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新世界青少年自杀率的年度统计报告显示,15~24岁女孩和男孩的自杀率范围为12/10万和14.2/1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在全球三分之一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率最高人群,而中国,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中学生自我报告的自杀未遂率达1.2%~7.5%,既往的自杀行为使自杀风险提高10~60倍,因此分析和十预青少年自杀行为对预防自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杀行为是有意识地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男性自杀患者逐渐上升。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积极给予药物治疗,心理护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适当的心理干预护理能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1-2].自杀是危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的最大威胁之一,其发生率为健康人群的20倍,仅次于抑郁症,对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3].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预防自杀,本研究对自杀行为的原因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自杀是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古今中外各社会都存在且近年有日渐上升的趋势。因各种疾患而引起自杀者颇多,占自杀原因第二位,而在精神疾患中精神分裂症自杀率仅低于抑郁症。由于其发病率高,病程冗长故其自杀绝对数占首位。国外文献报道精神病人自杀死亡中精神分裂症占30%,情感性精神障碍占20%,临床上由于抗精神病药副作用而自杀者不在少数。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近年住院1000份病历资料中,出现自杀行为20例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男346例,女654例;年龄15~55岁,分裂症786例,抑郁症214例,诊断标准均符…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杀行为57人,结果精神分裂症中各亚型均有发生,以偏执型较多,还存在季节性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6.
精神疾病与自杀行为有很强的相关性。现将我院1996年3月~2002年5月住院的17例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人,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历的方法,对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程、自杀原因、自杀发生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评分策略下动态干预在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103例,依据住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52例)在上述基础上予以NGASR评分策略下动态干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自杀行... 相似文献
8.
浅议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可能导致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发生的住院原因,从护理角度提出相对应的对策进行干预。方法对我院31例住院患者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受精神症状支配26例,多次住院5例;自杀方式多种。结论辨识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分析病人自杀的真正原因,加强护理防范意识,可减少精神病人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丰淑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8):112-113
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且病死率极高,本文通过分析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特点、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和减少自杀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医护工作者要多学习,了解发病原因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与心的治疗和沟通,使患者快速回复和进入社会,保护生命,减少死亡悲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对81例出现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进行6年跟踪随访。结果在随访期,有60.1%的患者再次出现自杀行为,其中17.3%的患者自杀身亡。再次出现自杀的危险因素有阳性精神病和自杀家族史、社会支持状态较差、维持治疗不好等。结论有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发生自杀的概率较大,重视该类患者缓解期的药物治疗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防止自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国防生有自杀意念者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干预,提高其心身健康水平。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高校国防生519名,采用《中国军人心身健康量表》测试心身健康水平,将第63条目"有想死的念头"得分等于1分定义为有自杀意念。同时采用《军人心理疾病预测量表》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国防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0.3%,除呼吸系、消化系和皮肤因子外,有自杀意念组心身健康量表总分、心理健康因子、躯体健康因子以及其余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或0.01);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者的焦虑、抑郁与其成长经历、个性内向、心理防御不良、社会支持缺乏呈显著正相关(r=0.277~0.666,P〈0.05或0.01),个性内向、心理防御不良、社会支持缺乏、应激源与心身健康总分、心理健康因子分及躯体健康因子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292~0.691,P〈0.05或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心理防御不良分别进入以有自杀意念者的心身健康总分、心理健康因子、躯体健康因子、焦虑及抑郁因子分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P〈0.01)。结论国防生有自杀意念者心身健康状况较差,心理防御不良是自杀意念者心身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郴州市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饮食行为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健康饮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共调查559名大学生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只有50.8%的学生能每天吃早餐,女生(56.3%)显著高于男生(43.1%)(P〈0.01)。不吃早餐的学生中52.0%(143/275)的是因为睡懒觉。早餐只食用1~2类食物的比例高达92%。60.6%的学生很少喝牛奶。结论:大学生的早餐种类单调、结构不合理,早餐质量普遍不高。学校应采取措施改变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吸烟认知、态度和吸烟行为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山西某两所高校185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组大学生吸烟认知及吸烟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收回有效问卷1700份,收回率为91.6%。1700名被调查学生中不同年级学生对烟草有害成分中尼古丁和烟焦油的知晓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对烟草中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放射性物质的知晓率有差异(P〈0.01)。该组大学生总吸烟率21.1%,不同年级吸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校大学生虽然对烟草中有害成分和吸烟对健康危害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不同年级吸烟率水平均较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控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binge drinking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health behaviors, drinking-related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social norms among German medical students. METHODS: 271 first-year German medical students completed a cross-sectional,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A total of 252 (62% female and 38% male) students provided useable surveys. The mean age was 20.6years (S.D.=1.7). RESULTS: Most students reported heavy drinking with 24% having one episode in the past 2 weeks (Infrequent Bingers) and 28% having two or more episodes (Frequent Bingers). Men were more likely than women to have had a binge drinking episode. Frequent binge drinkers saw more pros of drinking and reported a higher temptation to drink than students in the other groups. Additionally,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smoke, use cannabis, not exercise and not eat fruits and vegetables. All students overestimated their peers' alcohol intake and binge drinking frequency. CONCLUSIONS: Binge drinking was highly prevalent in this sample and clearly related to other health risk behaviors. Drinking rates were similar to college students in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assess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multiple risk behavior among medical students regarding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personal healt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