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经》"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本来意义。[方法]梳理《内经》与"阳明"相关的篇章,探析"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真正含义。[结果]"阳明"在《内经》中的二阳之说有两种含义: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阳明"在《内经》中的"三阳"之说,是指人体阳气盛极的状态。[结论]"阳明"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内经》、《伤寒论》六病模型的重要基础概念,理清经典中"阳明"二阳、三阳的真正涵义,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陷脉"一词进行分析,揭示"陷脉"本义有四:外界寒气侵入部位之"陷入"脉中;根据穴位特点不同之经脉腧穴所处"深陷""凹陷"之处;针刺部位之体内脉之表浅部位;人体经脉循行上部之脉四层含义。正确理解"陷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不同篇章经文中所具有的四种不同含义,对于澄清《内经》全文中"陷脉"本义的理解、正确阐释中医针灸经典理论相关概念术语、全面理解中医经典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对《内经》中的“厥”理论,分别从出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方面,归类总结经文。  相似文献   

4.
《内经》论“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论“汗”散见于诸篇 ,主要记载了汗出的生理、病理 ,以及如何判断病情轻重、预后顺逆 ;治疗疾病时 ,发汗可祛邪、散热、利水 ,以达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内经》论“湿”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中对咸味的相关论述,结合气味学说,探析咸味功用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咸的条文,在查阅古籍的基础上对咸之内涵、功效、应用、配伍、禁忌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并引用名家医案加以论证。[结结果]咸味属水,位北色黑。从功效而言,咸味具有涌上泄下、软坚散结、软心补心、利胃关行脾气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消积除滞、潜阳镇惊、平喘止呕及扶阳滋阴。当咸味药与其他气味药物配伍时,其临证应用更为广泛灵活,包括咸苦合用软坚泄下,咸辛合用散邪通络,咸甘合用降逆补虚,而咸苦甘寒更是温病热入营血证之用药大法。而过食咸味,则可引致泄津凝血、损肾凌心之害。[结论]现代临床应遵循《内经》气味学说,对咸味作用、配伍及禁忌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认识,方可有效指导临床并拓宽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内经》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地与人关系密切,人的生理、病理变化都受天地的影响。它不是脱离、割裂人与天地的联系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而是从人与天地的相互联系中来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提出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天人合一”是《内经》研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内经》角度阐释"气至"的本义,认为是针刺补泻之后阴阳气调的结果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得气,并进一步提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是判断有无达到"气至"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从《内经》角度阐释"气至"的本义,认为是针刺补泻之后阴阳气调的结果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得气,并进一步提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是判断有无达到"气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五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不同,差异较大.《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1、指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素问·天元纪》说:“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五气交合,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五令更立,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  相似文献   

11.
试论《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素问》、《灵枢》所载方剂虽仅12方,但其方剂学的水准却是相当高的。方剂是各单味药经过配伍后产生的新的药效组合。由于古人有“方不轻授人”的保守思想,从而影响《内经》后期方剂的发展,直到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总结314首方公之于众,才使方剂配伍有了飞跃,因而被后世称为“群方之祖,众法之宗”。就制方理论而言,张仲景勤求灵素之古训而才有如此成就,因此探讨《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简、便、廉、效诸特点,在古代颇为盛行,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很重视灸法,而将其与针刺、汤药并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灸法属外治法范畴,临床功效独特,可弥补针药之不足,故《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灸法的特点、治病机理、适应范围及禁忌症等,《内经》中均有所阐述,整理并加以研究探讨,对于继承和发展灸法是大有裨益的。 1 灸法的起源地域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内经》是这一浩荡大河的源头。它不仅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者,而且也是临床各科的发祥地。其中对精神病亦有不少精辟的阐述,笔者不揣浅陋,把学习《内经》时关于精神病的一些体会,撰成此文,和同学们共同交流,并就正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内经》论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食物均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之不同。对不同药 (食 )物而言 ,五味既异 ,其所入脏腑经络、所发挥的补泻功能及所引起的毒副作用都有差异。对于不同机体而言 ,由于所受外邪不同 ,外邪入体后所中脏腑 (经络 )有异 ,因而采取不同性味的药 (食 )物的治疗方案也当有所区别。内经的作者们已经对药 (食 )物的这种五味作用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由此而创新立了比较系统的“五味学说” ,试论述于次。1五味归藏药物因其性味、升降浮沉的不同 ,进入体内后可分布于不同的脏腑经络 ,简称“归藏”。就五味而言 ,其归藏的一般规律 ,如《素问·至真…  相似文献   

15.
作为祖国医学奠基作的《内经》,已对心痛这一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临床防治及其予后等方面均有一定认识,以至现代每论及心痛,常要追溯到《内经》.然而,这些论述均分散于《内经》各篇中,使人难于窥其全貌,又少见有人曾作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内经》论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认为,恐在正常情况下为五志之一,是机体情志变化的正常反应;但在病理情况下,恐既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又可作为一种由多种原则所引起的独立的疾病,同时也是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在治疗上,针对恐病的病机特点提出了基本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7.
《内经》论头脑陈峰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314000关键词内经奇恒之府脑中图分类号R221头脑位于人体之巅,其内藏脑髓,外聚经脉,为周身气血津液会聚之处。《内经》对头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明确的认识,现归纳分析如下:1头脑的生理基础1.1先天之精气注...  相似文献   

18.
19.
《内经》论消渴谭一松(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内经,消渴,病因病机,治疗理论消渴病名首见于《内经》,以其病邪的性质、发病的部位及证候的表现不一,又有鬲消、消中、消瘅、肺消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无专篇,然从散在的篇幅中,对消渴的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内经》对痈疽的病因、病机、辨证、预后、治法以及预防的理论,认为《内经》乃是中医外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