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Hcy、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好,可以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清Hcy、FIB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偃师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很好的疗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郑才  黎绮霞 《临床医学》2014,(11):50-51
目的探讨并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及基础疾病给予相应的降压、降糖、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且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肯定,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具有安全高效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模式将该组患者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与观察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各34例.对比分析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阿司匹林治疗后病情仍加重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患者,联合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5例APCI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斯堪的那维亚(SSS)评分。结果治疗组的病情进展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病情进展达高峰时和发病后2周,治疗组的 S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仅1例患者出现双下肢皮肤少量瘀点。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延缓APCI 的进展,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对高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高龄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50 mg)+小剂量氯吡格雷(25 mg)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定量表(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 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 33%(P 0. 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是由脑血液供应障碍引发的脑部病变,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腔隙性梗死等,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具有吸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0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22%、97.78%,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且试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4%、5.5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3例,参照组予以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清同型半胖氨酸(Hcy)、超敏C-反应泛白(Hs-CRP)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97%,32/33)较参照组(78.79%,26/33)高(P<0.05);研究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较参照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cy、Hs-CRP水平较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2/33)与参照组(9.09%,3/3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清Hcy、Hs-CRP水平,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ASP)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口服ASP 150 mg.d-1,Ⅱ组口服ASP 300 mg.d-1,8周后检测2组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2组CRP、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P、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P能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脑梗塞的风险,较大剂量的ASP可能有更好的二级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每例患者入组时和治疗第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脑血流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康复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TCD各项指标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血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接受尿激酶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治疗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分析429例ACI患者(ACI组)和4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相关参数水平,并根据ACI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CI组分为轻、中、重度亚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的PLT水平显著降低(P<0.01),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FIB与脑梗死呈独立相关(OR=1.628,95%CI为1.427~1.857;OR=7.115,95%CI为4.981~10.164);FIB与MPV水平两者相互间无明显相关性。ACI组各亚组FIB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患者FIB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51,P<0.01)。结论:FIB、MPV可能为引起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且FIB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患者家属意愿分为康复组(91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病情稳定48 h后进行瘫痪肢体生物反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60、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并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依照TOAST分型标准,选择发病7 d内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60例,统一给予拜阿司匹林(200 mg,1次/日)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7 d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和AR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分析AR的危险因素。结果:TEG检测结果显示,AR者42例(26.3%),AS者118例;2组花生四烯酸抑制率分别为(42.6±18.9)%和(76.3±15.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R组吸烟、饮酒、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及血清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A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及高Hcy是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存在AR,糖尿病史、吸烟史及高Hcy水平是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二级预防作用。方法: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52例,按治疗的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及联合治疗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NSE、CRP的水平,以及二级预防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第7天及第15天的血清S100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血清中S100、NSE、CRP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脑梗死复发、并发心肌梗死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较阿司匹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治疗组的死亡率较阿司匹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100、NSE、CRP水平,且能降低脑梗死复发率、心肌梗死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40例,阿司匹林组32例,观察时间为14d,对两组患者检测治疗前后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氯吡格雷治疗后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28例急性脑梗塞进行动脉内溶拴治疗,就其治疗时间窗,药物用量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性造影并溶栓,血管内造影证实血管开通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及起病1个月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阻塞血管完全再通率46.4%(13/28),部分再通率32.1%(9/28),未开通6例(21.4%);临床治愈率10例(35.7%),显著好转7例(25%),有效6例(21.4%),无变化4例(14.3%),死亡1(3.6%)例。结论:介入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