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爱莲  许伟 《中国综合临床》2010,27(12):382-384
目的 通过常规心电图改变探讨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24例为RVMI组,未合并RVMI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例作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 RVMI组常规心电图主要改变:87.5%STⅢ↑/STⅡ↑≥1、83%STv2 ↓/STavF ↑≤0.5、75%STy3 ↓/STⅢ↑≤1、91.6%STavL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辅助改变:梗死性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常规心电图是RVMI简单可靠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常规心电图改变探讨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24例为RVMI组,未合并RVMI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例作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 RVMI组常规心电图主要改变:87.5%STⅢ↑/STⅡ↑≥1、83%STv2 ↓/STavF ↑≤0.5、75%STy3 ↓/STⅢ↑≤1、91.6%STavL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辅助改变:梗死性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常规心电图是RVMI简单可靠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梁勇  孙芸芸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1):1253-1254
目的探讨STV3R~V6R↑≥1 mm及STⅢ↑/STⅡ↑≥1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ARⅥ组26例,其中心电图25例STV3R~V6R↑≥1mm,24例STⅢ↑/STⅡ↑≥1,对照组38例,其中心电图1例STV3R~V6R↑≥1mm,2例STⅢ↑/STⅡ↑≥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STV3R~V6R↑≥1 mm及STⅢ↑/STⅡ↑≥1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STV3R~V6R↑≥1 mm是诊断ARⅥ的主要依据,而STⅢ↑/STⅡ↑≥1可作为诊断ARVI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收集近5年有关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I)论文14篇,以(1)右胸导联STV 4R抬高≥1mm;(2)STⅢ抬高≥STⅡ抬高;(3)STV2、3压低/STaVF抬高≤0.5;(4)STV 1抬高>STV 2抬高;(5)Ⅰ、aVL、V5和V6导联Q波消失为诊断标准,将各篇进行统,计结果以上5项诊断标准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 I)合并ARVI均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25例首次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MI)患者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并加作 V_7~V_9、V_3R~V_7R、CR_3R~CR_7R,发现合并右室梗塞者43例。结果提示:急性下壁或下后壁 MI时,除 STⅢ/Ⅱ>1可作为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之一外,STaVL↓/aVF↑≤50%,STV_2+V_3↓/Ⅱ+Ⅲ↑≤50%可作为常规12导联 ECG 诊断右室梗塞的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STV3 R~V6R↑≥ 1mm及STⅢ↑ /STⅡ↑≥ 1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RV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以探讨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ARVI组 2 6例 ,其中心电图 2 5例STV3 R~V6R↑≥ 1mm ,2 4例STⅢ↑ /STⅡ↑≥ 1,对照组3 8例 ,其中心电图 1例STV3 R~V6R↑≥ 1mm ,2例STⅢ↑ /STⅡ↑≥ 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在STV3 R~V6R↑≥ 1mm及STⅢ↑ /STⅡ↑≥ 1间 ,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STV3 R~V6R↑≥ 1mm是诊断ARVI的主要依据 ,而STⅢ↑ /STⅡ↑≥ 1可作为诊断ARVI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2组,A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B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A组显著高于B组(P<0.05);ST段抬高STⅢ0.1mV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数在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中显著多于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显著低于B组[(51±14)%vs(57±10)%,P<0.05];合并右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死亡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Ⅲ、Ⅱ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但临床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ECG)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阻塞的识别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6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根据CAG确定罪犯血管,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部分加做右胸导联)中ST段改变作为判别标准。结果该61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RCA)与左回旋支(LCX)为罪犯血管者分别为51例及10例。ST段改变为以下表现者:Ⅲ↑≥Ⅱ↑,V4R↑≥0·05mv,aVL↓≥0·1mv及V3-4↓,在RCA阻塞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CX阻塞组,识别RCA阻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0%、96%、69%及80%、100%、90%、70%;ST段改变为以下表现者:aVR↓≥0·1mv,I↑,V1-2↓,V5-6↑,在LCX阻塞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CA阻塞组,其识别LCX阻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60%、90%、70%及94%、98%、94%、100%。结论上述心电图ST段改变指标有助于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罪犯血管为RCA抑或LCX的初步判别。  相似文献   

9.
病例患者男性,63岁。因胸闷、气促3h就诊。2003年1月3日15:38心电图示:心房颤动,R-R间期规则,频率44次/分,QRS时间为0.12s,QRS波群形态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Ⅱ、Ⅲ、avF呈rS型,STⅡ、Ⅲ、avF上斜型抬高0.2~0.3mv,并和T波上升支融合,ST、T夹角消失,STⅠ、avL、V2-V6压低0.15~0.45mv;TⅠ、avL倒置,ⅡⅢ、avF、V1-V6直立。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A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B组). 结果 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及ST段压低STAVL>ST I A组显著高于B组(均P<0.05);ST段抬高STⅢ0.1 mV 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患者中,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显著高于胸前导联V1~6ST段无压低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组[(51±14)%]显著低于B组[(57±10)%](P<0.05);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总的住院病死率6%,均为A组,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病死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者中心源性休克占83.3%. 结论 心电图Ⅲ、Ⅱ、I、AVL、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心源性休克为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被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44例患者心电图特点。结果 ST-T改变38例(86.4%),左心室肥大18例(40.9%),电轴左偏13例(29.6%),异常Q波21例(47.7%),心律失常21例(47.7%),房室传导阻滞6例(13.6%),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11.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6.8%)。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可表现多种心电图异常,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高,结合患者心电图ST段、T波及QRS波群的变化,有助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刘江峰  孙同文  刘新灿  朱明军 《临床荟萃》2005,20(18):1039-1040
下壁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或左回旋支(1eft circumflex,LCX)闭塞引起。RCA闭塞多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且亦并发心源性休克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死率较高。因此,准确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IRA),对判断预后和确定进一步治疗措施有一定价值。既往的研究多以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幅度不同判断IRA,而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期,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4岁,因胸骨后疼痛2小时伴气急、出汗来院就诊,BP 135/90mmHg,心率86次/分,心电图见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V1导联室性早搏呈QR型,V2、V3、Ⅱ导联呈QS型,Ⅱ、Ⅲ、aVF、V1~5ST段导联抬高0.1~0.5mV,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胸导联T波异常高耸,V3达2.2mV,肢体导联QRS电压低下.室性早搏波形显现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图形(见图1).收住院后查心电图见Ⅱ、Ⅲ、aVF、V1~5导联异常Q波和QS型,V1导联呈qR型,Ⅰ、Ⅱ、aVR、aVL、V5、V6导联QRS终末波粗钝,其中Ⅱ、V1~3导联图形与图1室性早搏图形相似(见图2).血心肌酶谱升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查心电图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Ⅱ、Ⅲ、aVF、V1~4导联呈QS型.T波振幅下降,ST段尚未明显回降(见图3),数周后患者自感良好,要求出院,继续门诊随访.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5岁,因突然胸前区剧痛,伴大汗、气促入院。体查:T不升,P70次/分,R26次/分,BP220/120mmHg。急性痛苦病容,神清,肺部听诊呼吸音低钝,可闻小水泡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查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左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诊断:胸痛原因待查: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肺部感染、高血压病Ⅲ期。查心肌酶均正常,次日上午再次突发胸前区剧痛。呼吸困难、晕厥、阿一斯综合征发作,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右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导联出现深S波,avR导联R波增高,V_1导联R'波较前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电图改变,以探讨伴胸导联ST段压低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与心肌梗死部位、房室传导阻滞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6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患者,按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的时间分组,≥24h者为Ⅰ组42例,<24h者为Ⅱ组24例。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合并出现其它部位梗死、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Ⅰ组并发其它部位梗死30例,Ⅱ组为5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Ⅰ组出现房室传导阻滞17例,Ⅱ组出现3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Ⅰ组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9例,Ⅱ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24h,并发其它部位梗死多,梗死面积大,房室传导阻滞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可视为病变广泛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中心室率不快的一组临床类型.它包括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逸搏或逸搏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等种类.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逸搏或逸搏心律包括:房室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房室交界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而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传导阻滞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其中房室传导阻滞有一度、二度(Ⅰ型、Ⅱ型)、三度等;室内传导阻滞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双侧束支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分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等.  相似文献   

17.
王磊  张敏州  杨广 《临床荟萃》2007,22(11):817-818
患者,男,56岁,既往有吸烟史,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2006年6月7日因反复胸痛1天,加重1小时到我院急诊就诊,行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上抬0.2~0.3mV,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立即行深静脉穿刺置入临时起搏器,并予尿激酶15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血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7):579-58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不同类型房室、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病变血管的关系.方法 98例确诊为AMI患者中发生房室、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1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用电影记录资料,比较各类型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病变血管的关系及发生率.结果 AMI合并各类传导阻滞发生率13.27%.其中2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为7.69%,3度AVB发生率15.38%.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生率15.38%.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发生率15.3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发生率15.38%.RBBB合并LAH发生率23.07%.RBBB合并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发生率7.69%.病变可见于冠状动脉3支主要血管中的任何一支严重或多支病变,其中以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重度病变发生率高.结论 AMI患者新近发生传导阻滞意味着梗死面积广泛,心功能受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应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通常是右冠状动脉(RCA),少数为左回旋支(LCX)。当RCA近段完全闭塞时。常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或)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患住院期病死率。因此,早期识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将有助于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旨在评估Ⅱ、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比较存预测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出现电轴左偏、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临床上罕见。查手头资料国内未见报告,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女,69岁,住院号267310。因反复心悸、气促20年,近2周加重于1988年7月14日入院。心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