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头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肢体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胫前肌与腓肠肌肌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抽提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抽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针抽提法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会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痉挛指数评分等评估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MAS、MBI、下肢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核心肌力理论,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的Barthel(MBI)指数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简版: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疗程均为2周,观察记录治疗前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通过统计分析评价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MBI评分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匏,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热针痛点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内热针痛点治疗,1周治疗2次,对照组予温针治疗,1周治疗5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频度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疼痛频度评分较治疗前下降,FMA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58±1.17,疼痛频度评分为1.01±0.7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痛点治疗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频度,优于温针,但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提高生活能力方面,两者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7.
张蓉 《新中医》2021,53(5):66-69
目的:探讨中药活血化瘀汤联合康复功能锻炼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患者120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药活血化瘀汤联合康复功能锻炼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定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0.00%)优于对照组(51.67%)(P<0.05)。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功功能量表(FMA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活血化瘀汤治疗联合康复功能锻炼效果满意,可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对运动功能恢复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通痹活络汤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5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通痹活络汤治疗,试验组采用温针灸联合通痹活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的肢体恢复状况、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平衡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ADL)评分、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1.03%)明显高于对照组(78.21%)(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FMA、平衡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试验组更高(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刃针疗法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针刺常规穴位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刃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中药溻渍为主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肩关节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针配合中药溻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单纯加用温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简化Fugl-Mayer法(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温针、中药溻渍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减轻中风后肩痛,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温针灸与电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慢性疲劳综合征整体症状评价量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与血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IgA、IgG、IgM)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是一种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积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温针灸气海、关元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治疗组,以口服月月舒冲剂为对照组,采用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来评定。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能有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治疗时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痉挛期的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取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及Ashworth痉挛评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MBI、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痉挛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肢体与电针患侧肢体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指导临床康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电针患侧肢体组,B组为电针双侧肢体组。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及患侧肢体康复治疗,发病3d左右病情稳定不再进展后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分别予以记录简式Fugl-Meyer评定值(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值(MBI)以及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值。电针一个疗程10d后再次记录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FMA,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差值,两组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BI,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差值、血清NSE浓度,两组治疗后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双侧肢体组较电针患侧肢体组对患侧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明显。电针双侧肢体组较电针患侧肢体组治疗后血清NSE浓度低。脑梗死偏瘫在临床电针治疗中,对健侧肢体治疗很重要,电针双侧肢体较传统的电针患侧肢体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3周,治疗组另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进行康复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BI、FMA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运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普通康复健康教育训练,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康复治疗,采用Bobath和Rood技术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评分、改良的巴式指数(MBI)进行康复评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FMA、MBI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O.01),但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促进运动功能、ADL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邓聪  老锦雄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818-819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隔附子饼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方法将5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温针配合神阙隔附子饼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胃动素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及血清胃动素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及血清胃动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配合隔附子饼灸是一种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方法,能改善血清胃动素水平。  相似文献   

20.
毫针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比较基于毫针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毫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穴位均选用肩前、肩髑或肩谬、脐俞以及外关、合谷,其中毫针组采用平补平泻,电针组采用频率2/100Hz,温针组采用常规温针灸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肩部疼痛指数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和结论三种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均取得较好疗效(P〈0.01)。在整体疗效和疼痛指数变化上,电针组和温针组优于毫针组(p〈0.05):温针组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好于毫针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