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FDA向医务人员提出警告说布洛芬(Ⅰ)与低剂量无肠衣的阿司匹林(Ⅱ)有潜在相互作用,会干扰(Ⅱ)的抗血小板活性,使其心脏保护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CS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简称治疗组)32例,单药抗血小板对照组(阿司匹林,简称对照组)33例,治疗后24周为观察终点,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及严重事件。结果与单药抗血小板比较,双联抗血小板患者预后更佳。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贯穿ACS治疗始终,有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英国与瑞典的大制药公司AstraZeneca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举行的美国心脏学会年会上提出了其研究性抗血小板药AZD6140(Ⅰ)令人鼓舞的Ⅱb期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三联抗血小板方法(盐酸替罗非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实验组)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48h和30d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小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大出血并发症均未发生;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无特殊变化。结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ACS能进一步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乙酰化环氧化酶-1(COX-1),抑制血栓素(TXA2)的合成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尿中11-脱氢血栓素B2(11-dehydro-thromboxane B2,11-DTB2)是血栓素A2的稳定代谢产物。我们通过观察口服阿司匹林者血小板聚集率、尿11-DTB2及其相关性,探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及阿司匹林抵抗(AR)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探讨TEG 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 TEG 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和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组(n =50)、氯吡格雷组(n =50)。比较两组血小板抑制率、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卒中复发率。结果TEG 显示阿司匹林组的血小板抑制率为(85.23±21.98)%,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的(47.31±22.37)%(t =7.340,P =0.005);TEG 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为良好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佳(P <0.05),其中阿司匹林抑制率显示良好的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率更低(χ2=4.460,P =0.035;χ2=7.232,P =0.007)。结论TEG 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可用于监测药物疗效以及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常仁杰  郭强 《云南医药》2014,(2):177-178
目前,美国约5 000万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每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20万;中国因PCI而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2005年登记数量为10万[1],2008年约为16万,预计2014年将超过50万。阿司匹林+氯毗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已经被认可为PCI术置入支架的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2],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具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心血管病预防中显示出良好的作用,它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及死亡风险,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而阻断血栓素A20(TXA2)的形成,而TXA2在血小板的激活、粘附和聚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闽春  沈晓英  杨耀芳 《中国药房》2006,17(13):1024-1026
许多临床试验证实,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10pidogrel)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美国和欧洲的指南推荐冠心病及其它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能使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5%。但临床发现,患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反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部分患达不到预期疗效,产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和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目前,有关上述二抵抗机制研究较多,笔认为这些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使更多患受益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犹为重要,阿司匹林联合腺苷二磷酸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已被全球心内科医生广泛应用于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患者中。但即使接受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仍有1%-4%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其死亡率高达40%以上。而西洛他唑是新型的活性多样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针对术后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PCI的患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Restenosis, RS)的发生。以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Triple Antiplatelet Therapy, TAPT)已被日、韩及我国的很多心脏中心应用于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为帮助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更合理的使用西洛他唑,本文拟综述TAPT在PCI术后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伟 《药品评价》2009,6(7):268-269
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包括美国心脏学会(AHA)在内的众多权威学会指南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物警戒》2007,4(1):51-51
2006年9月8日,FDA发布警告称,布洛芬可能降低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日)的抗血小板作用,使其在心脏保护和预防中风方面的作用减弱。在美国,阿司匹林为非处方药,剂型包括片剂、缓释片剂、泡腾片、速释胶囊和肠溶片。阿司匹林单剂量范围为81~500mg。已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人离体试验结果显示,当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合并使用,布洛芬可影响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速释)的抗血小板活性。该作用机制可能源自对血小板中环氧合酶(COX)乙酰化位点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布洛芬(可逆性抑制)及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均可占据附近的环氧合酶位点,当布洛芬存在时…  相似文献   

13.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欧洲心脏学会(ESC)修订的PCI指南,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平均发生率分别为(23±12)%、(23±12)%和(27±12)%[1]。主要预防围术期心肌梗死措施是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作者在临床药学查房的过程中观察到,行PCI术后的患者,常规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预防方案为: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300mg,1次/d,氯吡格雷(波立维)750mg,1次/d,术后使用阿司匹林300mg,1次/d,共用一个月,后改为100mg,1次/d维持,氯吡格雷75mg,1次/d维持一年,低分子肝素(克塞或速礕凝)0·75~1mg/(kg·h),1次/12h,共3~5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起始剂量0·2~0~4ug/(kg·min),30min内静脉滴注,继续以0·05~0·1ug/(kg·min)的速度维持滴注13~26h。有些患者在上述方案中会出现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查阅我院07年行PCI术的患者病历共202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对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王燕  史敏  刘永春  李姣 《河北医药》2010,32(20):2794-2796
目的建立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抗血小板药物实验监测方法。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并与光学法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在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面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PRI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体检健康者350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患者224例,抽取静脉血进行PAGT和PRI检测,前者血小板聚集率I〉70%为阿司匹林抵抗,后者PRI≥1.25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健康人PRI参考范围为0.95±0.11;224例患者中,用PRI方法检测,检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30例(13.39%),用PAGT方法检出16例(7.14%)。PRI检出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PRI可作为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常规检测技术之一,具有实用、快速、成本低、易操作、不受干扰、准确度和可靠性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保健工作者应警惕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d^-1)和布洛芬联用的相互作用。布洛芬将降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心脏病保护效果。血小板功能试验提示,布洛芬400mg和低剂量阿司匹林有影响药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岩  冯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61+63-61,6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5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每周心绞痛发展次数以及心绞痛发作时间,并统计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生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发作时间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种不良反应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2010年5月27日,在Circulation杂志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联合发布了一项关于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新进展声明,该声明为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提出了新的使用推荐: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和术后药物治疗的基础,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降低心肌缺血事件。2007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等发布的最新治疗指南建议,置入裸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4周,而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1]。过早中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陈嵩 《北方药学》2018,(6):86-87
目的:观察与分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行心脏介入术患者364例,分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年龄大于等于70岁为高龄组、小于70岁为非高龄组.结果:两组的支架植入部位、数量、其他合并用药这几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长期维持和氯吡格雷维持时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负荷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并不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决定性的影响因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及其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全血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10.4±6.2)%和(10.7±7.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以阿司匹林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后CD62p、PAC-1的表达率下降至(4.3±2.1)%和(4.9±2.4)%(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CD62p和PAC-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和特异指标,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