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脑功能区的激活特点.方法 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分别施以不针刺、外关穴针刺组、外关穴假针刺组,以18F-FDG为显影剂,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进行脑功能成像扫描,获得可视性脑功能变化图.结果 外关穴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显著激活;外关穴假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4、6、7、19、22、41区显著激活;外关穴针刺组与假针刺组比较,BA13、42区和小脑显著激活.结论 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激活的脑区显著不同,针刺激活的脑功能区所调控的功能与外关穴的主治功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脑梗死患者外关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的机制。方法 21例脑梗死患者,病灶位于左侧基底节区。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穴位针刺组(A组)、非经穴针刺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7例。A组予针刺右侧外关穴,B组予针刺非经非穴位点(右侧外关穴旁10 mm点),C组为空白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PET/CT头部显像。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及SPM8软件分析。结果 与C组比较,A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颞叶颞上回(BA38),右侧额叶额上回(BA9),左侧扣带回(BA24),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左侧小脑后叶蚓锥,右侧小脑后叶扁桃体;B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额叶额上回(BA6、BA9、BA10)、额中回(BA6、BA10),左侧额叶中央前回(BA4),双侧海马钩回(BA36、BA38),左侧扣带回(BA24、BA31),左侧后扣带回(BA30),左侧楔前叶(BA7),左侧顶下小叶(BA40),左侧枕叶舌回(BA18)。与B组比较,A组脑内葡萄糖代谢增加的区域:双侧颞叶颞上回(BA22、BA38),右侧额叶额下回(BA47),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左侧小脑后叶扁桃体。针刺外关穴双侧半球激活的脑区集中在健侧,双侧颞叶颞上回及右侧额叶额下回;小脑激活的区域集中在左侧小脑半球,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双侧小脑后叶扁桃体。结论 针刺脑梗死患者外关穴导致脑内局部区域葡萄糖代谢增加,PET/CT脑功能成像能够直观显示针刺穴位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运用PET脑功能成像对针刺脑梗塞患者外关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以不同脑区的血流、代谢、功能活动为指标,研究中风病人经穴和非穴的脑功能成像特点。方法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对10例缺血性脑病患者(针刺外关组5例,针刺非穴组5例),手法针刺24min后,开始PET扫描观察不同处理状态下的PET脑功能成像特点。结果针刺引起多个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增高,大脑、小脑、丘脑均有激活,左侧激活区有BA6、BA13,BA18,BA19,BA24,BA32;右侧激活区有BA2、BA4、BA9、BA13、BA22、BA38、BA40,增强区域大多与躯体运动、感觉,语言,情志有关。结论针刺外关穴与针刺非穴点比较,外关穴其激活脑区与脑梗塞后损伤区域有特异性联系,能调节中风后运动、感觉障碍、失语、情志障碍有关的脑区的脑功能活动,并且与非穴在治疗效应上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课题运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外关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以初步探讨外关穴特异性的中枢机制。方法:将12位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针刺组针刺右侧外关穴,对照组不接受针刺刺激,所有志愿者均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Brodmann area(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结论:外关穴的针刺效应可能与其对相关脑功能区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并比较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对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组(每组8例),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针刺同时进行fMRI扫描,所有数据采用SAS9.1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外关穴组和外关配伍内关穴组在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点数、激活几率、激活强度,并对所激活的相同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ROIs激活几率统计比较表明,与外关穴配伍内关穴比较,针刺外关穴右侧小脑激活几率较高(P<0.05);ROIs激活点数统计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则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顶叶(P<0.05);ROIs激活强度统计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与针刺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对各脑区的激活强度没有显著差异。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针刺外关穴能够在维持躯体平衡、改善肌张力障碍及调节随意运动方面发挥较为突出的作用。外关穴配伍内关穴这种表里经配穴能够加强对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的治疗作用,这为外关穴特异性及表里经配穴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同时,运用GE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对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桥脑、小脑等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针刺外关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几率高于针刺外关穴配伍非穴(P〈0.05),并有趋势表明,针刺外关穴还能较为集中地激活左侧顶叶、右侧额叶、颞叶。[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外关穴与非穴的配伍关系,不是简单的1+0=1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外关穴真、假针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外关穴真针刺、假针刺不同状态下,青年志愿者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印证"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真针刺和假针刺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同时,运用GE公司3.0T 超导MRI系统完成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外关穴真针刺能显著激活BA45、37、44、40、22、13、37、47区、海马、杏仁核、黑质等区域,外关穴假针刺则能显著激活BA46、44、41、13、40、37、19区等区域,与假针刺对比,外关穴真针刺能显著激活BA8区和小脑等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赖新生教授的"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方法] 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同时,运用GE 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对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桥脑、小脑等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针刺外关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几率高于针刺外关穴配伍非穴(P<0.05),并有趋势表明,针刺外关穴还能较为集中地激活左侧顶叶、右侧额叶、颞叶.[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外关穴与非穴的配伍关系,不是简单的1+0=1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查阅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外关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展望。方法:运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以“针刺and外关and fMRI”或“针刺and外关and功能磁共振成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文章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激活脑区不同,以及外关穴与外关穴组穴针刺脑激活区具有差异性。结论:针刺外关穴特异性激活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额下回、小脑,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及视觉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刺缺血性中风病人外关穴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对脑部功能区激活/负激活的作用。方法: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6例,接受右侧外关穴针刺。针刺过程中接受fMRI扫描,所得数据由SPM2分析、比较。结果:与留针状态比较,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外关穴捻针时,激活的脑部功能区为BA7、10、17、18、19、31、39、40区和小脑前、后叶,负激活的脑区为BA1、4、22、45区。结论: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能较为特异地激活主管感觉的脑区,负激活主管运动的脑区,可能是外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针刺外关穴对脑功能区的激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以99mTc-ECD为显影剂,观察针刺外关穴对脑功能区的激活效应。方法:将12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接受针刺刺激,针刺组针刺右侧外关穴。所有健康志愿者均行SPECT脑功能成像,利用SPM2软件对比分析针刺外关穴时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结果:针刺外关穴组的Brodmann area3、2、20、46区、左侧壳核、尾核、小脑以及右侧岛叶等区域有激活点,激活区域相对集中在左侧。结论:针刺外关穴引起脑功能区相对特异激活,可能是临床外关穴治疗疾病的中枢基础。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比较新旧两种糖负荷联合静脉注射胰岛素方法在冠心病(CHD)患者氟代脱氧葡萄糖(18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 2018 年 4 月 16 日至 2021 年 4 月 2 日收治的 160 例 CHD 患者的心肌代谢显像临床资料,比较新旧两种调糖方案的图像质量以及两种调糖方案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38 例旧方案有糖尿病(DM)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A1)中,29 例患者图像质量较好,9 例图像质量差,其中有 8 例通过延迟 1 h 后图像可以诊断;29 例新方案有 DM 或糖耐量异常患者的(B1)中,23 例患者图像质量较好,6 例图像质量差,通过延迟 1 h 后图像均可以诊断。A1 方案中图像质量较好占比为 76.3 %(29/38),B1 方案则为 79.3 %(23/29),两种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旧方案无 DM 或糖耐量异常患者(A2)中,图像质量较好占比 67.9 %(38/56),新方案无 DM 或糖耐量异常患者(B2)中,图像质量较好占比 86.5 %(32/37),且所有图像均可诊断。(3)旧方案出现 3 例低血糖患者,新方案无患者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两种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 CHD 患者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中采用新调糖方案是可行的,且图像质量与旧方案无差异,并且不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1含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ADL)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1含量、ADL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但治疗组对血浆ET-1、ADL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ET-1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配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内关穴配合生脉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配合生脉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以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同时符合脑梗死和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西药组给予改善循环、脑细胞保护、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两组均采用CSS、FMA、VAS评分标准对试验对象评价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SS、FM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各评分量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组经治疗后CSS、FMA、VAS评分均有所升高,但针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膻中穴配合背俞穴拔罐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膻中穴配合背俞穴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8.6%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62.9%和94.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8.3±10.6)%,对照组为(49.8±1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膻中穴配合背俞穴拔罐是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通过中极穴等红外辐射温度特性分析,为经穴脏腑相关以及穴位特异性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采集试验组33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极穴、中脘穴、内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以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集同名穴位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群与OAB患者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1),中脘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5)。对照组中极穴与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极穴(P<0.05);组间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OAB患者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高于本体非相关穴位内关穴及正常人体中极穴,说明膀胱功能病变会引起其募穴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