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52例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  梁荆芬 《儿科药学》2000,6(4):40-41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方法 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1997-1999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2例小儿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51%),过敏性休克(14.68%)以及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06%)等;发病年龄呈正态规律分布:药物包括β-内酰胺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慨况,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方法 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1997-1999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2例小儿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地区小儿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51%),过敏性休克(14.68%)以及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06%)等;发病年龄呈正态规律分布;药物包括p-内酰胺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苗及中药的发生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 引发小儿药源性疾病的药物趋于离散状态,小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小儿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250例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1999-2002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0份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人群中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6%),过敏性休克(14.8%)以及思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2%)等;药物包括β-内酰胺抗生素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苗及中药的发生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引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趋于离散状态,小儿和老年人的药源性疾病发生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06年2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136例,涉及该院38种抗菌药物。13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74例;患者年龄最小63岁,最大96岁;按药物分类前3位分别为喹诺酮类(33例)、青霉素类(25例)、头孢菌素类(21例);原发疾病涉及的主要系统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多见;药源性疾病发生时间在用药5d内患者较多,有96例(70.59%);药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52例(38.24%),其次是毒性反应31例(22.79%);发生率较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有83例(61.03%)。结论:医护人员需重视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积极进行用药监护,为安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鲁红  姚宇翠 《儿科药学》1999,5(2):20-21,24
为了解儿童因药源性疾病入院的现状,对1578例儿科住院人进行了一次回顾性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有23例因药源性疾病入院,占全部儿科住院病地的1.46%;(2)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磺胺类,中药及外用药,药物种类及病例数均以解热镇痛药居首位,其次为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疾病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药源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总结.对药源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处理及预防分别进行阐述。结果: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合理用药是其主要诱因之一。结论:药师和医生应重视不合理用药可能带来的后果,关注药物的合理使用问题.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集的219例ADR报告,从患儿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累及器官和系统及其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9例ADR中,男142例(64.8%),女77例(35.2%),1~5岁患儿129例(58.9%);涉及药品29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37例,62.6%),其次为中药制剂(51例,23.3%);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213例,97.3%),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215例,98.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82例,83.1%);新的不良反应18例(8.2%)。结论:我院ADR的发生主要与患儿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因素有关,临床应进一步规范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尤建芳  尤明霞  冯懿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55-2156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上报的90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女53例(58.89%),男37例(41.11%);静脉滴注76例(84.44%),居首;抗感染药物出现ADR38例(42.22%),其次是中药制剂22例(24.44%);出现皮肤及附件症状者53例(58.88%),其次为神经系统16例(17.78%)。结论:ADR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化,需要加强ADR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2005~2007年我院10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常见类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的108例儿童ADR报告表,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引起ADR的药物多为抗菌药(占91.67%);年龄以0~3岁为主(48%);门诊高于住院;原患疾病多为感染性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77.78%);大多与静脉给药有关(66.11%);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为多见(39.81%),轻度反应为主;患儿及家族中有过敏史占(36.11%);累及的系统-器官多为皮肤及附件损伤(74.28%);经过停用致敏药物及加用抗过敏药治疗均痊愈,没有明显的后遗症。结论:加强儿童的ADR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以利合理用药。方法对2010年至2011年收集的179例ADR报告病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79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69例,占38.55%;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和抗肿瘤药发生率高,各占43.58%,16.20%和13.4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30.73%。结论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和抗肿瘤药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医院应加强此类药物的管理和监测,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上报的200例临床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菌药(120例,60.0%);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3例,56.5%);5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最高(89例,44.5%);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68例,84.0%)。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退药原因,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房管理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8月份住院药房退药处方3540张,对退药科室、退药原因,退药品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最多的科室为呼吸科(19.15%),其次是重症监护室(9.15%);退药原因较多以医嘱调整(换药)为主,占48.64%,其次是转科或出院退药;退药药品品种涉及广泛,主要以抗微生物药物居多(29.18%),其次是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用药与营养药(14.52%)。结论应梳理各个流程,强化临床合理用药意识,从而有效控制退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东莞市厚街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frug reaction,ADR)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1—2014年我院呈报的38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8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227例,女性患者161例,男性多于女性;20~<40岁患者居多(194例,占50.00%);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287例次,占合计455例次的63.08%),药物剂型以注射剂和粉针剂为主;抗感染药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241例次,占合计455例次的52.97%),其次为中成药;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05例次,占合计455例次的45.05%)。结论:抗感染药、中成药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65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的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65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药发生例数最多(35.51%),其次为喹诺酮类(25.34%)和青霉素类(19.73%);ADR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88.01%);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53.87%)。结论: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用药频率等密切相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和及时报告ADR,以保证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甲状腺手术住院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情况,并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沈阳市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随机抽样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甲状腺手术住院患者病历400份,提取病历资料中有关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信息,按照国家有关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相关评价标准,逐一分析抗茵药物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剂量、次数、换药理由及其合理性等。结果:400例患者中,抗茵药物单一使用率为92.00%(368/400),二联使用率为8.00%(32/400)。其中,抗菌药物种类选择合理率为47.50%(190/400),给药途径合理率为100.00%(581/581),给药剂量合理率为82.10%(477/581),给药次数合理率为85.20%(495/581),换药理由合理率为14.36%(26/181)。结论:该三级甲等医院甲状腺手术住院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11年临床各科上报的ADR报告163例,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经、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发生率(57.67%)高于男性(42.33%);≥60岁的患者发生率较高(29.45%);抗菌药物引发ADR最多(43.5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0.86%);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经(80.98%)。ADR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5.40%),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和重视报告,降低ADR发生率,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甲巯咪唑乳膏透皮吸收和的体内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甲巯咪唑乳膏经皮给药体内动力学及血清药物含量测定。方法:兔颈前甲状腺局部经皮给药,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甲巯咪唑浓度,以3P87药动学软件计算药物体内动力学参数。结果: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为2.590h^-1;消除半衰期(T1/2β)为2.258h;峰浓度(Cmax)为1.480μg.ml^-1;达峰时间(Tmax)为0.934h;曲线下积分面积(AU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检测帕珠沙星血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方法色谱柱为 Agilent Eclipse XDB-C18(4.6mm ×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0.005mol· L-1甲酸铵,0.1%甲酸)=(30∶70);流速:0.5mL· min -1;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电离源(ESI);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RM)对帕珠沙星(m/z 319.0→301.1)和环丙沙星(m/z 332.2→314.2)进行测定。样本处理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吸取上清液1μL进样。结果帕珠沙星的线性范围为0.02~20μg· mL -1,提取回收率为82%~9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该方法经考察符合血浆样品的测定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药物浓度的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安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44-1145
目的:观察药品不良事件(ADE)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11月我市上报的387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并作统计分析。结果:387例药品ADE中,涉及品种最多的为抗感染类药物(41.13%),发生ADE的主要途径为静脉给药(79.07%);ADE最常累及皮肤及其附件(51.16%);140例(36.18%)不按说明书用药,其中84例涉及抗感染药。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药物知识学习,注意药物使用各环节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西药房1999年3月-5月的处方11 522张,对所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出现频率,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11%,使用品种为58种(主要是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以单种药物治疗为主(73.50%),二种联用占21.86%,最多可达四种联用(0.84%);用药途径以口服为主;疗程最长为60d。结论: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大体上是合理的,但也存在联用不合理,疗程长,对老人和小孩用药缺乏相应的调整等问题,有待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