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30只和实验组(依达拉奉组)30只,后再根据时间将两组其分为1、6、12h组,后将其制作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脑组织NO、NOS及SOD含量进行检测研究,同时对部分大鼠脑切片进行坏死程度统计,并将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1及6h时实验组NO低于对照组,P〈0.05,6hNO降至最低,但12h时回升;1及6h时实验组SOD高于对照组,但12h时低于对照组,P〈0.05;1及6h时实验组NOS低于对照组,P〈0.05;但12h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两组大鼠脑坏死程度比较,P〈0.05。结论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69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4)。观察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溶栓后动态血清酶学、治疗后的心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动态血清酶学、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依达拉奉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能改善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梗死2h后再灌注,并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依达拉奉低剂量组及依达拉奉高剂量组,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检测各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结果:①依达拉奉低剂量与高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NS组(P<0.01),且依达拉奉高济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②与假手术组相比,NS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NS组相比,依达拉奉低剂量与高剂量组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P<0.01),且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依达拉奉通过降低自由基水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促凋亡蛋白Bad的磷酸化p-Bad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及依达拉奉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磷酸化Bad的平均光密度值(A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p-Bad在缺血再灌注2 h明显升高,于4 h达到峰值(P〈0.05),随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减少并低于假手术组;依达拉奉干预组阳性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增加(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导致Bad磷酸化活性增强,依达拉奉可通过上调p-Bad来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72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7)与对照组(n=35)。观察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测定治疗后2 h、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结果 2组治疗后24 h CK-MB2、h、24 h cTn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可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AMI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古松钢  许建衡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0):1117-1119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为扩展其临床新用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缺血再灌注1h后血清和小肠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观察小肠黏膜病理变化。结果: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清及小肠组织中反映氧化损伤程度的MDA明显升高,抗氧化酶SOD则明显减少,小肠黏膜损伤,应用依达拉奉后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依达拉奉对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体外循环(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4~2005年选取符合条件CPB心脏手术患者3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分别于术前(T1)及主动脉开放后2(T2)、6(T3)、12(T4),24h(T5)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 CPB开始后cTnI、CK-MB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MDA2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在开放升主动脉后持续下降,但对照组在各时间点下降的更为显著(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提高心肌细胞SOD活性,减少MDA的产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保护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8.
2007年5-12月,本课题组通过制备谷氨酸(Glu)毒性神经细胞损伤模型,体外培养乳鼠脑皮质细胞,用异丙酚和依达拉奉进行预处理,观察比较二者对模型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缺血40min后予再灌注24h.随后用Bederson神经缺损体征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用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脑组织中NO的含量。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缺血再灌注加依达拉奉组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轻于缺血再灌注组;②脑缺血再灌注24h后,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和自身对照侧皮质及海马NO含量异常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加依达拉奉组缺血侧和自身对照侧皮质及海马NO含量明显降低.与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了脑组织的NO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深低温保存大鼠断肢再植后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4/11在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低温医学实验室完成。①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冷冻组和依达拉奉组3组,每组12只。②对照组只显露股动静脉而不结扎,其他2组大鼠截断右后肢,对断肢进行深低温冷冻保存处理(自结扎股动静脉至深低温保存约2h)。③1个月后,将冷冻保存的断肢复温、灌洗液洗脱,依达拉奉组所用灌洗液中含依达拉奉0.5mg/kg,行自体肢体回植(自液氮中取出肢体至恢复血供约2h),恢复肢体血供4h后取材,骨骼肌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线粒体ATP酶活性,测定胫前肌含水量,光镜观察各组骨骼肌肌组织的结构改变。结果: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骼肌丙二醛含量:依达拉奉组低于冷冻组[(10.37±1.25),(15.36±1.28)μmol/g,P<0.01]。②骨骼肌ATP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依达拉奉组高于冷冻组[(206.2±45.2),(72.7±32.5)μkat/g;(83.9±5.2),(70.5±8.0)mkat/g;P均<0.01]。③胫前肌湿/干质量比值:依达拉奉组低于冷冻组(4.89±0.82,6.38±0.63,P<0.01)。④光镜结果显示依达拉奉组骨骼肌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冷冻组。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肢体再灌注后肌肉组织中的氧自由基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对骨骼肌造成的损伤,对缺血再灌注骨骼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将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30只和缺血再灌注组30只。每组分3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手术后6,12,24h,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插栓线,不造成脑缺血。测定手术后不同时点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6只大鼠死亡,缺血再灌注组有8只大鼠手术后模型评价为0级,被排除实验,随机补充14只大鼠,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仍为60只大鼠。①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289.72&;#177;10.67),(534.77&;#177;22.67)μkat/L;(330.57&;#177;18.17),(539.11&;#177;11.50)μkat/L;(377.58&;#177;14.67),(550.78&;#177;11.50)μkat/L,P〈0.05]。②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5.06&;#177;0.59),(6.78&;#177;0.25)μmoL/L;(13.53&;#177;1.11),(6.78&;#177;0.26)μmol/L;(11.31&;#177;0.97),(6.80&;#177;0.26)μmoL/L,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大鼠脑组织内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将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30只和缺血再灌注组30只。每组分3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手术后6,12,24h,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插栓线,不造成脑缺血。测定手术后不同时点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6只大鼠死亡,缺血再灌注组有8只大鼠手术后模型评价为0级,被排除实验,随机补充14只大鼠,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仍为60只大鼠。①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眼(289.72±10.67),(534.77±22.67)μkat/L;(330.57±18.17),(539.11±11.50)μkat/L;(377.58±14.67),(550.78±11.50)μkat/L,P<0.05演。②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眼(15.06±0.59),(6.78±0.25)μmol/L;(13.53±1.11),(6.78±0.26)μmol/L;(11.31±0.97),(6.80±0.26)μmol/L,P<0.05演。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大鼠脑组织内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郜旭  李莎  吴秀萍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0):925-927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脑内的表达,及γ-羟基丁酸(GHBA)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斯蓝含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4的表达。同时观察GHBA对脑水肿和AQP4表达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AQP4表达较低,在缺血损伤后表达升高,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斯蓝含量增加,给予GHBA后AQP4的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降低。结论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AQP4表达上升,脑水肿明显,给予GHBA可抑制AQP4的表达,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4.
延迟性低温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脑缺血后30 min开始的低温对沙土鼠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并与脑缺血后即刻低温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沙土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时间10 min.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常温组、延迟性低温组和即刻低温组,每组7只.于脑缺血后第5天行开阔法行为学检查,第7天行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温组10 min爬过的格子数(651±108)较假手术组(278±67)、延迟性低温组(478±89)、即刻低温组(368±46)有明显增多(t=7.76,2.21,6.37,P<0.01~0.05).延迟性低温组较假手术组和即刻低温组增多(t=4.75,2.90,P<0.01~0.05).海马CA1区内侧神经元数(以正常海马成活神经元的百分数表示,即各组成活神经元数与假手术组之比)延迟性低温组[(42±7)%]较常温缺血组[(5±1)%]多(t=13.00,P<0.01),不及即刻低温组[(66±10)%](t=5.20,P<0.01).海马CA1区中间神经元计数延迟性低温组[(60±9)%]较常温缺血组[(10±4)%]多(t=13.20,P<0.01),不及即刻低温组[(77±16)%]多(t=2.45,P<0.05).海马CA1区外侧成活神经元计数延迟性低温[(71±13)%]和即刻低温组[(80±14)%]之间无差别(t=1.25,P>0.05),均较常温组[(23±5)%]多(t=9.14,t=10.14,P均<0.01).结论延迟性低温可以减轻全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和海马神经元坏死,但作用不及即刻低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病变侧缺血至再灌期亚低温(32-33℃)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水肿程度、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8/11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6只、常温脑缺血组32只和亚低温脑缺血组32只。3组再均分为缺血再灌注后2h,1,3,7d4个时间点,假手术组每个时间点4只,另两组每个时间点8只。②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即刻应用采用可调控半导体制冷仪对大鼠病变侧给予亚低温治疗,并持续至再灌期。③采用TTC染色测梗死体积,物理方法测水肿程度,利用脑组织突触膜颗粒对^3H—L-谷氨酸摄人量的测定及分光光度法观察皮层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谷氨酸含量。 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同常温脑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脑缺血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少(梗死体积减少56.3%-66.0%)。②同常温脑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脑缺血组水肿程度明显减少(减少2.8%-6.5%)。③同常温脑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脑缺血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增强(P〈0.05)。④同常温脑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脑缺血组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 结论:病变侧亚低温能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谷氨酸转运体降低谷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病变侧缺血至再灌期亚低温(32~33℃)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水肿程度、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谷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1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6只、常温脑缺血组32只和亚低温脑缺血组32只。3组再均分为缺血再灌注后2h,1,3,7d4个时间点,假手术组每个时间点4只,另两组每个时间点8只。②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即刻应用采用可调控半导体制冷仪对大鼠病变侧给予亚低温治疗,并持续至再灌期。③采用TTC染色测梗死体积,物理方法测水肿程度,利用脑组织突触膜颗粒对3H-L-谷氨酸摄入量的测定及分光光度法观察皮层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及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谷氨酸含量。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同常温脑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脑缺血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少(梗死体积减少56.3%~66.0%)。②同常温脑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脑缺血组水肿程度明显减少(减少2.8%~6.5%)。③同常温脑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脑缺血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增强(P<0.05)。④同常温脑缺血组相比,亚低温脑缺血组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结论:病变侧亚低温能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谷氨酸转运体降低谷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对鼠肺再灌注损伤肺血管内皮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8只.三组实验结束后均留取左肺组织及动脉血,血液用于测定内皮素-1(ET-1)水平(ELISA法),肺组织制作成10%组织匀浆,用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质量比(W/D),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果 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MPO、MDA、W/D和ET-1水平及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而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观察见I-R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加重;与I-R组比较,IPostC组MPO、MDA、W/D和ET-1水平及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见IPostC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再灌注肺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1、下调肺血管内皮ACE mRNA的表达、减少肺组织中氧自由基的产生和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及保护抗氧化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9.
当归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当归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rgrowthfactor,VEGF)层粘连蛋白(laminin)表达的影响。方法:65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60—180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和当归组(C组)。制作右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模型,缺血2h后,恢复灌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和层粘连蛋白在缺血损伤再灌注后3h,6h,12h,1d,3d,7d变化。结果:C组除再灌注后3h外各个相应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B组和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组层粘连蛋白在缺血再灌后3d,7d时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当归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可能是当归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功能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丰富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表现的改善.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7只,体重160-200g,随机分为缺血丰富训练组(Ischemia+Enriched,IE组,n=36),缺血对照组(Ischemia+Standard,IS组,n=8),假手术丰富训练组(Sham+Enriched,SE组,n=21)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Standard,SS组,n=12),使用线栓模型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并再灌注,丰富训练组自术后2d至28d群居于丰富环境笼并按步骤给予跑笼、转棒及杂技训练,记录杂技时间,对照组则独居标准环境笼,不予任何训练.再灌注1d、7d、14d、21d和28d分别进行各项行为功能测试.结果:杂技运动时间日益缩短,14d以前IE组显著性劣于SE组(P<0.05),14d以后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前,缺血组间和假手术组间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和感觉运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组则显著性劣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训练后,28d时Bederson评分IE组显著性优于IS组(P<0.05),感觉运动评分中仅21d时斜笼测试IE组显著性优于IS组(P<0.05);肢体放置测试和足失误测试中IE组与IS组间始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IE组恢复趋势优于IS组,缺血组仍显著性劣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结论:丰富康复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行为功能表现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