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p53基因和chk1基因在饮水消毒副产物二氯乙腈(dichloroacetonitrile,DCAN)对HepG2细胞周期阻滞过程中的影响。方法以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DCAN,以DMSO处理人肝癌细胞(Hep G2细胞)为对照组,分别以低、高浓度(50、400μmol/L)DCAN染毒Hep G2细胞24 h。采用碘化丙啶(PI)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p53基因和chk1基因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0μmol/L处理组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G2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μmol/L DCAN作用于Hep G2细胞后下调了p5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chk1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高浓度的DCAN能明显延长HepG2细胞的G2期,并可抑制p53的mRNA表达水平,但对chk1的mRNA表达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氯乙腈(dichloroacetonitrile,DCAN)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的调控机制。方法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DCAN,以DMSO处理人胚肝细胞(LO2细胞)为对照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0~5 000μmol/L DCAN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分别用10、50、100、500μmol/L DCAN处理LO2细胞为染毒组,以碘化丙啶(PI)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chkl基因、chk2基因、p53基因和bcl-2基因m 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CCK-8结果显示:随DCAN浓度增加LO2细胞存活率降低,DCAN引起LO2细胞的IC_(50)为583.25μmol/L;与对照组比较,500μmo I/L DCAN处理组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G2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μmo I/L DCAN作用于LO2细胞后上调了p53的表达,下调了bcl-2和chk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chkl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DCAN可能通过上调p53和下调bcl-2的表达使细胞阻滞于G_2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饮水含氮消毒副产物二氯乙腈对体外培养的人肝肿瘤Hep G2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DCN,以DMSO处理组为溶剂对照组,设0.8、4、20、100μmol/L 4个暴露浓度,将Hep G2细胞分别染毒4和24 h后,检测Hep G2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在细胞染毒4 h的条件下,与溶剂对照组相比,DCN浓度达到100μmol/L时,Hep G2细胞内SOD含量明显下降(P0.01),但GSH和MDA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染毒24 h条件下,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的DCN使Hep G2细胞内GSH含量明显下降(P0.05),100μmol/L的DCN可引起Hep G2细胞内MDA含量上升(P0.05)和SOD含量下降(P0.01)。相关分析表明,当染毒时间延长至24 h,MDA含量的变化与SOD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r=-0.64,P0.05)。结论 DCN可导致Hep G2细胞氧化损伤,使其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2',4,4',5,5'-六氯联苯(PCB153)对体外培养胰岛β细胞株(INS-1)细胞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 PCB153设3个剂量组(1、3、6μmol/L),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对照组,染毒INS-1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活性氧(ROS)水平、Caspase 3和Caspase 12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3、6 μmol/L PCB153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0.9±8.7)%和(42.2±4.3)%,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下降(P<0.05);3μmol/L PCB153剂量组ROS为(9.2±0.4)、凋亡率为(30.7±3.4)%,6μmol/L PCB153剂量组ROS为(13.7±1.6)、凋亡率为(40.4±1.3)%,与对照组比较,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3 μmol/L PCB153剂量组Caspase 3及3、6μmol/L PCB153剂量组Caspase 12基因表达水平均有增加(P<0.05).结论 PCB153可诱导INS-1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内质网信号通路可能参与PCB153对INS-1细胞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溴双酚A对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四溴双酚A(TBBPA)暴露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TBBPA染毒Hep G2细胞,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存活率,JC-1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以AnnexinⅤ与PI联合标记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Hep G2细胞存活率随着TBBPA暴露浓度升高相应降低;与对照组相比,20和30μmol/L TBBPA暴露组Hep 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1);Hep G2凋亡细胞随TBBPA暴露浓度升高有增加趋势,其中30μmol/L TBBPA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TBBPA可能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引起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r(Ⅵ)对果蝇S2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凋亡机制。方法将果蝇S2细胞分别暴露于含Cr(Ⅵ)终浓度为0(对照)、50、100、200、400、800μmol/L的新鲜培养基培养12 h。检测果蝇S2细胞的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基因Debcl、Buffy、Drice、P53 mRNA的表达水平及Drice的相对活化程度。结果 Cr(Ⅵ)处理浓度为400μmol/L时可观察到S2细胞染色质浓染、出现凋亡小体,当Cr(Ⅵ)浓度达到800μmol/L时,可明显观察到细胞崩解及坏死;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Cr(Ⅵ)染毒组果蝇S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r(Ⅵ)浓度为50~400μmol/L时,果蝇S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随着Cr(Ⅵ)浓度的上升而升高;当Cr(Ⅵ)浓度达到800μmol/L时,果蝇S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400μmol/L Cr(Ⅵ)染毒组果蝇S2细胞Debcl、Drice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低,P53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uffy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Drice相对活化程度降低(P0.01)。结论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s)并未参与高浓度下Cr(Ⅵ)诱导果蝇S2细胞的凋亡过程,其凋亡机制可能与P53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cdk5、p35和p53基因表达量在As2O3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中的改变,为探讨As2O3神经毒性的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分为未处理对照组,DMSO溶剂对照组,1、5、10 μmol/L As2O3染毒组,分别用1、5、10 μmol/L As2O3溶液染毒,未处理对照组只加入培养液.染毒8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神经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cdk5、p35、p53基因的表达.结果 1、5、10 μmol/L As2O3染毒组神经细胞活力抑制率分别为16.77%、19.72%、27.81%.与未处理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5和10μmol/L As2O3染毒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cdk5、p35、p53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各组间p35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k5和p53基因表达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和10 μmol/L As2O3染毒组cdk5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处理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和10 μmol/L As2O3染毒组p53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处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 μmol/L As2O3染毒组p53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DMSO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k5、p35和p53可能参与了As2O3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8.
翟璐  梁海荣  罗皓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0):1153-1155
目的 研究二氯乙腈(DCAN)对人肝肿瘤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DCAN,以DMSO处理的HepG2细胞作为对照组, 50和800 μmol/L 的DCAN处理的HepG2细胞作为处理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率;荧光测定法检测HepG2细胞内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 结果 DCAN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1),与对照组比较,DCAN可明显抑制HepG2增殖,呈现时间和剂量效应(P<0.05);与对照组比较,800 μmol/L DCAN处理组G0/G1期比例明显减少,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DCAN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回归方程为=0.031x+5[决定系数(R2)=0.915,F=64.782,P<0.001];DCAN诱导的HepG2细胞内caspase-3酶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回归方程为=0.001 6x+1(R2=1.000,F=21 266.064,P<0.001)。 结论 DCAN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G2/M期细胞阻滞、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并激活细胞内caspase-3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麦芽酚铝[aluminum maltolate,Al(mal)_3]染毒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rat pheochromocytoma cells,PC12)钙稳态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0(对照组)、50、100、200、400μmol/L Al(mal)_3染毒组,分别培养12、24、48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PC12细胞活性,以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Ca(~2+)]i及细胞凋亡率。结果随着Al(mal)_3染毒时间和染毒剂量的增加,PC12细胞活性逐渐下降,细胞[Ca(~2+)]i与细胞总凋亡率逐渐升高。除50μmol/L Al(mal)_3染毒12、24 h及100μmol/L Al(mal)_3染毒12 h外,其他各剂量组染毒PC12细胞12、24、48 h后细胞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细胞[Ca(~2+)]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μmol/L Al(mal)_3染毒PC12细胞12 h,200、400μmol/L Al(mal)_3染毒24 h,100、200、400μmol/L Al(mal)_3染毒48 h后,PC12细胞总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超载可能是Al(mal)_3引起凋亡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二溴乙腈(dibromoacetonitrile,DBAN)对3种人源性肝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Hep G2)细胞、人正常肝(Chang Liver)细胞和人胚胎肝(L-02)细胞,分别暴露于含终浓度为0(对照)、0.5、1、5、10、20、50、100μmol/L DBAN染毒溶液中孵育24 h。检测细胞活性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总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将稳定转染ARE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的Hep G2细胞分别暴露于0(对照)、0.5、1、5、10μmol/L DBAN染毒溶液孵育6 h,测定抗氧化响应元件(ARE)报告基因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0、10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细胞及100μmol/L 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和L-02细胞的存活率均较低,而1、5μmol/L 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的存活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3种细胞的存活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50、10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细胞和L-02细胞及各浓度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内ROS的含量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3种细胞内ROS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10、2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细胞和10μmol/L 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及各浓度DBAN暴露组L-02细胞内GSH的含量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3种细胞内GSH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10、2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细胞及20μmol/L DBAN暴露组Chang Liver细胞内SOD活性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浓度DBAN暴露组L-02细胞内的SOD活力均无明显改变;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3种细胞内SOD的活性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5、10μmol/L DBAN暴露组Hep G2-ARE报告基因活性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BAN暴露浓度的升高,Hep G2-ARE报告基因的活性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DBAN可通过氧化应激对3种人源性肝细胞产生较强的细胞毒性;其中,Chang Liver细胞对DBAN毒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onobutyl phthalate,MBP)和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染毒致体外培养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凋亡过程中CHOP通路的作用。方法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分别暴露于0(对照)、50、100、200、400、800μmol/L的MBP和(或)MEHP溶液24、36、48 h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分别暴露于完全培养基(对照)、MBP(400μmol/L)、MEHP(400μmol/L)和MEHP(400μmol/L)+MBP(400μmol/L)溶液24 h后,电镜下观察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内质网超微结构的变化。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分别暴露于完全培养基(对照)及200、400、800μmol/L MBP和(或)MEHP溶液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CHO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MBP染毒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MBP染毒浓度的升高,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呈上升趋势。随着MBP染毒时间的延长,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除100μmol/L组呈上升趋势外,其余浓度组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MEHP染毒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MEHP染毒浓度的升高,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呈上升趋势。随着MEHP染毒时间的延长,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在50μmol/L组呈上升趋势,在100μmol/L组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400μmol/L组呈下降趋势,200μmol/L和800μmol/L组抑制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MBP+MEHP染毒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MBP+MEHP染毒浓度的升高,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MBP+MEHP染毒时间的延长,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抑制率除200、400μmol/L组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外,其余浓度组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MBP和(MEHP)染毒组TM-3细胞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MBP、MEHP和MBP+MEHP染毒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在同一染毒浓度下,睾丸间质细胞早期凋亡比例依次为MBP+MEHPMBPME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MBP和(或)MEHP染毒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内GRP78和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MBP和(或)MEHP染毒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内GRP78和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 MBP和(或)MEHP染毒可致内质网损伤,上调GRP78蛋白和CHOP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MBP和(或)MEHP引起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_2D_3]及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人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侵袭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设10~(-8)、10~(-7)、10~(-6)mol/L 1,25(OH)_2D_3组及2.5、5.0、10.0、20.0、40.0、80.0μmol/L LY294002组,10~(-7)mol/L 1,25(OH)_2D_3+5μmol/L LY294002联合组,噻唑蓝法检测人肝癌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Compu Syn软件计算联合指数;Tanswell小室检测HepG2细胞侵袭数;Western blot检测Hep G2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10号染色体缺失且与张力蛋白同源物磷酸脂酶基因(PTEN)蛋白。结果 1,25(OH)_2D_3及LY294002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P0.05);1,25(OH)2D3联合LY294002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二者单独处理组(P0.05),联合指数=0.728,2者具有协同效应;10-7mol/L 1,25(OH)2D3组、5μmol/L LY294002组以及联合组Hep G2细胞侵袭数[分别为(45.9±6.4)、(49.9±6.0)、(27.8±4.0)个]明显低于对照组[(64.6±8.0)个](P0.05)。与对照组比较,10-7mol/L 1,25(OH)2D3组及联合组HepG2细胞PTEN蛋白表达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7mol/L 1,25(OH)_2D_3组、5μmol/L LY294002组及联合组HepG2细胞PCNA、MMP-9、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蛋白表达量低于二者单独处理组(P0.05)。结论 1,25(OH)_2D_3可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TEN表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下调PCNA、M M P-9蛋白有关;与LY294002合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抑制剂NU7026和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对1,4-苯醌(1,4-BQ)诱导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HL60细胞分为染毒组(0、5、10、25和50μmol/L1,4-BQ染毒24 h)和NU7026 、Wortmannin预处理组(10μmol/L NU7026、25μmol/L Wortmannin分别预处理1h后以0、5、10、25和50 μmol/L 1,4-BQ染毒24 h),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和DNA Ladder法分析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将HL60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U7026处理组(10 μmol/L)、Wortmannin处理组(25 μmol/L)、1,4-BQ染毒组(10 μmol/L)、NU7026+1,4-BQ组(10μmol/L NU7026预处理1h,以10 μmol/L 1,4-BQ染毒24 h),25 μmol/L Wortmannin+1,4-BQ组(25μmol/L Wortmannin预处理1h,以10 μmol/L 1,4-BQ染毒24 h),用real-time PCR法检测Bax mRNA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L60细胞的p53蛋白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结果显示,NU7026+10 μmol/L 1,4-BQ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为17.6%±1.19%,Wortmannin+ 10μmol/L 1,4-BQ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为15.2%±1.22%,两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10 μmol/L 1,4-BQ染毒组(6.3%±1.04%);NU7026+25tμmol/L1,4-BQ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为46.2%±3.55%,Wortmannin+25 μmol/L1,4-BQ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为26.9%±2.62%,两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25 μmol/L 1,4-BQ染毒组(14.1%±1.54%);NU7026+50 μmol/L1,4-BQ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为61.8%±1.78%,明显高于50 μmol/L1,4-BQ染毒组(35.9%±4.51%),以上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 Ladder法结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数据基本一致.与NU7026组和1,4-BQ染毒组比较,NU7026+1,4-BQ组Bax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与Wortmannin组和1,4-BQ组比较,Wortmannin+1,4-BQ组Bax 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HL60细胞不表达p53蛋白.结论 DNA-PK抑制剂NU7026和Wortmannin促进1,4-BQ诱导的非p53依赖的HL60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辛硫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DNA的损伤作用及其对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Percoll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正常传代。取第3代BMSCs,调整细胞密度为1.0×106/瓶,当细胞至亚融合状态,分别以0(对照)、0.2、2和20μg/L的辛硫磷浓度染毒24h。采用MTT法检测BMSCs的存活率,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BMSC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BMSCs的DNA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BMSCs的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2~20μg/L辛硫磷染毒24h,可诱发大鼠BMSCs的DNA损伤,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各染毒组大鼠BMSCs的存活率、SOD和CAT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和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辛硫磷染毒可以诱导大鼠BMSCs P53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P<0.05)。结论辛硫磷可诱导大鼠BMSCs氧化损伤、DNA损伤、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染毒对Hep G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预测DEHP诱导人类代谢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方法对Hep G2细胞进行持续24 h的DEHP染毒实验,然后回收细胞并分别提取其蛋白和核酸,最后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DEHP暴露后,Hep G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胰岛素受体(p-IR)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量在10、50、100、500、1 000μmol/L的DEHP作用下均显著减弱,仅5μmol/L组变化不显著。而IR,AKT和GSK3β的基因和总蛋白表达水平在各个染毒组和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 DEHP可诱导Hep G2细胞产生剂量依赖式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效应可能是DEHP增加人类2型糖尿病和肥胖发病风险的潜在分子机制之一。DEHP诱导Hep G2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效应可能是发生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水平,而非转录或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HA-NPs)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毒性差异,为HA-NPs的安全性提供实验证据。方法以肝肿瘤细胞(Hep G2)和肝正常细胞(L02)为研究对象,采用噻唑蓝比色(MTT)、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和台盼蓝染色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比较HA-NPs对Hep G2和L02的细胞毒性差异。结果 MTT结果显示,在HANPs染毒浓度为100、200和400μg/ml时,L02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10%、114%和104%,而Hep G2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2%、89%和73%;在HA-NPs浓度为600μg/ml~1600μg/ml时,L02细胞的存活率从90%降至27%,而Hep G2细胞的存活率则从67%降至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释放和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400、600和800μg/ml的HA-NPs对Hep G2和L02的细胞毒性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且相同剂量的HA-NPs对Hep G2的细胞毒性要高于L02(P0.05)。结论高浓度HA-NPs对Hep G2和L02细胞均具有毒性效应,且相同剂量的HANPs对L02的细胞毒性要低于Hep G2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在肝癌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处理HepG2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和半胱氨酸酶3(Caspase3)活性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NS-398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NS-398(0、100、200、300、400μmol/L)作用HepG2细胞24h后,对照组未见凋亡峰,各试验组(100、200、300、400μmol/L)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其凋亡率分别为(10.51±1.04)%、(27.79±2.40)%、(45.72±3.32)%、(60.22±2.03)%,呈明显剂量依赖性(P<0.01),不同浓度NS-398处理后Bcl-2表达下降,Caspase3表达增加,随着NS-398处理浓度的增加,表达活性Caspase3的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67±0.22)%、(9.53±0.15)%、(21.28±0.43)%、(39.63±0.8)%、(63.40±0.69)%,呈明显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可能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活化Caspase3,从而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COX-2抑制也许可作为新的肝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锌对胰岛素抵抗靶细胞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方法建成Hep G2细胞、3T3-L1细胞和L6成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后,用10-7mol/L胰岛素和不同浓度锌(0、20、50、100、200、400μmol/L)孵育细胞,通过MTT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基础状态和胰岛素刺激状态下3种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的消耗量。结果不同剂量的锌孵育3种细胞3 h后,200、400μmol/L的锌可明显抑制各组细胞的活力(P<0.05);50~100μmol/L的锌干预3 h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Hep G2、3T3-L1正常细胞和胰岛素抵抗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但其作用效果明显低于胰岛素;其中100μmol/L的锌与胰岛素共同作用的效果分别优于胰岛素或锌单独作用的效果(P<0.05);对于L6肌细胞,20、50和100μmol/L锌均能明显提高基础状态下正常细胞和胰岛素抵抗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P<0.05);仅有20μmol/L锌和胰岛素共同作用的效果优于胰岛素或锌单独作用的效果(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3种胰岛素抵抗的靶细胞葡萄糖摄取量,且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适宜作用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铝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β-淀粉样蛋白(Aβ)42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分别暴露于含麦芽酚铝终浓度为0(对照)、50、100、200和400μmol/L的完全培养基染毒12、24、48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法测定PS1、Aβ42蛋白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00、400μmol/L麦芽酚铝染毒12 h时及各浓度麦芽酚铝染毒24 h、48 h时PC12细胞的存活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麦芽酚铝染毒浓度的升高,不同染毒时间PC12细胞的存活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400μmol/L麦芽酚铝染毒12 h时及200、400μmol/L麦芽酚铝染毒24 h、48 h时PC12细胞PS1蛋白的含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00μmol/L麦芽酚铝染毒12 h时及200、400μmol/L麦芽酚铝染毒24 h时以及100、200、400μmol/L麦芽酚铝染毒48 h时PC12细胞Aβ42蛋白的含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γ-分泌酶表达增加可能是铝致PC12细胞Aβ42蛋白含量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