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篇,首列有阴阳易病一条,巢氏病源认有:“阴阳易病,是男子妇人,天行病新瘥未平复,因交接得来之病,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其毒著于入,如换易也”等语。千百年来,伤寒论的注家,都遵巢氏此说,以为注释,未有异议。惟日人山田秀珍氏,不同意巢氏这一说法,认为:“平不壮实无病之人,一夕与病后之人交接,决不会得如此病证。”同时指出:“阴阳易的阴阳二字,是斥房事而言,易是变易,此乃平素好淫之人,在伤寒病中,更  相似文献   

2.
日前偶阅本刊1961年第11期有李益三同志《论伤寒论注家对阴阳易病之误解》一文,文中肯定“阴阳易”为男妇病新症未平复,因犯房事面来的一种差后劳复病证;同时指出“阴阳易”字合用,应作为男女交接解释,并引据《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有关记载为证。个人认为此说很好,可以扫清过去注家之误解,使学者得到正确解释,从而提高疗效。这对阐明伤寒论原文真义是有贡献的。惟李同志对“阴阳”二字,作为男女交接解释的来历,疑为隋唐以前的“民间方言”或“医家术语”,尚有未达一间。现在愿就这一点,略作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3.
左祐仲 《国医论坛》2006,21(6):10-10
阴阳易首见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衤军散主之.""妇人中衤军,近隐处,取烧作灰……水服方寸匕.""妇人病,取男子衤军烧服."<诸病源候论>论其病因病机最详,认为六淫之邪伤于男女,病新瘥,未平复,与之交接,均可造成此病的发生;疾病的变易分两种,一是病后交接,男病传女,女病传男,二是病后因交接而病复发,病上加病,不传无病之人.证诸临床,前者互传临床很难见到,也从未见有病例载之于书端,而后者较切合实际.我曾诊治此病1例,现介绍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乃张仲景《伤寒论》条文排序之最后一篇。全篇从392条开始至398条仅有条文7条,但却通过对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的精辟论述,突出了病后慎养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复发的康复、保健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霄霖 《河北中医》1998,20(4):251-252
自然界存在着自然节律,产生自然节律的基础是阴阳消长.《内经》的时间治疗学观点就是建立在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的基础上.自然界日月运行,气候寒暑变化对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经脉气血的运行都有直接影响.当人体脏腑功能紊乱,不能与自然界变化相适应时,就会产生病理改变.因此治疗疾病要根据“天人相应”的规律去调整机体的失衡状态,以求机体内外环境整体的统一.正如《内经·四气调神论》所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瘀血证是中医特有的命名.大凡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由此引起的病证统称为瘀血证.对其治疗,虽有活血祛瘀之大法,但若细究各类瘀血病证病发的规律去因时制宜治疗,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水证”、指的因水为病的各种病证。这个病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杂于诸条之下。为此、不揣肤浅,试将有关“水证”归纳一起,系统论述。一、水的形成水有形、其气寒润,它在人体的变化,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考本文之义,  相似文献   

7.
正论曰:妇人温病虽瘥,若未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病。其人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一作膜脉),四肢(一云膝胫)拘急、小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嘘嘘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动  相似文献   

8.
茯苓、桂枝作为药对应用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主治水饮不化证,叶天士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用量及配伍他药发挥不同的功效.《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苓桂配伍的医案有133则,其中以治疗阳气亏虚致寒湿痰浊内生之证为主,亦用于气血不利、经脉不和之证的治疗,具体见于治疗水饮病证、疼痛病证、上逆病证、妇科病证等.叶氏发挥苓桂药对"通阳"之用,扩展其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9.
微博直通车     
正@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国际疾病分类》纳入中医证候#2018年6月18日,数十年推广中医的世卫组织发布了新版《国际疾病分类》,首次将中医"证候"纳入: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纲之证、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证、十二经脉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五脏病证……  相似文献   

10.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11.
<正> 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素问·阴阳离合论》未必是它的定名之作,但该篇直书“名曰太阳”等,为《内经》其它文章所无,却与定名有关。故它虽以阴阳离合立论,伸明三阴三阳符合阴阳之道,实际上说明六经的定名。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早于《内经》。若将《阴阳离合论》与帛书经脉部分两相对照,有三处相同。一、帛书《足臂十一灸经》诸脉起于四肢,作向心性循行;《阴阳离合论》所述诸脉“根起”于肢端,依马莳所说“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则也作向心性循行。二、帛书《阴阳十一灸经》有肩脉  相似文献   

12.
以《伤寒论》六经病证为主线,结合呕吐有关条文,通过总结和分析仲景治疗呕吐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证施治提供清晰的组方用药思路。《伤寒论》辨证用药严谨、考究,临证用药时审证求因,辨别寒热虚实、阴阳真假,四诊、脉证合参,"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难经》“肾之积名曰贲豚”,与《金匮要略》中之“奔豚”有何异同? 答:贲通奔,贲豚即奔豚,系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形如小豚奔突冲窜状的一种病证。《难经·五十六难》日:“肾之积名日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可见两书之“奔豚”,在证候表现上确有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1)内涵不同。《难经》之贲豚,为肾之积病,其属痼疾可知。病人少腹素有积块,发病时痛从少腹起,上至心下,或上下无已时,痛止后其积块仍留在少腹。因属有形之积块为病,故名曰;“肾之积”。《金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帛书<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经脉病证治疗及三阴五死证候,书中没有关于诊脉的内容,参阅<灵枢·经脉>篇中的经循路线、脉病主证、经病治疗及五阴死候等内容,初步认定二书不是脉象诊断学书籍,也不是独立成篇的著作,它们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同一部书,即今之<灵枢·经脉>,只是前者成书较早,文理简略,而后者成书较晚,论述详尽.  相似文献   

15.
探讨阐明上下交病、病证纷繁、盘根错结之证,当注重整体、谨守病机、寻根溯源、纠偏去弊、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方可令阴阳调和、气血条达。其论述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中的"上下交病,治在中焦"为切入点,阐明上下交病之理论基础,中焦在机体中的重要意义、对"治在中焦"的理解及其引申含义,以及上下交病、纷繁难解时谨守病机,以和中焦、和气血、和阴阳为辨治思路,进而说明"上下交病治其中"在辨证施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疑难病。韩碧英教授认为该病属于骨繇证,其基本病机为肾精不足、脾胃失养导致的髓海失调。其病位在髓海,涉及的经脉主要有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阴阳脉及阴阳维脉,脏腑主要为脾肾二脏。病证中协调运动障碍定位于阴阳脉和阴阳维脉,眩晕、语言笨拙与记忆力减退等定位于脾脏及肾脏。针灸治疗遵循调理髓海的治则,用髓海穴百会、风府、脑空等,同时注重调整阴阳蹻脉功能以复运动之常,调整阴阳维脉的功能平衡两侧阴阳,并强调调后天以补先天,即通过补脾达到益肾的目的,以恢复脏腑经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阴阳易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论其病机多以阴阳两虚为要。笔者认为阴阳易证之病机为肾厥,即肾脏之阴阳厥逆而不用,治以调和肾厥。  相似文献   

18.
腰痛腰痛是指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因腰为肾之府,故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病因病机]腰痛的病因分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腰痛多由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阻滞经脉,留着腰部所致,或因寒湿内侵,经脉受阻;或为湿热交蒸,阻遏经脉;或由跌仆外伤,损伤经脉气血,瘀血留着腰部而致疼痛内伤腰痛则为肾亏体虚,或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  相似文献   

19.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为王清任所创,主治头痛,胸痛,噎膈,不寐,呃逆等病。笔者在临证实践中将之运用治疗营卫稽留、壅遏经脉所致之内伤发热;州都气化无力、瘀湿交阻之前列腺增生症;因患水湿复感寒邪经脉凝滞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满意。兹选三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陈士铎,以善治杂证、怪病著称,对精神病论治颇有特色;其所著《辨证录》、《石宝秘录》,可以说是学习、研究精神病证治的重要参考文献。陈氏以阴阳互根、五行生克之理,辨析证情,说理透彻,颇多创见。主张“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