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小明 《中外医疗》2011,30(9):173-173
目的探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的影响。方法 86例病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每一病例原始数据进行2种不同层厚(1mm和3mm)重建。结果 3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最多为86个,其中小钙斑块数达到64个。以1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及其中的小钙化斑块数为标准,3mm检出的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回性心电门控技术检出钙化斑块时3mm层厚是不适宜的,1mm层厚较3mm层厚可检出更多钙化斑块,尤其是小钙化斑块,对于临床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020/08-2022/08该院心内科接诊的90例老年冠心病病例,均接受CCTA检查,按照是否为高危斑块分为高危组、非高危组,对于高危斑块依据1年随访后斑块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未进展组,对比其CCTA斑块定量参数差异及对高危斑块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 CCTA检查发现高危斑块发生率达83.33%(75/90),其中点状钙化斑块64例(71.11%),低密度斑块38例(42.22%),重塑指数RI、脂质斑块负荷大于非高危组(P<0.05),高危组基于CCTA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及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均低于非高危组(P<0.05);进展组的斑块总休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狭窄程度、RI、脂质斑块负荷均大于无进展组(P<0.05),进展组最小管腔面积、FFRct、FAI小于无进展组(P<0.05);斑块总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休积、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FFRct、FAI、RI、脂质斑块负荷及各项联合预测老年冠心病病例的高危斑块进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非钙化斑块导致冠脉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价值。方法 将疑似冠心病并进行CT冠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且两种检查结果一致的86例患者,总计258支主支血管图像经EBW工作站后处理后,以DSA为金标准,根据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4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闭塞组),首先测量病变组主支血管内非钙化斑块前后3mm内CT值,其次随机测量正常组主支血管管腔CT值。计算单支血管前后CT值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血管组别和轻度狭窄的组别比较,斑块前后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和闭塞的组别与正常血管和轻度狭窄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组别比较,斑块前后CT值,斑块前后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当非钙化斑块致冠脉狭窄达到中度以上时,对冠状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显示价值,以此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术前预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程度。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患者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有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均对其予以冠状动脉造影(CAG)分析,统计钙化斑块导致血管阻塞情况,并和CAG结果对比。结果:DSCTA检查到小钙化斑块有244处,5%CAG表示出现梗阻;中钙化斑块为88处,14%出现梗阻;大钙化斑块为172处,42%梗阻。DSCTA所具有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56%,阴性预测100%,准确率67%。结论:DSCTA能够敏感探测到小等、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情况,其准确率超过90%,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症状能够被诊断出,发生错误诊断的一般为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为冠心病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钙化(calcification)是指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处的钙沉积(deposition)现象,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300年前Thebesius首先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钙沉积现象,后来较长时间人们将这种钙沉积现象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突出病理特征。到20世纪中期,多数学者认为,钙沉积仅仅是进展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种退化形式。最近几年,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电子束CT(EBCT)的应用,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冠状动脉钙化的认识。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钙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发生钙化的机制不十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方城县妇幼保健院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并将患者检查数据分别进行1 mm与3 mm重建,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 mm组钙化斑块与小钙化斑块分别检出52、38个,3 mm组钙化斑块与小钙化斑块分别检出38、2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 mm组检出结果为标准,3 mm组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71.15%)与小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73.68%)均明显低于1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高准确性,对保障患者预后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不同重建厚度的钙化检出结果存在差异,1 mm厚度钙化检验情况明显优于3 mm厚度钙化检验,尤其是小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对无症状冠心病的检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指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钙化多数是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病情的发展,钙化越来越多见。目前钙化的成因尚不十分清楚,最新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钙化形成中,许多钙相关蛋白如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骨钙蛋白等起着关键作用,正常血管壁含有的这些蛋白量少,粥样硬化时,泡沫细胞和一些平滑肌细胞产生这些蛋白。有研究者对冠状血管内的斑块面积与多排螺旋CT检测的钙化积分进行相关分析,提示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粥样硬化的斑块内含有脂质沉积、变性的细胞和纤维以及不定性的基质,钙化只是斑块一小部分,文献报道粥样斑块面积需累计达到一定水平时,多排螺旋CT才可能发现冠状动脉钙化。从钙化推测粥样硬化的存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早期的胸部平片、普通CT等方法钙化检出率较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EBCT(电子束CT)在心脏钙化积分方面的作用已十分肯定,但因其价格昂贵不易推广,而且其信噪比低,图像质量较差,但临床对于冠状动脉钙化进行无刨伤性准确评价较为困难。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断层厚度薄(2.5mm~5mm),结合心电触发门控技术,排除了心脏搏动和呼吸产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同时能对冠状动脉钙化进行定量检测,从而显示出其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独特价值。多排螺旋CT的有效X线光子量明显大于EBCT,图像信噪比高,因此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能准确识别钙化并作钙化定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用于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风险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发现有斑块患者125例,收集临床危险因素指标,分析CTA图像,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分级,分析高危斑块特征分为低CT衰减斑块和正性重构斑块,随访左心室重构发生情况、评估冠状动脉CTA对左心室重构的...  相似文献   

9.
分析冠状动脉钙化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其中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钙化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05),可疑组冠状动脉的钙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钙化的出现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不同钙化积分负荷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5月100例拟行CAG检查的患者进行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CTA检查。Agatston积分及钙化容积以血管段为单位统计,并以四分位法分成不同钙化积分负荷组,分析不同钙化积分组每段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并与CAG结果对照,统计不同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CTA诊断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当钙化容积≤79 mm~3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和96.7%;钙化容积≥80 mm~3时,分别为100%和90.9%。在钙化积分≤65分的冠状动脉段中,与冠脉造影比较,诊断准确性较高,而钙化积分>180分的冠状动脉段中,诊断准确性较差。结论不同钙化斑块负荷对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不同,钙化病变的体积大小及斑块内钙化成分含量的多少是影响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心电控CT扫描对慢阻肺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血管钙化的诊断价值以及冠脉血管钙化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00例慢阻肺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冠脉血管钙化进行分组,其中发生冠脉血管钙化的52例患者作为钙化组,未出现冠脉血管钙化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源64层CT(DSCT)评价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筛选出非显著性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和临界狭窄(CAG直径狭窄率50%~75%)53例,重度狭窄(CAG直径狭窄率>75%)37例,对上述两组同期行双源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完成病变斑块类型及血管重构等特点的对比分析。结果与重度狭窄组相比,非显著性、临界狭窄组中软斑块、结节状钙化、偏心斑块及正性重构等不稳定斑块特征更多见,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64层CT可有效对冠脉非显著性及临界狭窄病变斑块进行评价,并可早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CAC)与冠心病(CHD)的相关关系及钙化对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3例CHD患者(CHD组)和158例非CHD患者(非CHD组)做冠状动脉造影并详细记录相关临床指标,对两组患者的CAC、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年龄和脂蛋白a(LPa)与CAC呈正相关。CHD组有226例(52.19%)检出钙化,CAC多见于左前降支近段(172段)、左前降支中段(77段)、左回旋支近段(46段)。非CHD组有32例(20.25%)检出钙化,CAC多见于左前降支近段(20段)、左前降支中段(10段)。CHD组与非CHD组钙化范围不同(P〈0.01),程度不同(P〈0.01)。结论:CAC的危险因素为年龄、LPa,CAC与CHD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相同。CHD患者较正常人有更高的CAC检出率。CAC与冠状动脉狭窄在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 CHD)合并2型糖尿病( T2MD)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及其钙化特征. 方法:根据糖耐量测试果将其 118 例 CHD 患者分为合并 T2MD 组 55 例( FPG>11. 1mmoL/L)以及CHD( FPG≤11.1mmoL/L)组6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检出率、分布情况及钙化特征. 结果:与CHD组相比,合并T2MD组患者年龄、FPG、HAblc、TC、TG、LCL-C、hs-CRP、BMI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HD共观察冠状动脉1120段,斑块发生率为128 段( 11.43%) , T2MD 组共观察冠状动脉542 段,斑块发生率为258 段( 47.60%). 两组LAD、LM、LCx、RCA粥样斑块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与CHD组相比,合并T2MD组患者斑块钙化数量显著增多,斑块钙化弧面积显著减少,差异显著( P<0.05) ,而两组钙化弧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血糖、血脂水平上升可能是CHD合并T2MD发生的重要因素,CHD合并T2MD患者斑块发生率显著上升,其冠状动脉钙化负荷更加重,负荷加重可能与斑块钙化数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分析冠状动脉钙化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其中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钙化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05),可疑组冠状动脉的钙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钙化的出现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价能力,比较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选择因怀疑冠状动脉病变就诊的患者,均在接受CTAT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率≥50%且CTCA检查存在斑块者纳入研究。根据CTCA检查显示斑块的CT值将患者分为软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征。同时,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慢性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以及不同HS-CRP水平患者CTAT斑块分布的特点,评价软斑块联合HS-CRP识别ACS患者的价值。结果共有106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其中66例(62.3%)为软斑块组,13例(12.3%)为钙化斑块组,27例(25.4%)为混合斑块组,三组斑块的CT值分别为(35.2±11.8)、(252.3±40.9)和(88.3±19.6)HU。除钙化斑块组患者年龄高于软斑块组和混合组(P=0.036),三组间其他临床因素以及血肌酐、血肌钙蛋白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与SIHD组、HS-CRP水平正常组与HS-CRP水平升高组患者的斑块分布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例HS-CRP水平升高且合并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结论CTCA可区别不同性质的冠状动脉斑块。不同临床诊断结果和不同HS-CRP水平患者的CTCA斑块分布并无差异,而HS-CRP水平升高且斑块为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  相似文献   

18.
随着CT技术的日臻发展和完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地位越来越突显,这种技术主要体现在不断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上。64层甚至更高的MDCT可获得高精准的诊断率,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无创冠状动脉血管检查的可替代方法。近来临床试验和科研通过CCTA更多倾向于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本文简要讨论冠状动脉CT成像技术发展过程、斑块形态描述及界定与SPECT核素心肌功能显像比较。希望在临床检查中能够有全面、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作为无创检查金标准来界定斑块形态以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A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B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40例作为C组。并应用蛋白芯片法测定血管因子的变化,分析其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血浆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s Tie-2)与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A组PLGF显著高于B组和C组[(80.8±6.2)ng/L比(55.6±3.9)ng/L,(44.9±2.7)ng/L](P<0.05);A组和B组s Tie-2均显著高于C组[(1345±48)ng/L,(1356±45)ng/L比(1047±13)ng/L](P<0.05);A组的直径狭窄率低于B组,高于C组[(38.9±1.6)%比(43.5±3.5)%比(36.8±2.8)%](P<0.05);A组的面积狭窄率显著低于B组,高于C组[(61±7)%比(66±6)%比(58±5)%](P<0.05);A组最小管腔直径显著高于B组,低于C组[(2.15±0.27)mm比(1.94±0.23)mm比(2.23±0.16)mm](P<0.05);A组的斑块面积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10.56±1.18)mm2比(9.53±0.82)mm2,(7.15±0.41)mm2](P<0.05);A组的最小管腔面积显著高于B组,低于C组[(3.2±0.2)mm2比(2.8±0.1)mm2比(3.6±0.2)mm2](P<0.05)。PLGF与最小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361,P<0.05);s Tie-2与最小管腔面积和最小管腔直径均呈正相关(r=0.217,0.174,P<0.05)。结论临床中检测血浆PLGF和血浆s Tie-2可以提示冠心病临界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且两者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之间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58支粥样硬化冠状动脉,270份病理切片进行了形态学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动脉钙化程度与动脉分支、动脉直径大小无明显相关,而与年龄、动脉中层变薄程度有关,提示冠状动脉钙化是生理退化以及晚期病理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