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伤寒论》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有45条之多(含口舌干燥的条文),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有33条,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水浆、饮水、燥渴、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和不同性质作了描述。论述条文较多者,一是燥热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二是蓄水津液不布的五菩散;三是水热互结的猪菩汤。这些条文扼要地揭示了《伤寒论》口渴的主要病机,故从方证学角度探讨,实可执简驭繁。1 燥热伤津的口渴 成无己云:“‘渴者,里有热也。”钱磺在《伤寒溯源集》中云:“夫渴与不渴,乃有热无热之分别也。里无热邪…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识(1)病因病机:心衰乃五脏精气衰微的危重病证,属多脏同病,整体衰竭,但以心为主,病因虽多,但其病机最终归结于心肾阳虚,肺肝血瘀。林氏认为本病多因感受外邪,劳累过度,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致心气亏虚心阳不振心脉瘀阻,久之,一则因肾阳虚衰而发生“阳虚水泛”,二则由瘀血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乃中医学重要典籍 ,前贤今哲阐述颇丰。但在仲景学说研究中 ,也存在着几个思维误区。兹不揣愚蒙 ,辨析如次。1 不重互勘死句下  《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第 2条云 :“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对于“不恶寒”之语 ,注家多注释为“不怕冷”。笔者认为 ,此等解释甚不妥切 ,乃学者不注重前后互勘 ,以致死句下所致。众所周知 ,《金匮》所云的“痉” ,多因风寒外袭所致 ,其见症与太阳病见症有相似之处 ,故仲景在句首冠以“太阳病”三字。而太阳病无论伤寒、中风 ,病人是均有怕冷感觉的。再者 ,从《…  相似文献   

4.
古有三消辨证方法,延用已久.笔者通过医疗实践,从客观实际出发,感到三消辨证,不甚明确,尚嫌笼统.如本病之始,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并见,但三消症状又不能截然分开.临床很少见纯饥饿而不渴;或单纯口渴而尿正常者.因此,三消症状辨证,界限难分,是其一;若病久不愈,精气被夺,正气已衰,不但三多症状不明显,反见形寒,动则汗出,甚则浮肿,多伴并发症一派虚衰证候,本证不见三多症状,又无三消症状可辨,何谈三消辨证?是其二;亦有病例,本无三消症状状可察,但病之始,阴痒反复发作,尿道灼热,口干不欲饮,形体略胖的湿症表现.去妇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  相似文献   

6.
对《湿热病篇》中论及口渴的病机进行了归纳分析。口渴常见病机为邪热伤津所致,在湿热性疾病中可由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或邪热伤津,或暑伤津气,或病末正虚、虚阳外越、中阳虚不能布津等所致。治疗各随病机不同而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7.
漫谈四逆汤     
白等。少阴虚寒证的病机是阳虚阴盛,其中阳虚是主要的,若阳气不虚,即便阴寒外盛亦不会成为少阴虚寒证。而阳虚又主要是肾阳虚。肾中阳气衰微,不能温脾而致脾肾阳虚;不能助心则致心肾阳虚。中医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本,脾肾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见四肢发凉甚则全身不温,恶寒倦卧。心主血脉,主神明,心肾阳虚不能鼓舞脉气故脉微细;正气衰微,阴寒内盛,所以神衰欲寐。“欲寐”是指病人昏沉欲睡,神志若明若昧,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此外,病人常倦卧畏光,面向床里,与常四逆汤方出自《伤寒论》,是一首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主方。“四逆”又称“手…  相似文献   

8.
阴吹乃妇女阴户中时而出气籁籁有声,与肛门排矢气相似。阴吹为妇女常见之病,古人有云“阴吹正喧,乃妇人恒有之疾,然多隐忍不言,以故方书不载”造成阴吹的诱因,多由于阳明津枯,大便秘结不通,或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肝气逆乱,或痰饮内踞等,均可导致阴吹。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热之邪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先病始于太阴肺经,故治肺乃为首.肺主皮毛司呼吸,为气之主.其病则为卫分表证,或为肺经本脏病.临床上的表现,往往有以卫分表证为主,或以肺气不宣为主,或以肺热津伤为主等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0.
慢性前列腺炎当从"精道"论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慢性前列腺炎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入“淋症”或“淋浊”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虽有“五淋”之不同,但大都跳不出膀胱湿热之窠臼,治疗多以清热通淋为法。我们认为中医之淋有二:一为病在水道,一为病在精道。病在水道者多为泌尿系感染,病在精道者则多为生殖系炎症。兹将我们的认识列述如下,谨就教于同道。1 慢性前列腺炎病在精道,涉及水道古人虽无慢性前列腺炎这一病名,但有的医家对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病位已有深刻的认识。如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淋浊》中的一则案例后评论道:“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  相似文献   

11.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它主要反映了“温热病邪耗伤阴津”这一温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温病发展过程中,病变阶段不同,口渴的具体情况又有区别:病在卫分,表现为口微渴;病在气分,大渴且喜冷饮:病在营血,口干而不甚渴饮;病入下焦肝肾,仅口燥咽干。口渴一症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表现呢?通过学习,现提出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希指正。病在卫分——口微渴温为阳邪,必伤阴津。然卫分阶段,由于邪热不炽,病程较短;病位甚浅,限于肌表皮  相似文献   

12.
"四逆汤"之临证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汤乃张仲景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其治疗急症的疗效早已得到广泛认同。仲景对杂病的诊治,审证求因,凭证选方,方药的运用灵活自如,独具匠心。故推及凡病属“真阳衰微,亡阳厥逆”之各种临床急危杂症皆可以本方斟酌用之,以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13.
痰饮的释义 "痰"古作"淡"字;淡与澹通,澹者,水动也;故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名为痰饮.痰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痰有广狭之别,痰分有形无形两类.痰属湿乃津液所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百病多因痰作祟".  相似文献   

14.
心在津液代谢中,生理上,心中阳旺,蒸腾气化,布散水津;心血津液,剐源互渗,相倚而行;心神为生命之主,协调诸脏,调节津液代谢。病理上,心阳虚衰,水津不布;心血淤阻,津行不畅,心神失调,津液代谢失常。故治疗津液失常的病变,从心论治亦为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运动神经元病,中医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肌无力及肌萎缩,归属于中医“屡病”范畴,其受累的肌肉,早期上肢常伴有肌束颤动,下肢多呈痉挛性瘫痪,故亦可诊为“颤病”或“痉病”,当延髓麻痹时,其声音嘶哑,说话不清,亦可归于“失语”证中,但临床是以屡病为主要表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就其进行综述。l 病因病机 由于本病慢性隐匿起病,故在中医学角度多从其证测其因,或仅论病时之病因病机,对其病机的认识,多认为其以虚为主。1.1 脾胃虚衰 许振亚等认为,由于饮食不节,或久处湿地,或思虑过…  相似文献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与猪苓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前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主治外有表邪未解,邪热入里证,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汗出而喘,舌红苔黄,脉数等。后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主治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有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症。  相似文献   

17.
小儿暑热症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素嫦 《中原医刊》1996,23(1):18-19
小儿暑热症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疾病,是我国中南部地区小儿常见病之一。以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临床主要表现。病发于夏季暑热之时,故名。本病外因暑热之气,内因脾胃虚弱而生。由于婴幼儿为推阴稚阳之体,阴气未充,阳气未盛。体弱不耐暑热薰蒸,暑气乘虚侵袭肺胃,肺主皮毛,肺气失宣则汗闭,汗闭热不能泄,因而发热不退;暑气内蕴,耗伤胃内阴津,而致口渴引饮;暑热伤气,气不能化水,故尿清长而频。汗与小便,同属阴津,异物同源,汗闭尿更多,尿多阴津更伤,必多饮水以自救。如此形成发热、无汗、多饮、多尿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8.
消渴一证,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故以“三多”而定名.《临证指南》曾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赵献可《医贯》亦曾云:“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当先治肾为急.”余多年体验,此说符合临床实际.盖肾为水脏,若真水不竭,则无渴饮之患.五脏之津液皆本于肾,肾阴虚则阳旺,故渴饮不止而消谷  相似文献   

19.
口渴属临床常见症状,在外感热病中尤著。尽管在《伤寒论》中并未将之作为一个独立证侯加以辨治,然而却将之纳入若干疾病的外侯分别予以论述,可见口渴的“地位”并非一般,因为它从一定侧面反映了体内阴液不足或津不上承的病理状态。口渴的表现虽多,但大致可归纳为阳明邪热伤津致渴、饮停阻津致渴及阳虚不化致渴等三大类。  相似文献   

20.
陈琳霞 《中医学报》2022,37(4):778-782
"肾衰七症":畏寒、面垢、呕恶、小便清长、大便黏腻、身痒、拘挛.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总括本虚标实,以脾肾阳气虚衰为本,湿浊瘀毒内停为标.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故见畏寒;阳虚火衰,血虚血瘀,运化失司,湿毒内生,浊阴上泛于面,故见面色黧黑垢腻;阴寒内盛,肾失气化,则见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肾失封藏则见泡沫尿;脾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