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TCD在血管性眩晕中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对70例非典型眩晕病人进行了检查,有51人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VBS)血流速度异常,其中19例为血流速度增高,24例为血流速度减慢,8例患者血流速度既有增高表现双有降低表现。经直线驾归分析,所测的基氏动脉(BA)、动脉颅内段(VA)及小脑下后动脉(PICA)平均血流速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因此,TCD可作为血管性眩晕临床诊断的一个非损伤性的客观指标,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庆玲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0):1046-1046,1050
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与40例同龄正常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VBI组平均血流速度(Vm)减低占29.3%,Vm增高占34%,Vm正常占36.7%,VBI组动脉指数(PI)普遍长高,说明VBI表现特点是血流阻力升高,血管顺应性减低,Vm增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3.
应用双功能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对3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脑动脉血流检测,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经颅多普勒频谱形态第二峰高于第一峰1例,第一峰高于第二峰8例,与正常组比较;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低于正常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增高,椎动脉(VA)的PI升高,而基底动脉(BA)Vs、Vd、Vmey PI、RI与正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认为冠心病患者多存在脑动脉梗化,TCCD可以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53例中枢性眩晕病人三维经颅多普勒(TCD)表现,结果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45岁以下眩晕病人颈内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增高发生率明显高于45岁以上者(P<0.05)。45岁以上病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P>0.05)。男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病人(P<0.05)。对中枢性眩晕病因、发病机理及出现以上TCD表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各期高血压病人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TCD)对384例高血压病人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脉动指数(PI)及频谱形态进行观测。结果 高血压Ⅰ期组病人MCA、ACA的Vm升高,PCA、VA、AB的Vm无变化,PI无经颅多普勒频谱形态正常。Ⅱ、Ⅲ期病人  相似文献   

6.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16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霞  许永成 《广西医学》1995,17(6):496-497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16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11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颈内动脉(ICA)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1A)的TCD表现异常为98.4%,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系统T1A的TCD表现异常为84%,并发现低流速型、高流速型及混合型三个类型。  相似文献   

7.
郭玉娥  刘宝勤 《中原医刊》1999,26(12):12-12
近几年来陆续有报道应用经颅多普勒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循环状况,本文通过TCD观察MCA区脑梗塞48小时内颅内血流速度,对照CT以探讨脑梗塞早期侧支循环的改变。1 对象与方法1-1 仪器与检查方法:德国产BLT-2000A型TCD(经颅多普勒)检查仪,发射频率2MHz探深度25~120mm,间距1mm。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安静状态,于颞窗侧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和小脑下后动脉干同节段的血流速度。1-…  相似文献   

8.
对7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VBI)患者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同时以5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椎基底动脉(VBA)异常率为75.7%,而对照组为34.0%,二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提示TCD可作为诊断TBI的一项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评价经颅彩色多谱勒(TCD)对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CD对15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脑内血流状态进行检测分析,并与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TCD异常率为88.96%,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均明显降低,搏动指数(PI  相似文献   

10.
742例头痛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头痛患者颅内动脉血管血流变化。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技术对742例神经系统检测和CT、MRI检查无异常的头痛患者与128例健康对照者按〈40岁、40-60岁、〉60岁年龄段分组对比研究。结果 头痛组TCD异常率为49.2%,对照组为29.7%;血流速度异常率头痛组为33.8%,对照组为9.4%,血流速度异常好发部位依次为椎动脉(V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  相似文献   

11.
姚丽  张宏  李涛  吴海琴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1):1809-1811
目的 分析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眩晕患者血管因素的认识。 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脑DSA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48例,分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组(42例)及非VBD组(106例),分析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与VBD之间的关系。 结果 148例患者平均年龄(59.43±13.02)岁,其中男性78例(52.7%),基底动脉狭窄者(>50%)18例(12.2%),VBD者42例(28.4%)。性别、高血压及椎动脉优势在VBD组及非VB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饮酒、眩晕病史及椎基底动脉狭窄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优势是VBD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26,P=0.001)。VBD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分量表(DHI)评分为(81.14±9.42)分,非VBD组DHI评分为(69.25±8.5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3,P<0.001)。 结论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VBD不再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病变,其可能与血管源性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眩晕合并VBD的患者眩晕程度更重,残障程度更高。椎动脉优势可能是VB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中枢性眩晕患者前、后循环血流变化的检测,明确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DWL TCD超声仪,对随机抽取的208例中枢性眩晕患者进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检测,观察其收缩峰的平均速度(Vm)的变化,分析其年龄差异与前、后循环中各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血流速度异常以后循环异常为主,高年龄组血流速度异常尤为明显。结论 TCD具有简便、安全、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为眩晕患者颅内血流情况提供动态观察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对眩晕患者的筛查有重要价值,可成为眩晕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学影像资料1680例,观察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8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存在8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可以借此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伴发眩晕的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伴发眩晕的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行支架成形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1年疗效。结果血管狭窄部位:椎动脉起始段24例、颅内段4例,基底动脉5例。Mori A型病变25例、Mori B型病变8例。支架成形术成功率为100%,平均狭窄率从85%(70%~95%)下降到15%(0~20%)。随访1年,33例患者无脑卒中事件发生,眩晕发作消失29例,轻度发作3例,无明显改善1例。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安全、有效,特别对伴发眩晕的患者症状改善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突发性聋伴眩晕四种听力类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与血管损伤因素相关检查的临床价值及意义,了解血管因素在突发性聋伴眩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聋伴眩晕病例,按听力曲线类型分成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全频下降型、全聋型4组,分析其颅多普勒(TCD)、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MRI检查结果异常的分布情况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突发性聋伴眩晕病例中全聋型占35.7%、高频听力下降型24.5%,低频听力下降型20.4%,平坦下降型19.4%.血管相关检查结果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异常检出率为83.7%,MRI为67.3%,颈部彩超为52.0%,TCD为17.3%.低频下降型患者血管相关检查异常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病人中,低频下降型血管因素影响较小.同型半胱氨酸和MRI检查是突发性聋伴眩晕病人血管损伤性因素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DSA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其分布。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全部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参加实验57例患者,1例患者因左椎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手术中止。进入结果分析55例。经检查发现共有39例(39/55,70.90%)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6/55,10.90%):后循环病变33例(33/55,60%),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例(16.36%),累及两争或两争以上血管的共24例(24/55,43.6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16例(16/55,29.09%)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眩晕宁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眩晕宁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眩晕宁组81例和对照组84例,观察眩晕宁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作用,检测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和治疗前后的ET和CGRP的水平。结果眩晕宁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8,P〈0.05)。治疗后眩晕宁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眩晕宁组ET、CG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对颈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椎动脉血供,可显著影响ET和CG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葛根素与胞二磷胆碱治疗椎-基底动脉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胞二磷胆碱0.75g,葛根素注射液400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两组均连用14d。结果: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P〈0.05),收缩期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1)。结论:葛根素联合胞二磷胆碱可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性眩晕的急性发作,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和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CTA)成像对颈性眩晕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46例颈性旋晕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及CTA检查。结果: ①CT平扫显示脑梗塞4例,未见异常42例; ②CTPI脑血流灌注正常19例,异常27例;③CTA46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有21例存在椎动脉狭窄。18例患者脑血管存在局限性狭窄或部分血管未显影,未见异常7例;④CTPI显示的17例脑梗塞前期患者在CTA中均显示有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CTPI联合CTA能够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及脑供血情况,是判断颈性眩晕病因及脑缺血严重程度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