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动态检测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0天D-二聚体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20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改善DVT血液高凝的有效方法。动态监测DVT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我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均持续治疗20 d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进行比对。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P<0.05);2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更低,而凝血酶原时间更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更好地提高DVT患者临床疗效,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我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均持续治疗20 d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进行比对。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P0.05);2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更低,而凝血酶原时间更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更好地提高DVT患者临床疗效,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胺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在尿激酶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d、3d、1w、2w、治疗结束后)的D-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尿激酶治疗后D-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d,治疗后1w D-聚体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2w D-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气活血方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治疗组予补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予利伐沙班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及术前、术后第11天患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同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或事件。结果: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术后第10天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1天患肢深静脉彩超结果提示,治疗组DVT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13.33%相当(P0.05)。研究全程两组均无不良反应或事件发生。结论:补气活血方能在术后10 d内有效降低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有效预防TKA术后DVT,临床有效率和利伐沙班片相当,使用安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拟通脉汤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8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术前均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服用通脉汤,监测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观察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天及14天,治疗组D-二聚体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VT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汤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复元活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术后8 d观察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结果:治疗组DVT发生率为4.8%,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4.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8 d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8 d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时凝血四项指标均较术后第1天改善(P0.05);术后第8天,治疗组PT、TT、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疗效,可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统计其术前及术后第3d血清D-二聚体及FIB的实验室数据,并根据多普勒彩色超声的回示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及非DVT组,比较两组之间D-二聚体及FIB水平。结果:手术前DVT组与非DVT组组间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d DVT组与非DVT组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VT组与非DVT组组内术前同术后第3d 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DVT组FIB、D-二聚体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DVT组FIB、D-二聚体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FIB和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腰通经汤在预防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健腰通经汤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两组患者均指导主被动活动锻炼、术后给予IPC治疗。手术前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第10天行双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抽血检测D-二聚体指标,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结果:60例患者中,共有3例发生DVT,总发生率5.00%,其中试验组2例(7.00%)发生DVT,对照组1例(3.00%)发生DVT,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0天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0天血浆D-二聚体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两组发生皮肤散在出血点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腰通经汤具有明显的抗凝功能,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高凝状态达到防治脊柱骨折截瘫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瑜  周荣斌 《中医正骨》2012,24(4):22-2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剐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22例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规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 ng·L-1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比较2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后第7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阳性28例;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为深静脉血栓24例.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5,P=0.000),灵敏度91.7%,特异度93.9%,准确度93.4%.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F=121.960,P=0.000);且术后第7天时明显高于术后第3天时(P=0.000).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在术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两组均于术后10~14天内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下肢DVT形成情况,并监测治疗期间血常规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术后10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对照组16.25%、观察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栓通辅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急性DV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给予血栓通+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方案,疗程为10 d,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Wells量化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对急性DVT均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7%,对照组为95.4%,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愈率治疗组为63.6%,对照组为39.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Wells量化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栓通辅助抗凝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DVT的治愈率,疗效优于单纯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结合四肢血液循环泵、血塞通注射液的中西结合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随访3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多普勒检查、D-二聚体检测等,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根据出、凝血及肝肾功能功能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02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22例患者发生了DVT,发生率为21.5%,有症状的DVT8例,占7.8%;其中治疗组发生DVT 7例,发生率为14%;对照组发生发生DVT 15,例,发生率为2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治疗组为(2.63±1.16)mg/L,对照组为(3.25±1.65)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未发现消化道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等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在预防DVT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双色球分组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89例老年患者分成对照组44例(西医治疗)、观察组45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下肢各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下肢各静脉血流速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4. 92±1. 58) g/L、D-二聚体水平(435. 56±105. 22) ng/ml都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 22%)更低(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在对DVT(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早期诊断时使用D-D(血浆D-二聚体)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7月—2019年7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5例该院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设为研究组,以及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和血浆D-二聚体的检查,比较两组的血常规和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结果两组血常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比对照组高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阳性率100.00%,对照组为3.33%。结论对DVT(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时使用D-D(血浆D-二聚体),可以但对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灵敏度较高,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组方联合器械光动力疗法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活血利水组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器械光动力疗法。比较2组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并统计2组患者DVT阳性数据。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略有提高,除凝血酶原时间外,2组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3例(6.98%)DVT患者,对照组出现8例(18.60%)DV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利水组方联合器械光动力疗法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在Pilon骨折围手术期调控D-二聚体水平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方法:对收入我院的Pilon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予以口服桃红四物汤,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同时两组患者均予以双下肢空气波治疗、主动功能锻炼以预防血栓。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及统计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人数、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软组织损伤情况分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2天,术前1天及术后3天、7天P值分别为0.603,0.757,0.362,0.675),血栓发生率统计无统计学差异(P=1)。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可以有效的预防Pilon骨折围手术期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平乐郭氏正骨经验方内服、外敷治疗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6例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行平乐郭氏正骨骨炎膏外敷联合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连续观察3周,入院第1天及治疗后的第5,10,15,20天,分别给予凝血五项、血常规、肝肾功能动态监测,重点观察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FIB)、血小板、肌酐的变化情况及患肢肿胀情况,待血浆D-二聚体数值下降至1.5μg/mL以下、患肢肿胀明显减轻时复查下肢静脉彩超,评估血栓进展情况。结果:病人治疗1周后,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酶原水平明显下降、患肢肿胀较前明显降低者18例,所有病例血小板水平均无明显减低,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治疗2周后,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酶原水平明显下降、患肢大腿周径较前明显降低者4例,血小板水平减低者2例,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治疗1周后,血浆D-二聚体数值降至1.5μg/mL(FEU)以下者4例,复查下肢静脉彩超示:血栓消失;治疗2周后,血浆D-二聚体数值降至1.5μg/mL(FEU)以下者12例,复查静脉彩超示9例血栓消失,3例血栓较前减轻,血小板水平明显减低者3例。治疗3周后,血浆D-二聚体数值降至1.5μg/mL(FEU)以下者20例,16例血栓消失,4例血栓减轻,由深静脉血栓演变为肌间静脉血栓,无明显手术禁忌证,骨科手术顺利进行。其余6例经常规治疗3周后血栓无明显进展,最终行静脉滤器植入术。有效率达76.9%。结论:平乐郭氏正骨经验方内服、外敷治疗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安全、可靠,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减轻病人痛苦,避免术前静脉滤器植入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朱金华  周国柱  江萍 《光明中医》2016,(12):1744-1747
目的探讨中药益气养阴通脉汤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 DVT)形成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1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术后给予益气养阴通脉汤治疗,对照组57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对2组患者的患肢肿胀、D-二聚体、引流量及术后14d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肢周径差(患肢与健肢于膝上及膝下10cm测量周径的差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及第10天的D-二聚体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天治疗组中有2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6%;对照组中有3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气养阴通脉汤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与低分子肝素钙比较,其疗效相当,但相对不良作用更小,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下肢骨折诊断及治疗中应用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该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6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仅在术前接受超声等常规检查的为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浓度,并展开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的为观察组。当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浓度超过2 000 ng/mL,即可判定其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将血管彩超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情况及肺栓塞发生率进行对比与分析,并比较观察组中DVT与非DVT患者D-二聚体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均未接受D-二聚体检测及双下肢血管超检查,结果发现有6例患者出现肺栓塞,5例抢救成功并治愈,1例于术后发生死亡。观察组中,所有患者术前经检测,D-二聚体血液浓度均升高,并将持续升高的患者纳入DVT高危人群;术前通过对双下肢血管展开常规超声检查,发现9例出现血栓,随后向其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经检测再次发现5例患者出现血栓,在手术结束后采取化瘀活血及抗凝等治疗,该组130例患者未有一例出现肺栓塞等严重疾病。对于术后D-二聚体浓度一直居高不下的患者,应高度警惕DVT的发生。结论通过在手术前、中、后,对下肢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展开动态监测,可为早期诊断及预防术后DVT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