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和肾上腺髓质素 (ADM )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 52例冠心病患者的ET和ADM ,并做冠状动脉造影术 ,证实狭窄程度 ,用目测累积记分法 (CS)表示。研究组 4 2例 ,按含CHD易患因素的多少分 3组。对照组 10例 ,无易患因素、无心绞痛、无心梗病史、冠造无狭窄。结果 ET值和ADM值研究组 (有狭窄者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含CHD易患因素越多 ,这种增高越明显 (P <0 0 5) ;52例总的ET值与ADM值相关性良好 (r =0 74 5,P =0 0 0 1)。A、B、C3组CS积分无差异 (P >0 0 5)。结论 有冠脉狭窄者ET和ADM值增高 ,说明存在内皮系统损害 ,并且易患因素增多对这种损害有叠加作用 ,但狭窄程度并未随着ET和ADM值增加 ,说明内皮损害不是冠脉狭窄的唯一决定因素。另外ET与ADM良好的相关性也说明ADM能够反应内皮损害。  相似文献   

2.
内皮索(ET)是强烈的收缩血管的活性多肽。本主要研究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血管扩张剂异舒吉在冠状动脉内注射中的干预作用,及其对正常及病变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义红  田青 《吉林医学》2012,33(15):3157-3158
目的:评价运动心电图(ET)检出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冠心病患者的ET及CAG检查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对比,分析ET阳性检出冠心病的灵敏性为38%、冠状动脉硬化为22%,肌桥21%,正常19%。ET可疑阳性检出冠心病的灵敏性为25%,冠状动脉硬化为6%,肌桥11%,正常19%。ET阴性检出冠心病的灵敏性为24%,冠状动脉硬化为12%,正常64%。98例患者CAG和ET检查结果比较,ET阳性共37例,检出冠状动脉异常的灵敏性为60%。ET可疑阳性检出冠状动脉异常的灵敏性31%。ET阴性检出冠状动脉异常的灵敏性为36%。结论:ET具有安全、无创、价廉、操作简单等优点,有一定的敏感性,已广泛运用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并越来越多地用于评估冠心病,判断冠状动脉硬化,筛查冠心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新生小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观测其对NO、ET-1和PGI2的分泌。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方法,通过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和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的形态进行鉴别。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ET-1、PGI2、NO浓度。结果:新生小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在体外生长曲线呈“S”形,并能分泌ET-1、PGI2和NO。结论:新生小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能够进行体外培养,并能分泌ET-1、PGI2和NO。  相似文献   

5.
钾通道开放剂拮抗内皮素-1的缩血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离体猪心冠状动脉环,研究了KATP开放剂吡那地尔(PIN)和克卡里木(CRO)对内皮素-1(ET-1)缩血管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IN和CRO均使ET-1的量-效曲线右移,并降低最大反应。当ET-1(30nmol/L)达最大效应后,累加剂量的PIN和CRO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KATP开放剂对ET-1收缩冠状动脉的拮抗作用,可能是其抗心肌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芪丹通脉片对急性心肌缺血犬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对急性心肌缺血犬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经十二指肠灌入实验药物,经颈外静脉插管至冠状静脉窦,测定结扎冠状动脉药前及用药后不同实验时间点的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实验结束后取缺血区心肌组织测定心肌组织NO和ET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芪丹通脉片能升高血清和心肌NO水平,降低血浆和心肌ET水平,在芪丹通脉片高剂量组用药30min以后效果尤为明显(P<0.05)。结论:促进NO产生和抑制ET合成,是芪丹通脉片抗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与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中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47例冠心病患者分成冠脉造影组12例和支架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4h、24h经股动脉取血,采用放免法测定ET的的浓度。结果:冠脉造影对冠脉循环血管活性物质无显著影响,支架术后存在血管活性物质的波动,ET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支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神经肽Y(NPY)的水平与冠心痛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2例心绞痛患者和3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正常对照组的血浆ET、NPY水平。结果UAP血浆ET,NPY显著高于SAP和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浆ET、NPY呈现增高趋势。重度狭窄组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组(P<0.01),3组ET、NPY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ET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835),NP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809)。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前列环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血浆内皮素(ET)及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在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浆中浓度变化,探讨其在UAP、AM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8例SAP、48例UAP、23例AMI及26例健康人血浆ET、6-keto-PGF1α浓度,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冠心病病人血浆ET增高 的同时,血6-keto-PGF1a下降,尤以AMI第1天和UAP患者为明显。结论:冠心病病人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其分泌的ET与PGI2失衡,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促发了UAP和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血管内皮功能、体内脂质过氧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血生化检查包括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糖以及测定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LDL)、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使用PHILIPS 980 0型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仪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 :75例患者中 ,冠状动脉损伤 (1支或多支 )组 5 0例 (6 6 .6 7% )。冠状动脉无损伤组 2 5例(33.33% )。冠状动脉损伤组与无损伤组的特殊实验室检查结果 :OxLDL分别为 (6 5 .73± 5 .37)mmol/L和(4 6 .95± 7.74 )mmol/L(P <0 .0 5 ) ,NO分别为 (6 5 .31± 9.87) μmol/L和 (87.6 2± 10 .0 9) μmol/L(P <0 .0 5 ) ;ET分别为 (91.92± 8.5 0 )ng/L和 (82 .81± 7.37)ng/L(P <0 .0 5 )。  结论 :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xLDL、NO和E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浆脑钠素(BNP)浓度测定对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CS患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63例,年龄33—78岁;用竞争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BNP浓度,并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1、血浆BNP浓度AMI组(436.7±388.0)pg/ml和UA组(216.1±203.3)p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2±32.1)pg/ml,(P〈0.05)。2、在NYHA心功能都是I级的时候AMI患者血浆BNP浓度高于UA患者(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ACS有显著关系,并认为血浆BNP水平升高可能会成为ACS早期诊断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左心功能和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隆支30min后再灌注30min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心功能分析系统测定左室心功能,用酶法测定血清NO水平,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水平。实验分假手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茶多酚(40mg.Kg^-1)治疗组。结果:在缺血期和再灌注期,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左室LVSP、 dp/dt.max,-dp/dt.max, dp/dt.max/IP明显下降(P<0.01),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血浆ET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茶多酚能够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左心LVSP,+dp/dt.max,-dp/dt.max, dp/dt.max/IP,提高血清NO,降低血浆ET,恢复NO/ET平衡(P<0.01)。结论:茶多酚能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左心舒缩功能,提高血清NO和降低血浆ET,恢复NO/ET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含量的变化 ,并探讨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急性脑梗死组 6 0例 ,急性脑出血组 4 9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 5 7例和对照组 6 0例的血浆ET水平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急性脑出血组、冠心病组血浆E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急性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的血浆ET水平较冠心病组升高更明显 (P <0 .0 5 ) ,但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ET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血浆ET水平升高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来研究观察PTCA后股动脉血ET浓度的变化以探讨PTCA对ET释放的影响。14例行PTCA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小时取股动脉血,20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即刻取股动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血浆ET浓度。结果:PTCA术后早期股动脉血ET水平明显升高(从69.87±31.74pg/ml到79.09±31.18pg/ml,P<0.05),术后1小时继续升高(83.65±39.69pg/ml)。术后血ET浓度升高值与球囊扩张后直径比被扩张动脉直径之比(B/A)呈正相关(R=0.589,P<0.05)。CAG术后血浆ET浓度较术前无变化(分别为59.36±22.57pg/ml和54.20±18.70pg/m1,P>0.05)。结论:PTCA使循环ET水平升高,内皮损伤可能是引起ET释放和合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97年11月至2004年12月2596例在我院所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出57例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占2.2%。其中36例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占63.2%,并以右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异常为多见。检出冠状动脉瘘21例,检出率为0.81%,并以冠状动脉一肺动脉瘘最为多见,占81%。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胡宏德  贺勇  张立 《四川医学》2005,26(5):508-510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变异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的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患者均有不典型心绞痛及不典型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未见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结论冠状动脉变异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肝硬变病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阶段肝硬变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变腹水形成和肝肾功能损伤所起的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浓度,同时也了解肝肾功能。结果 血浆ET—1在无腹水组、有腹水组和肾衰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肾衰组与有腹水组(无肾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差异无显著性。血浆ET随肝功能损伤加重而逐渐升高。结论 血浆ET升高可能在肝硬变病程的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引起腹水形成和肝肾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脑出血患者因浆及脑脊液中ET1含是均升高;单纯脑实质出血者以血浆含量升高为主;而脑实质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含量均显著升高;血浆ET1增高与出血量无明显关系,脑脊液中ET1含量在大量出血时显著升高。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ET1升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脑脊液中ET1升高可能与血脑屏蔽被破坏及损害或刺激室周组织,引起了ET1分泌释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名  李泽林  陈清 《海南医学》2002,13(8):10-11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情况。方法:选择35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小、中、大梗死组;依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每位患者分别于起病1天,7天,14天,第21天进行血浆内皮素浓度的测定。并设30例同期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ET明显升高,21天时血浆ET水平仍显著升高(P<0.01),中、大梗死组的ET明显高于轻型者(P<0.01),结论:ET含量的升高是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监测ET能帮助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对脑梗死的防治起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77年Grunting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进行心导管检查的同时完成PCIo2001年12月-2004年6月我们对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旨在探讨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