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8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m-AST活性,观察其在发病期(入院时)与各治疗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肝病患者m-AST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急性肝炎组m-AST明显升高,其次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肝癌组m-AST轻度升高。不同肝病患者经住院治疗2周后(第3周)随着肝功能的恢复,急性肝炎组m-AST明显下降,与入院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虽有下降,但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治疗前后m-AST无明显变化。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肝脏疾病患者的m-AST活性,对于鉴别急、慢性肝炎、评价疗效及判断肝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itochondrial aspartate arninotransferase,m-AST)在不同肝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23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m-AST及ALT、AST、AKP、GGT、AFU、5'-NT活性,对结果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 各组肝病患者m-AST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急性肝炎组m-AST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代偿期,m-AST变化不明显,失代偿期,m-AST持续升高.AST和ALT两种酶在各种肝病时有不同程度升高.AKP、GGT、5'-NT活力主要在肝癌中增高明显.结论 m-AST可作为诊断肝脏损伤、坏死及预后判断的敏感指标,特别是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条疾病链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疾病所处时期,作为疾病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血清m-AST活性测定及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型同工酶(m-AST)活性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对41例健康正常人及138例不同肝病患者进行m-AST活性测定。结果不同肝脏病症患者m-AST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AST变化呈正相关。治疗2~3周后,急性肝炎随着肝功能的恢复,m-AST明显下降,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而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原发性肝癌治疗前后,m-AST活性变化不明显;肝硬化失代偿期随着肝功能进一步损伤,治疗后m-AST仍持续不降,且有上升。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肝脏疾病患者的m-AST活性,对于了解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鉴别急、慢性肝炎,评价疗效、判断肝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ALD)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m—AST免疫比浊法测定63例ALD患者,30例健康人血清中m—AST活性水平,并计算出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L-AST)活性的比值及m—AST升高百分比。结果 ALD患者血清m—AST活性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人院2周酒精性脂肪肝(AFL)患者病情好转者,血清m—AST水平下降(P〈0.01),酒精性肝炎(AH))及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下降不显著(P〉0.05)。结论 血清m—AST活性的测定及m—AsT/L—AST比值可作为ALD的早期诊断及判断病情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易敏  付元元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337-1338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活性、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xansferase,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比值(AST/ALT)在肝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住院肝病患者169例(急性肝炎38例、慢性肝炎65例、肝硬化45例、原发性肝癌21例),采用东芝TBAI-120RF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健康人和肝病患者血清中TBA、AST/ALT的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肝病组血清中TBA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以急性肝炎最高,肝硬化次之,即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肝炎,除原发性肝癌组与慢性肝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肝病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病组AST/ALT比值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肝病组间AST/ALT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TBA、AST/ALT比值不仅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情况,还可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的变化对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97例肝病患者的ALT、AST、ALP、GGT各指标,并与103例无肝病患者相比较。结果197例肝病患者血清肝脏酶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项酶活性均高于非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各种酶显著增高,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最为显著,最高者迭2817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次之,与非肝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以γ-谷氨酰转移酶(GGT)增高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碱性磷酸酶(ALP)、GGT增高极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AST升高不明显;而肝病患者的GGT均有明显升高,特异性差。结论肝病患者定期进行肝脏酶谱的检测和结果分析对肝病的诊疗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ST和ALT比值在肝病患者血清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抽选我院有肝病的患者200例,其中,35例(17.50%)肝癌,称为:肝病1组;40(20.00%)例肝硬化,称为肝病2组;45例(22.50%)非黄疸型肝炎,称为肝病3组;60(30.00%)例黄疸型肝炎,称为肝病4组;20例(10.00%)慢性肝炎,称为肝病5组。用全自动生化仪( DXC800)对血清中的ALT、AST进行抽查。结果肝病1组、肝病3组和肝病4组血清中的ALT值比肝病2组、肝病5组高,P<0.05。肝病1组、肝病2组、肝病3组和肝病4组的血清中的AST值比肝病5组高,P<0.05。结论肝病增重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 AST和 ALT比值,临床医师可经AST和ALT比值情况来判定肝病的严重度以及病程,为预后提供情报,促进病情的优化,临床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测定的方法,评价与它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抑制法测定m-AST活性,速率法测定AST活力,再计算出m-AST/AST比值。结果:m-AST活性在200U/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CV·3.8%,批间CV=4.9%,回收率96.3%~111.2%,平均 104.3%。110例正常人血清m-AST为 13.01±2.93,m-AST/AST比值为0.51±0.08,125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 m-AST活性与 m-AST/AST比值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适应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m-AST测定对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蛋白(Alb)基因和甲胎蛋白(AFP)基因在肝癌(HCC)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Alb基因和AFP基因在67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基因和Al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3.7%和59.7%,前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后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但与急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Ⅲ期AFP基因片段和Alb基因片段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肝癌组;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分析外周血中AFP和Alb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及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凝血四项应用于肝脏疾患的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肝脏疾患患者200例(48例为急性肝炎,62例为慢迁性肝炎,50例为慢活性肝炎,24例为肝硬化,16例为肝癌患者),并选取50例健康受检者作对照;均行凝血四项检测.统计和对比不同类型受检者的检测情况。结果在PT、TT、APTT及FIB四项凝血指标上,与健康受检者相比,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均出现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程度明显更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应用于肝脏疾患的诊断中有比较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各种肝病患者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门诊和住院各种肝病患者进行PA及血清总蛋白(TP)进行测定,在组间进行对比的同时与同期50例健康者进行以上指标的比较。结果与健康者比较,所有肝病患者PA均有所下降(P〈0.05),肝癌及肝硬化PA降低率最高。肝癌及肝硬化的TP与健康组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急性和慢性肝炎患者TP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A的水平是显示肝功能的重要及敏感指标,对诊断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肝硬化、肝癌和慢性肝炎的关系,探讨血清HGF水平作为肝脏疾病临床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GF的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H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HCC)和慢性肝炎(CH)患者的H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GF水平检测可作为肝脏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素(T4)、铜蓝蛋白(C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7病例分成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T4、Cp、AFU和P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病例组AFU、PT和T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AFU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病例组(P<O.01);各病例组PT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T。高于其他病例组(P<0.05);重型肝炎组cp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其他病例组(P<0.05),但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cp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T4,Cp,ALT和PT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和鉴别诊断、病情判断以及疗效和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健康人群及肝病患者TTV感染状况及基因分型。方法采用TTV(N22)区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半巢式PCR(nPCR)方法,对314例7种不同人群血清检测TTV DNA,限制性内切酶Pstl、Ndel进行酶切分型。结果TTV在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健康人群和乙肝疫苗接种者中感染率分别为72.72%、60.71%、56.52%、48.00%、46.15%、44.21%和34.78%。肝硬化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和乙肝疫苗接种者(P〈0.01),也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P〈0.05)。基因分型以G1型为主占(75.32%),G2型占(9.09%),(G1+G2)混合型占(15.58%)。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G1型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3.33%和82.35%,但与其它组无差异(P〉0.05)。G1型男性感染率为73.33%,女性感染率为79.59%,不同年龄组G1型感染率最高为1-10岁年龄组(83.33%)最低是11-20岁年龄组(70.83%)。但年龄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V在健康人群及肝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基因型以G1型为主,提示G1型对肝脏的致病性较微弱,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病程及愈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及肝病患者TT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TTV(N22)区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 PCR)方法,对309例7种不同人群血清检测TTV DNA。结果TTV在非甲一非戊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人群中感染率分别为75.00%(15/20)、75.00%(27/36)、61.90%(13/21)、58.06%(18/31)、52.78%(38/72)、45.61%(26/57)和38.89%(28/72)。肝硬化患者及非甲非戊型肝炎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也明显高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21~30岁年龄组TTV感染率(39.06%)显著低于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68.75%)(P〈0.01),其他年龄间无差异。急性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性别之间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TV在河北地区健康人群及肝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TTV感染与不明原因ALT升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酶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病毒性肝炎患者和体检健康者血清T3、T4、FT3、FT4、TSH以及ALT、AST、TBIL、ALB、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并将肝炎患者进行分组,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轻度肝病患者T3、FT4和中度肝病患者T3、T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重度肝病患者血清T3、FT3水平较轻度和中度患者降低(P〈0.05);黄疸性慢性肝炎患者血清T3,T4,FT3和TSH水平明显低于非黄疸性慢性肝炎患者(P〈0.01),慢性肝炎患者血清T3、T4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P〈0.05);另外,肝病患者中好转组T3,T4,FT3,TSH的水平均高于非好转组(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与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明显相关,肝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监测对肝功能受损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诊治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叶酸(FA)与维生素B12(VitB12)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检测315例肝病患者及8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FA和VitB12含量,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肝炎组血清F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VitB1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FA、VitB1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度组血清FA、VitB1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的F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VitB12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清FA、VitB12含量变化与肝细胞病损程度密切相关,其检测结果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脂蛋白 (a)的水平。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浊度法测定了 341例肝病患者和 98例健康者的脂蛋白 (a)水平 ,并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肝病患者的脂蛋白 (a)平均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降低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降低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继发性肝癌的降低则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脂蛋白 (a)与总胆红素之间无明显相关 (r =0 .2 5 5 6 ) ,脂蛋白 (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间则有反比关系 (r =- 0 .882 6 )。结论 :血清脂蛋白 (a)可作为肝细胞损害程度的临床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