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疼、颈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业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101-104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颈痛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CSA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体针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分别以采用"NPQ"颈痛量表,眩晕问卷调查表(DHI)为评价指标,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周后,2组"NPQ"颈痛量表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DHI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2组"NPQ"颈痛量表、DHI得分比较皆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对改善CSA患者颈痛眩晕症状具有更好的疗效,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多,优势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方育科 《新中医》2014,46(12):168-170
目的:观察在坐位颌枕牵引的基础上采用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联合通络调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坐位颌枕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联合通络调眩汤内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治疗前后颈痛、眩晕、头痛3个主要症状的变化情况;评估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颈痛、眩晕、头痛及N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颈椎功能障碍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坐位颌枕牵引的基础上采用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联合通络调眩汤的中医综合疗法,能显著改善CSA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取颈夹脊穴温针灸和穴位注射,对照组只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法,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加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结合组33例和温针组30例。温针组选取百会、大椎、风池(双)、C2颈夹脊穴(双)进行温针灸治疗;针推结合组先予局部推拿治疗后再行温针灸治疗。每周治疗3次,治疗10次后观察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残障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的ESCV、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针推结合组ESCV、DHI评分显著低于温针组(P均0.05)。针推结合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温针组(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温针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在改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 ,同时做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结果 温针灸颈夹脊穴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实验组总有效率 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5 % ) ,并能明显加快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温针灸颈夹脊穴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缓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上50%~80%的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可伴有头昏、头痛、失眠、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突然猝倒等症状。本文通过针刺风池(双)、后溪(双)、颈2~7夹脊穴配合手法推拿(治疗组)与丹参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对比,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加用推拿手法。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眩晕、肩颈痛、恶心呕吐评分及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及社会关系、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针刺治疗CSA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挑刺配合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挑刺配合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挑刺配合压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和6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挑刺配合压灸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艾灸百会结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艾灸百会结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艾灸手法治疗组(45例)和针刺对照组(45例),并给予相应治疗,疗程20天。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为66.7%(P〈0.05)。艾灸手法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加快(P〈0.05),血流阻力指数下降(P〈0.05);针刺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艾灸百会结合整脊手法可扩张椎动脉、改善椎动脉血液供应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机械牵引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2例)行颈夹脊穴注射当归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B组(32例)单行颈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32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包括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1星期、3星期、3个月对3组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3组治疗后1星期、3星期、3个月VAS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是治疗后3个月的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3组治疗后3个月改良Macnab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96.9%,87.5%,75.0%,根据卡方检验的结果,A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3组之间治疗前后CG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A组、B组、C组在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CGRP水平均有所下降,但A组下降较B组明显,B组下降较C组明显。结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单用常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起效慢,显效率不高,不是最优化的治疗方法;单行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夹脊穴注射当归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起效快,显效率高,但后者的远期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45例予以夹脊穴为主的温针灸及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西药组45例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和炎症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均显著改善(P0.01,P0.05);除关节肿胀、晨僵外,其余各项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除枕墙距外,其余各项体征均有改善,针药组在VAS评分、Schober试验、指地距改善方面较西药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均有明显下降(P0.01,P0.05)。针药组CRP下降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抗风湿西药治疗能有效减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透刺电针、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透刺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透刺电针组60例,采用透刺电针治疗;夹脊电针60例,采用电针颈夹脊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测定颈椎活动度及椎体位移。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但是透刺电针组效果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角度位移(AD)及椎体水平位移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与电针夹脊组比较,透刺电针组改善更显著,特别是对椎体水平位移改善上,明显优于电针夹脊组(P〈O.05)。结论:透刺电针对CSR患者颈椎曲度及小关节紊乱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夹脊电针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积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温针灸气海、关元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治疗组,以口服月月舒冲剂为对照组,采用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来评定。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能有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骨错逢,筋出槽”评估要素合理运用仰卧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对其进行疗效分析,从而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经评估后在椎骨错缝定位节段运用仰卧拔伸手法)30例,对照组(仰卧拔伸手法)30例。根据《脊柱推拿诊治评估技术规范》中的颈椎评估方法为每一位患者进行评估。治疗以每周4次为1疗程,共3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疗效,并参照相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予以评分。结果:治疗12次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自身积分差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治疗眩晕和头痛两大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症状、体征方面如颈肩痛、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方面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评估后的手法治疗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经过评估后的手法治疗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最主要的两大症状眩晕与头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故根据规范系统的确定病变节段有的放矢进行治疗在短期内能更好的提高手法的疗效,从而使仰卧拔伸手法更加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温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电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BI、NIHSS、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BI、NIHS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温针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