全,有效控制医源性疾病的传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院在2005年投入资金,改善内镜室的就医环境。在原有两条内镜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两条内镜,购置了标准的内镜洗涤消毒机,并配备了专门的护士,负责各种消化内镜的消毒,确保每一条内镜在使用前达到所规定的消毒标准。  相似文献   

16.
<正>消化内镜的诊疗工作是一项集体协作性很强的工作,其中参与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主体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尤为重要。医护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诊疗工作的效率和检查治疗的效果,决定着医疗护理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甚至关系到消化内镜检查治疗的成败[1]。内镜室护士的工作特点与其他科室护士工作的性质有所不同,他不仅要配合医师完成治疗工作,更要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好内镜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现就消化内  相似文献   

17.
贾俊先  李军改 《河北医药》2011,33(13):2078-2078
消化内镜广泛应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但通过内镜传播的病变和检查并发症时有发生,尤其是内镜检查及术后的感染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一条不容忽视的途径。因此内镜的清洗消毒问题已经引起医学界和患者的关注[1]。消化内镜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影响其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是在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加强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操作,保证安全。方法抽样监测消化内镜的清洗效果。结果消化内镜的工作经过规范程序化管理,清洗消毒监测合格率100%。结论严格规范操作,加强责任心,杜绝感染,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过程中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将在我院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90例作为实验对象,纳入时间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根据其护理风险控制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运用PDCA循环模式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风险控制的4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投诉率、差错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在消毒隔离、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服务态度,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上,研究组患者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不仅仅可以降低护理投诉率、差错率,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可以在临床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消化内镜作为一种重要的侵入性诊断治疗技术,在我区临床已普遍应用,对某些疑难病的诊断和急危重症的抢救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内镜的材质特殊,精密度极高,使用后消毒灭菌存在一定难度。从区内一些调查资料看,内镜检查后的细菌载量十分可观,而消毒后的内镜及其附件很少能检出细菌,造成了内镜消毒灭菌不存在问题的假象,致使不少内镜护理人员放松警惕。我国曾多次制定和修改了内镜消毒试行方案并提出了技术操作规范。本文就我区目前清洗内镜消毒现状作简述,并提出解决办法。1西藏地区内镜清洗消毒的现状1·1硬件配置目前我区各家医院消化内镜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