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由子乳牙早脱,磨牙前移造成上颌第二双尖牙埋伏阻生和严重错位,它不仅对嚼咀,发音和美观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不治疗还可以引起邻牙的松动,疼痛。作者运用口外弓推磨牙远移和方丝弓技术联合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0-13岁,磨牙或单侧磨牙为安代Ⅱ类,上颌第二双尖牙阻生2例,第二双尖牙严重错位5例,其中腭侧错位3例,颊侧错位2例,共计有第二双尖牙阻生2个,第二双尖牙错位7个。 1.2正畸方法:分两期,第一期口外弓推磨牙向后,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FRⅢ型功能矫治器对替牙期Angle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使用改良式FRⅢ型功能矫治器对54例替牙期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对其治疗前后的上颌模型牙弓长度、宽度、弧形长度进行分析评判.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长度、中段宽度、弧形长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反(牙合)解除,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结论改良式FRⅢ型功能矫治器对替牙期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明显,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牵引助萌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对骨性Ⅲ类错(牙合)青少年上颌窦形态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的20名骨性Ⅲ类错(牙合)青少年上颌埋伏尖牙行牵引助萌术。手术前后拍摄CBCT,利用InVivo Dental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双侧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容积,比较手术前后双侧上颌窦形态变化。结果经过6~12个月,平均(7.45±1.50)个月,20例患者牵引助萌治疗均成功。术前,患者两侧上颌窦前后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伏牙侧上颌窦左右径、上下径及容积均小于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侧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容积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埋伏牙侧上颌窦上下径及容积增加量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对骨性Ⅲ类错(牙合)青少年上颌窦发育有一定影响,应尽早进行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垂直开大曲复合牙合垫在轻至中度上颌发育不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上前牙区拥挤矫治的可行性。方法应用上述方法对25例处于生长发育期,诊断为轻至中度上颌发育不足为主伴前牙萌出问腺不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结果经过6.8~12.6个月,平均9个月的治疗后,25例患者的磨牙关系均达到安氏Ⅰ类,侧貌改善,阻生萌出间隙不足的前牙均能顺利萌出或经牵引至正常牙列位置,前后牙覆牙he覆盖关系正常。结论固定矫治技术垂直开大曲复合he垫能有效矫正轻中度上颌发育不足伴发前牙区萌出间腺不足骨性安氏Ⅲ类错he。  相似文献   

5.
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为临床常见错牙合畸形之一,其上颌往往要求最大支抗,将上颌拔牙间隙全部用于内收上前牙,以改善前突侧貌。而对于高角病例,支抗控制要求更为谨慎。上颌尖牙远中移动是矫冶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如何加强支抗是矫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郝静  邓润智  李煌 《海南医学》2016,(11):1867-1869
目的:探讨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造成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上颌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青少年患者27例,获取锥形束CT数据,应用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成像后,分析上颌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造成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结果上颌尖牙近中向埋伏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以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1:2。安氏Ⅱ类错颌畸形较多(59.3%),尖牙牙尖多数位于吸收切牙长轴的近中(80.0%),尖牙与切牙牙根90.0%有接触。唇腭侧阻生无明显差异。结论上颌近中向尖牙阻生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易出现在安氏Ⅱ类患者,女性好发,发生吸收的侧切牙数量多,但中切牙更易发生重度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错■类型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厚度。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1例患者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重建资料,根据安氏分类将其分安氏Ⅰ类组(44例)、安氏Ⅱ类组(44例)、安氏Ⅲ类组(23例),使用Invivo 5.2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右上颌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U1P,右上颌侧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U2P,右上颌尖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U3P,右上颌中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r、U1Pr,右上颌侧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r、U2Pr,右上颌尖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r、U3P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Ⅲ类组U1L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U1Pr厚于安氏Ⅱ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U2L、U3L均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Ⅱ类组U3Lr均厚于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进行正畸治疗时,上颌前牙区唇腭向的移动范围可比安氏Ⅰ类错■与安氏Ⅱ类错■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垂直开大曲复合牙合垫在轻至中度上颌发育不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上前牙区拥挤矫治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上述方法对 2 5例处于生长发育期 ,诊断为轻至中度上颌发育不足为主伴前牙萌出间隙不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结果 经过 6.8~ 12 .6个月 ,平均 9个月的治疗后 ,2 5例患者的磨牙关系均达到安氏Ι类 ,侧貌改善 ,阻生萌出间隙不足的前牙均能顺利萌出或经牵引至正常牙列位置 ,前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结论 固定矫治技术垂直开大曲复合牙合垫能有效矫正轻中度上颌发育不足伴发前牙区萌出间隙不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9.
前牙反(牙合)是一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在进行矫治时,常用后牙(牙合)垫打开反牙合诱导下颌后缩以协助治疗。我们对三例上前牙排列整齐的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连续套冠解剖式后牙(牙合)垫”,效果满意。介绍如下制作方法一、取模、上(牙合)架。取上、下颌工作模,根据咬(牙合)关系将模型固定于(牙合)架上,修整模型。二、设计固位体。在上颌第一双尖牙与第二双尖牙,第二双尖牙于第一磨牙,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设计颊侧邻间钩,用0.7~0.8mm 不  相似文献   

10.
钟巧芬  刘全惠 《中外医疗》2011,30(20):63-64
目的评价Pendulum配合前方牵引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发育不足伴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0例,先使用前方牵引器解除前牙反牙合关系促上颌骨发育,再使用Pendulum推磨牙向后,提供间隙供牙列排齐及获得磨牙中性关系,同时行全口固定矫治。对正畸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有时为第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4.18mm,远中倾斜4.04°,上前牙平均唇向移动1.48mm;ANB角增大。治疗后反牙合牙齿解除,覆牙合、覆盖正常,牙齿排列整齐,磨牙中性或偏近中关系。结论 Pendulum能有效移动上颌磨牙,配合前方牵引器与固定矫治器结合治疗上颌轻度发育不足伴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尖牙阻生并不少见 ,且多见于上颌[1] 。此类患者常因牙齿阻生导致错牙合畸形、颌面部发育不良、面部畸形而就诊。正确处理阻生尖牙的存留问题 ,对患者的面容及整个身心健康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对自 1993年以来诊治的 3 6例44颗阻生尖牙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6例中 ,男性 16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12~ 14岁。 8例为双侧尖牙阻生 ,共计阻生尖牙 44颗。经临床检查及X线定位 ,位于腭侧者 2 4例 3 0颗 ,其中倒置 1颗 ,横位 2颗 ;位于唇侧者 13例 14颗。双侧阻生者 ,均位于腭侧者 6例 12颗 ,…  相似文献   

12.
李立峰  戴娟  葛尚军  刘建林 《医学争鸣》2009,30(12):1141-1144
目的:分析成人上颌尖牙的阻生位置、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以期为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提供临床数据.方法:调查了2001-01/2007-12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错胎畸形患者3390例,经全口曲面断层片和CT片确诊的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成年患者64例(汉族),共有上颌阻生尖牙80颗.经x^2检验分别比较患者性别、唇腭侧阻生以及相应治疗情况间的差异.结果:上颌尖牙阻生在正畸成年患者中约占1.89%,女性:男性为1.67:1,唇侧:腭侧为2.2:1.“开隙+导萌”的方式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开隙+导萌”的治疗方式唇侧阻生多于腭侧阻生尖牙,而“外科手术拔除”的治疗方式腭侧阻生尖牙中的应用多于唇侧,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调查患者上颌尖牙埋伏阻生以女性、唇侧多见,治疗唇腭侧尖牙埋伏阻生的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治疗前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将取得满意、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Angle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为临床常见错牙合畸形之一,其上颌往往要求最大支抗,将上颌拔牙间隙全部用于内收上前牙,以改善前突侧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及特点.方法:选择已矫治完成伴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3例,根据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其中两组拔牙设计模式进行重点探讨.第一组:7例,缺1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和上颌非缺牙侧拔除1颗第一双尖牙;第二组:6例,缺2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或两颗第二双尖牙.将两组患者的模型进行Bolton指数测量分析,计算时将上颌侧切牙缺失侧的第一双尖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全牙比按减去先天缺牙和拔牙后的牙量计算,将两组模式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组全牙比为(87.68±1.0~87.41±1.01)%,前牙比为(76.6±2.24~75.24±0.87)%,前牙不调量在0.7±0.66~1.3±0.56 mm之间.两组Bolton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天缺1颗上颌侧切牙若上下颌均需拔牙者,拔除上颌非缺牙侧的第一双尖牙或侧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均不大;上颌侧切牙变异时选择拔除变异的上颌侧切牙保留同侧的第一双尖牙,避免Bolton指数不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景梅  席容云 《安徽医学》2007,28(5):457-457
尖牙异位萌出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错畸形,常见于拥挤型病例,一般是唇向低位萌出。其发病率在各类错畸形中所占比例国内报道为27%,但尖牙严重错位于第二双尖牙颊侧或其之后极少见。笔者自1998年至2006年收治6例上颌尖牙严重异位患者,4例上颌尖牙异位于第二双尖牙颊侧,2例位于第  相似文献   

16.
高低T形曲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阳 《广西医学》2010,32(3):293-294
目的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观察矫治前后牙颌面的变化情况,以寻找一种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安氏Ⅱ^1类错[牙合]21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横腭弓控制支抗,下颌不拔牙,或拔除单颗严重错位的下切牙,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内收上前牙,单独牵引上颌尖牙远中移动至与下颌尖牙形成中性关系,采用0.018×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高低T形曲内收、压低并根腭向转距控制上切牙。后期常规精细调整。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其颌面部变化。结果21例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上前牙突距平均减小6.3mm,下前牙突距平均减小0.2mm,前牙覆盖平均减小6.1mm;SNA角平均减小3.8°,SNB角平均减小0.4°,ANB角平均减小3.4°;覆颌基本恢复正常;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平均减小13.3°;上前牙前突得到明显改善;尖牙为中性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结论高低T形曲用于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能够内收、压低并转距控制上切牙,效果满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利用正常萌出尖牙的根尖位置确定牙弓形态, 确定阻生尖牙与正常萌出尖牙根尖位置的差异, 并试图确定唇腭侧阻生尖牙的根尖位置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1例正常未萌出的尖牙、19例腭侧阻生尖牙、16例牙槽窝阻生尖牙、25例唇侧阻生尖牙。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图像, 利用Planmeca Romexis 3D软件确定根尖的X、Y、Z坐标。通过在腭平面上投影, 将获得的三维坐标转换为二维坐标, 对转换后的二维坐标进行处理, 一元二次项函数拟合绘制根尖弓形图。结果 4组根尖弓形图分布不同。腭侧组的阻生尖牙与对侧非阻生尖牙的位置有明显差异(P<0.05);牙槽窝组的阻生尖牙与对侧非阻生尖牙的位置无差异(P>0.05);腭侧组与牙槽窝组、唇侧组的阻生尖牙位置存在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组与牙槽窝组的阻生尖牙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阻生尖牙根尖距离弓形的平均距离最远5.60 mm, 阻生尖牙根尖分布更倾向于第一前磨牙根尖的位置。结论 未完全钙化的未萌出牙齿在随后正常萌出中呈现出正常的根尖弓形。阻生尖牙根尖距离弓形的距离远于非阻生尖牙, 腭侧组的阻生尖牙根尖分布与其他阻生尖牙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年轻女性骨性Ⅱ类错上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点,及其与骨性Ⅰ类错上前牙牙槽骨厚度差异。方法 选取年轻女性骨性Ⅱ类、Ⅰ类错锥形束CT(CBCT)影像各30例,以上颌腭平面为水平基准平面,分别作右上前牙的矢状向切面,测量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Ⅱ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根中水平均小于Ⅰ类组(t=1.47~2.69,P<0.05);Ⅱ类组上颌尖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水平小于Ⅰ类组(t=3.45,P<0.01)。Ⅱ类组上前牙牙槽骨最薄处均位于唇侧根中水平,最厚处均位于舌侧根尖水平。结论 骨性Ⅱ类错与骨性Ⅰ类错上前牙牙槽骨牙槽骨厚度有一定差异,且骨性Ⅱ类错内收治疗的风险更大,内收治疗时应谨慎设计。  相似文献   

19.
毛峻武 《华夏医学》2001,14(6):916-917
上颌恒尖牙的埋伏阻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如对其不作处理 ,可能会导致相邻牙的拥挤、错位或牙根吸收 [1 ] ,还可能成为感染病灶。笔者用翻瓣导萌术——固定正畸联合矫治了2 4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 ,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2 4例患者 (共有阻生尖牙 2 9颗 )中男 9例 ,女 15例 ,年龄在 10~ 2 4岁之间 ,平均年龄 12 .8岁。其中 5例阻生尖牙方向正常 ,16例阻生牙位于唇侧 ,8例阻生牙位于腭侧 ,2 5例有不同程度的间隙不足。1.2 治疗方法1诊断 :每例患者均取牙颌模型 ,摄 X线定位片 (球管移动法 )及上颌前牙横断位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3D)重建技术对上颌阻生尖牙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准备接受牙齿正畸的患者由于上颌阻生尖牙行螺旋CT扫描,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8-15岁,平均11.5岁。对CT扫描采集的信息进行3D图像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牙齿形态、阻生尖牙与邻牙的关系。其中12例共有19颗上颌阻生尖牙,位于牙列唇侧或腭侧。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一种能展示牙齿立体形态影像的新技术,能够提供阻生牙位置的各种信息,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