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睾酮、游离睾酮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改变及互相间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睾酮与sICAM-1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组,每组30例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睾酮、游离睾酮与sICAM-1水平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MI组和UA组血清游离睾酮与sICAM-1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清游离睾酮与sICAM-1水平之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血清游离睾酮与sICAM-1水平改变与ACS的发生有关,它们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ACS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HR)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上的冠心病患者并进行分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0例;正常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安静状态下进行hs-CRP标本采集与HR的检测,并根据HR与hsCRP的高低再进一步将所有患者分成低HR/低hs-CRP;低HR/高hs-CRP;高HR/低hs-CRP;高HR/高hs-CRP四种组合。结果 AMI组高HR/高hs-CRP患者在高HR/高hs-CRP组中占最大比例;三组HR与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AMI组HR与hs-CRP高于UA组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s-CRP与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两者联合或可以预测病情的等级程度。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D-Ⅱ聚体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Ⅱ聚体(D-dimer)含量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稳定型心绞痛(SA)28例和正常人组30例的D-dimer含量,其结果与患者和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Fg)水平对比分析.结果D-dimer阳性发生率和含量UA患者组和AMI患者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均<0.01.Fg水平(包括D-dimer阳性和阴性组)AMI组和UA组均>SA组和对照组,P均<0.01;SA组患者的D-dimer和Fg水平无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UA组D-dimer阴性组Fg水平小于阳性组,P<0.05.而AMI这两组的F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HD患者D-dimer含量越高越易发生AMI,D-dimer含量和Fg均增高的UA患者,可能有血栓形成和溶解同时进行的活化血栓存在,D-dimer阴性,Fg又不高的UA患者,非血栓因素可能是主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病情严重性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确诊CHD接受冠脉造影的197例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56例、稳定型心绞痛(SA)40例、非冠心病(NCHD)50例。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乳胶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SA组、UA组、AMI组HCY及hs-CRP水平均高于NCHD组(P<0.0 1);UA组、AMI组HCY水平高于SA组(P<0.01);hs-CRP水平AMI组>UA组>SA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CY、hs-CRP的水平也随之升高(P<0.05),且二者与冠脉病变支数相关(r分别为0.498、0.679,P<0.01);CHD患者血清HCY与hs-CRP呈正相关(r=0.880,P<0.01)。结论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CHD病情严重性及冠脉病变支数相关,HCY与hs-CRP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8-异前列腺素 F2α在冠心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变化在评估冠心病(CHD)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44例稳定性心绞痛(SA)、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 、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54例健康成人血浆8-ISO-PGF2α水平.结果 (1)CHD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吸烟对血浆8-ISO-PGF2α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2)SA、UA、AMI和正常成人的8-ISO-PGF2α水平分别是(572.6±381.3)pg/ml、(950.5±563.2)pg/ml、(2 789.5±1 773.5)pg/ml 和(164.6±130.1) pg/ml,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F=82.57,P=0.000 1);SA、UA、AMI和正常成人8-ISO-PGF2α水平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是375.7~706.2 pg/ml、790.5~1 110.6 pg/ml、2 285.5~3 293.5 pg/ml和129.1~200.1 pg/ml,相互之间无交叉.(3)29例8-ISO-PGF2α<1 000pg/ml的 UA患者中10.3%发展成AMI;而21例8-ISO-PGF2α>1 000pg/ml的 UA患者中,66.7%发展成AMI,差异具有显著意义(χ2=17.22, P=0.0001).33例8-ISO-PGF2α<3000pg/ml的AMI患者全部存活;17例8-ISO-PGF2α>3000pg/ml的AMI中,仅29.4%存活,差异具有显著意义(χ2=26.90, P=0.0001).结论 8-ISO-PGF2α检测在评估冠心病的病情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1000 pg/ml和3000 pg/ml水平分别作为8-ISO-PGF2α判断UA和AMI病情和预后的分界值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与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ET-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2例冠心病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浆ADM和ET-1水平,同时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冠心病各组血浆AD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血浆ADM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组)(P<0.05),而UA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患者按心功能分组,各组间血浆ADM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浆ADM水平与ET-1呈显著正相关(r=0.5743,P<0.01);AMI组血浆ADM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6152,P<0.01).结论 ADM参与了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ADM升高可能与ET-1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活化血小板糖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冠心病患者按照病变程度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例,均检测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阳性表达.结果 SA组、UA组、AMI组的CD62P、CD63阳性表达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UA组、AMI组三组间CD62P、CD6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较健康者显著升高,血小板糖蛋白的检测有助干预测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82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对照组20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s-CRP、血清可溶性CD105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hs-CRP水平呈逐渐增高的趋势。AMI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UA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SA组血浆hs-CRP水平与对照组类似(P>0.05)。2.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可溶性CD105水平逐渐增高。AMI组显著高于UA组(P<0.05),UA组高于SA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3.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冠心病hs-CRP水平与血清可溶性CD105呈正相关,提示炎症与斑块新生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中总免疫球蛋白E(IgE)的水平变化意义。方法 选取CHD患者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17例以及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对照组为年龄匹配的健康个体。所有受试者均无家族及个人过敏史。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总IgE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IgE水平(52±30)kU/L]相比,不同类型CHD患者血清总IgE的水平[AMI组:(179±159)kU/L,P<0.01;UA组:(131±78)kU/L,P<0.05;SA组:(127±65)kU/L,P<0.05]均明显增高。AMI患者发病后1,7,14,30 d血清总IgE的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各种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总IgE的水平均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 6 5例老年冠心病 (CHD组 )患者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组 ) ,2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 ,1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组 ) ]和 32名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PAF和血清sICAM 1水平。结果  ( 1)CHD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 (P <0 .0 1,P <0 .0 1) ;( 2 )SA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3)UA组和AMI组PAF和sICAM 1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P <0 .0 5 ) ;( 4 )UA组与SA组比较 ,血浆PAF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血清sICAM 1水平升高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 5 )AMI组与SA组比较 ,血浆PAF及血清sICAM 1水平的升高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PAF及sICAM 1参与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其测定可作为老年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MP—140)的变化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19例稳定性心绞痛(SA)、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VWF和GMP—140.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VWF和CMP—140测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MI和UA的VWF和GMP—140测值与S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AMI与UA之间上述指标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VWF和GMP—140水平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并探讨CD163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 按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冠心病处理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84例冠心病患者纳入该研究,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24例;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组患者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以平均荧光强度mfi为单位,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照Jenkin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各组CD163的表达情况,并对CD163与冠状动脉造影评分、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4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CD163表达水平[(84.4±6.9)mi]明显高于UA组[(64.1 ±5.5)mil,P<0.01]、SA组[(46.7±6.5)mfi,P<0.01]和对照组[(22.0±6.1)mfi,P<0.01],UA组CD16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和对照组(P<0.01),SA组CD16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与Jenkins评分(r=0.9107,P<0.01)、CRP(r=0.766,P<0.01)和LDL-C水平(r=0.749,P<0.01)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CD163表达水平升高,CD163表达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CD163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58例的FG和DD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两支病变组21例,三支病变组29例进行PG和DD比较。结果AMI、UA组DD、FG含量明显高于SA和对照组(P<0.01);AMI组DD明显高于UA组(P<0.05);SA组与对照组DD、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和UA组的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两、三支病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显著(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升高是冠心病事件的表现和依据,并可能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高凝、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病人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5例,另设2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TPP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组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SA组病人的F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病人的TP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g与TPP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TPP及Fg含量越高,越易发生AMI;UA组TPP、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TPP和Fg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冠脉病变及心肌酶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7例,另设对照组2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TNF-α浓度,用免疫标记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I(cTnI)浓度;Gensini积分法对冠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TNF-α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浆TNF-α、CK-MB、LDH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TNF-α、CK-MB、LDH、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组和UA组(P<0.01);UA组TNF-α、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P<0.05),LDH水平明显高于SA组(P<0.01),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D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A组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nsini积分与TNF-α呈正相关(P<0.01);AMI组TNF-α与CK-MB、LDH、cTnI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TNF-α炎症因子的水平明显升高,随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增高而增高,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已存在炎症反应,TNF-α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作为冠心病炎症活性的独立指标。CK-MB、LDH、cTnI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程度,联合评估两种指标的水平对于临床估计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发病不同阶段血浆神经肽 Y(NPY)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劳力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各 30余例发病不同阶段血浆 NPY浓度 ,并选 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 (2 4h)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浆 NP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非常显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 NPY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浆 NPY水平高于治疗后 2周病情稳定期 ,差异非常显著 (P<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 NPY水平在心梗后 8h左右开始升高 ,2 4h达高峰 (34 6 .2± 5 9.6 pg/ ml) ,7d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 (2 2 8.1± 38.6 pg/ m l)。结论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急性缺血时 ,血浆 NPY水平升高 ,提示 NPY参与了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时的病理生理过程 ,NPY可作为观察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微粒(EM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组36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1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248例,后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UA)1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0例。非冠心病组166例。ELISA法测定血浆ET-1,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EMP。结果:冠心病组ET-1、EMP水平升高,呈正相关(r=0.233,P=0.001)。ACS组EMP(547.405)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148.185)及SA组(429.890),亚组分析中UA组EMP(551.660)升高最为显著;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EMP无明显相关;AMI患者EMP与BNP、TnT、TnI间无明显相关;EMP与ACS患者短期预后相关(r=0.280,P<0.01)。结论:血浆EMP水平可反映冠心病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tC)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32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检测其CystC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UA组Cyst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CystC水平较SA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CystC水平较u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示,CystC水平、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yst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能为研究及治疗冠心病患者提供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