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是根据袁家玑教授1979年赴广东讲学所用讲稿以第一人称整理的,条文编号以1964年版《伤寒论》讲义为依据。本刊分三期载完。  相似文献   

2.
(4)下利吐哕证:下利与吐哕证从辨证出发,在厥阴篇中出现较多,尤其是厥利的病理关系更为重要,故亦比较集中地加以论述。由于正气有强弱,病邪有轻重,阴阳有胜复,病至厥阴,寒热虚实变化比较复杂,故下利吐哕也有不同情况, 兹归纳为如下几种: ①厥阴热利:在厥阴病厥热胜复的病理变化中,已经谈到厥退而热不已,为阳复太过,病从热化,上炎可出现咽痛喉痹,或下迫肠胃,可出现便脓血。故厥阴病亦可变为湿热下利。如370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2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是厥阴热化便脓血的证治,如同334条之“必使脓血”,又如341条之厥少热多“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66条之下利脉数而渴者,“设不差,必清脓血”之例,均属于  相似文献   

3.
一、胃脘痛并出血患者男,62岁。初诊:1981年1月31日。胃病二年余,曾作放射线钡餐造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住某医院治疗二月,症状有所改善而出院。但于去年5月及12月后,病情两次复发,并出现胃出血,全身无力,头昏等症,再次住院治疗,无上述症状后,才出院休息。目前胃痛胸闷,气急心慌,面目及下肢浮肿,纳少,神疲乏力,大便带黑(隐血试验阳性),口唇、指甲微苍白,皮肤苍白,苔薄白。舌质淡,脉滑大,重按无力。化验检查:血色素3.5克,红血球总数123万/mm~3,血压:170/80mmHg,两次胃镜检查有出血点。辨证:胃脘痛并出血。因气虚不能摄血,使血无所依而导致出血。治法:补气摄血。  相似文献   

4.
一、眩晕病案一:张××,男,60岁,初诊,1978年10月20日。紊有高血压(230/130),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生气而增剧,面部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辨证:阴虚阳亢(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清火。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一书由清代吴塘(鞠通)所著,他总结了王叔和、李东垣、刘河间、王安道、喻嘉言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一些论述,并以叶天士之“临症指南”及温热篇为主,结合作者的治疗经验而写成《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目前,正加强对中医古典著作的学习,阅读《温病条辨》原文更有必要。为此,将读“条辨”后的心得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休息痢彭××,女,67岁。初诊:1977年7月20日。患“慢性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已10余年。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去年八月起,大便夹血,外裹粘液,大便每日2—3次,脓血粘液甚多,便行不畅,腹部疼痛,腹胀尤甚,饮食减少,神疲乏力,下肢浮肿。苔薄腻微黄,舌质淡,脉沉细弦。辨证:休息痢。正虚邪恋,病久脾胃虚弱,湿热留滞所致。治法:健脾温中,清热化湿,佐以调气和营。方用:连理汤加味。处方如下:炮姜6克,焦白术8克,茯苓15克,川黄连6克,生白芍30克,乌梅6枚,白头翁18克,当归12克,地榆炭18克,三七粉  相似文献   

7.
脏腑辨证,特别是五脏辨证,是中医辨证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的主要部分,因为一切病症总离不开脏腑及与之相联系的经络、五体和五官、九窍等。外感疾病,虽然是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也是和脏腑辨证相关的,因为阴阳营卫气血津液的生理及其病理变化,与脏腑是密切联系的,这在中医学方面叫做“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念”。同时,脏腑之间又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影响的,辨证时,既要明确病症的虚实寒热,又要找出所属脏腑的病位、病理变化,及与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一系列的辨证论治活动。简而言之,脏腑辨证,一般来说应该  相似文献   

8.
一、治病必须顾护胃气袁家玑教授强调临床治病,必须顾护胃气。他认为,人体正气来自先天,但全赖后天饮食水谷不断滋生供养而充实,故《内经》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正因为胃气的有无强弱直接影响正气的  相似文献   

9.
一、痿躄患者郭××女 29岁初诊:1973年11月11日因三年来走路不稳,言语不清而来求治。该患者于1970年开始发现两下肢行动无力,痿软麻木,走路如醉酒状,讲话不清,舌头发硬,全身无力,病势逐渐发展。曾经某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家族性痉挛性截瘫。”久经中西医治疗未效。患者除两下肢痿软无力,举足困难,步行徐缓,言语含糊不清外,兼有腰痛、畏寒、视力减退、面色苍白、神疲食少等症。舌质淡,苔溥白,脉右侧细弱,左侧略弦滑。家族史中,其父母健在。患者的姐姐于10岁时走路腿不好使,行动无力,常跌跤,逐渐发展到语言障碍,视力逐渐减退,后因呼吸肌麻  相似文献   

10.
一、发黄的概念“发黄”一词,首见于《伤寒论》。(《内经》只有黄疸记载,查阅有关文献,发黄的概念归纳如下, (一)发黄与黄疸,名异实同。成无已《伤寒明理论》:“疸者,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伤寒至于发黄,为疾之甚。”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疸与黄,其实一病,古今立名异耳。” (二)发黄与黄疸有区别。章太炎《章太炎论医集》:“所谓黄疸者,惟热病发黄不名黄疸,其余发黄通以黄疸目之。”  相似文献   

11.
袁家玑教授认为疾病发生后,邪正对比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邪气盛正气衰则病趋恶化,正气盛邪气衰则病势减轻以至痊愈,因此治病始终以扶正为主题,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邪正关系。袁老师不仅擅长调治脾胃,同时对化痰活血通络法运用有独到之处。袁老师常谓:“胸痹心痛一证,久病多虚,久病在血。久痛入络,闷多为痰,痛多为淤”。并指出:中医对动脉硬化所致疾病多以为与痰有关,痰指广义,也是重要病因,但目前对血淤较重视而对痰浊每易忽视,临证,特别是心脑血管一类疾病痰蚀与淤血每与相结,互为影响,阻滞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阴阳二气消长的质变量变的角度,阐述伤寒厥阴病的阴极阳生的病程阶段,厥热胜复的病变机制,温清并行的选药法度。  相似文献   

13.
<正>《伤寒论》是专门研究外感寒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变化,由于各种功能不同,故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病证表现。厥阴病是临证中的常用见症、凝难证,因在下连少阴寒水,上承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4.
二、治疗内科杂病,辨证论治贯彻始终袁老师认为内科疾病的范围极为广泛,可分为外感时病和内科杂病两大类,二者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理。内科杂病主要以脏腑的病因病理指导辨证论治。关于辨证分型和治疗的问题,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来分析综合的。不是对病人出现的症状作简单的总和,而是进一步对证候进行整体的分析综合,并且指导治疗和方药的运用。疾病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证候可以随时变化,证候变则治疗亦随之而变,不能把分型看作不变的,但分型可以进一步了解本病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辨证论治的进行,也便于研究和观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院院长袁家玑教授,现代名中医。青年时历经艰辛,赴京求学,拜北京名医施今墨先生等为师,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学成后,悬壶故里,求医者门庭若市,饮誉全省,尤以治疗温病见长而著称于世。数十年来,袁教授在诊余之暇,对古典医籍,勤备研读,批注甚勤,曾赴武汉、广州等地中医学院,主讲《伤寒论》,颇受欢迎。近几年来,我有幸随袁家玑教授临证,颇多获益。笔者不揣浅陋,将袁家玑教授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作一初步整理,介绍如下,限于水平,错漏容正。一、治疗温病应先研读《伤寒论》《伤寒》与《温病》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学习祖国医学经典著作必然要遇到的问题,也是自从温病学派于医林之中独树一帜以来,在中医界一直在争论着的问题。袁老认为《温病》与《伤寒》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对《伤寒论》保护脾胃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学恩 《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0):636-637
  相似文献   

17.
18.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其一生经验的总结,在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中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具体的治疗措施,为后世的医疗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学习中医的指南。现将学习《伤寒论》对少阳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论述厥阴上热下寒证的共有四汤证,笔者综合比较仲景治疗该类汤证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0.
病例我科自一九五五年七月成立以来,与各科住院部的会诊病例颇多。兹选择个人会诊的八个病例作一介绍,以供参考:病例一:急性出血性肾脏炎。患者:赵××,小孩、男性、年9岁。病状:面部浮肿已一周,继而漫及全身。小便短赤。微发热。咳嗽痰鸣,气喘呼吸不利。诊脉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